收藏錢幣的幾大誤區(qū)(2)
26、中國最輕小的錢幣
我國歷代都有小錢,小錢有時亦稱“惡錢”,是貨幣貶值的一種表現(xiàn)。如西漢之榆莢半兩,雞目五銖、董卓的無文錢等都是很輕小的,但是最輕小的錢幣當屬南北朝劉宋景和元年(465年)所鑄之鵝眼錢。這種錢“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數(shù)十萬錢不盈一掬”。因為太輕小,不易保存,所以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已經(jīng)很難見到它的實物了。
27、中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
清末光緒年間英屬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并且滲透到四川、云南等地,使西南邊疆的經(jīng)濟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抵制印度盧比的侵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決定由四川省銀元局正式鑄造四川盧比。有一盧比、半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三種,中心花有直花與橫花之分,橫花較少。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半身像,而四川盧比則鑄有光緒皇帝半身像。它是我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也是惟一鑄有帝王像的正式流通貨幣。
28、中國最早的正式流通銀幣
我國使用銀錢的時間很早,但在清朝以前銀錢僅僅作為賞賜、貯存用,而非正式流通貨幣。我國正式的流通銀幣應(yīng)以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鑄造的乾隆寶藏為最早。這種銀幣共計三品,大者重一錢五分,中者重一錢,小者重五分,以中者鑄造最多,只限西藏使用。錢幣系手工打制而成,錢身很薄,俗稱“薄片”。錢的正面為漢文“乾隆寶藏”四字,背面為唐古特文字,也是“乾隆寶藏”的意思。錢幣中央有一方形框紋,象征方孔,只是沒有打透。邊緣鑄有年份,分列在上下左右,計有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和六十年三種。
29、中國最早的機器鑄造銀幣
我國銀幣的鑄造歷史很久,但都沿用澆鑄和手工打制兩種方法。到了19世紀,世界各國機器工業(yè)興盛,相繼出現(xiàn)了機器鑄幣,這樣我國原有的鑄幣工藝就顯得十分落后。清光緒十年(1884年)代表先進工藝的“吉林廠平”銀幣誕生了,它是由吉林機器官局監(jiān)制的,是我國最早用機器鑄造的銀幣。
“吉林廠平”銀幣全套共五枚,分一錢、三錢、半兩、七錢和一兩五種面額。正面中心為“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官局監(jiān)制”十二個漢字,在文字兩側(cè)各有一條蛟龍,上端有一篆體“壽”字,構(gòu)成二龍獻壽圖案。背面中央方框內(nèi)為漢文廠平紀值,外圈為相應(yīng)滿文,并有云紋圖案。這種銀幣鑄造時曾奏呈清廷,但未獲批準,故未發(fā)行,僅有少量流散民間,所以十分珍貴。
30、中國最早的龍洋
清朝末年,我國許多省份先后鑄造機制銀幣,其中有的銀幣背面鑄有蟠龍紋,俗稱“龍洋”。中國最早的龍洋是張之洞倡議鑄造的廣東龍洋。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看到大量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充斥市場,擾亂經(jīng)濟,遂奏請朝廷自鑄銀幣,以謀抵制。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準由廣東銀元局試鑄銀幣,這種銀幣正面是“光緒元寶四字,中心有四個滿文字,也是“光緒元寶”,外圍珠圈內(nèi)為英文“廣東省”及“七錢三分”字樣,背面是蟠龍紋,上方為“廣東省造”字樣,下方為“庫平七錢三分”。另外還有三錢六分五厘、一錢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三分六厘五等四種面額,錢幣界叫作“七三番板”,后改為七錢二分,叫“七二番板”。這是我國最早鑄造的帶有蟠龍紋的銀幣。樣幣送到北京后戶部下令將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而把背面的中文移到正面,就成為后來廣泛流通的廣東龍洋。
31、中國最早的銅元
清朝末年,隨著近代工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我國貨幣制度及鑄幣工藝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變改。手工澆鑄的造幣法已顯得十分落后,理所當然地被機器鑄幣方法所代替。就銅幣而言,廣東省造幣廠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首先鑄造出我國第一套機制銅元——光緒元寶。這種銅元圓形無孔,錢面正中一圓圈,內(nèi)有“光緒元寶”四個漢字,中心為滿文“寶廣”二字,圈外靠近外郭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字樣,錢背正中圓圈內(nèi)有蟠龍花紋,四周有英文“KwangtungOne Cent”(廣東一仙)。以后各省紛紛仿鑄廣東銅元,基本形制一樣,而幡龍花紋及錢背文字排列五花八門,版別極多。
32、中國現(xiàn)在最早的一張紙幣
我國早在北宋天圣年間就在四川益州設(shè)交子務(wù),由國家正式發(fā)行紙幣,稱為“交子”,但是這種交子現(xiàn)在已看不到實物。
1982年我國政府對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遼代白塔進行維修,在該塔第二層回廊的積土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中統(tǒng)元寶交鈔·壹拾文”紙幣。這張紙幣長16.4厘米,寬9.3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乃九疊篆文。按1260年元朝始行中統(tǒng)寶鈔,1269年八思巴創(chuàng)造蒙古新文字。此寶鈔票面上沒有八思巴文字,所以說它是1260~1269年期間發(fā)行的,比其他現(xiàn)存元朝紙幣都要早。因此,這張“中統(tǒng)元寶交鈔·壹拾文”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張紙幣,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早的鈔票實物。
33、中國票幅最大的紙幣
明朝立國之初,曾仿照元朝早期辦法,用鈔不用錢,但不久又改為錢鈔并用,以鈔為主,錢為輔。
明朝的紙幣是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發(fā)行的,四周有龍紋花欄,上面橫書“大明通行寶鈔”六字,花紋欄內(nèi)兩邊各有四個字一行的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間有古錢圖樣,下面為“中書省奏準印造,與制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貸銀二百五十兩”,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設(shè)六部,造鈔屬戶部,鑄幣屬工部,所以鈔上的中書省改為戶部。大明寶鈔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貫等六種,其中一貫鈔長約34厘米,寬約22厘米,是我國票幅最大的紙幣,也是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紙幣。
34、中國票幅最小的紙幣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浙江省將原官銀號更名為浙江銀行,民國元年(1912年)改稱中華民國浙江銀行,原為官督商辦。民國4年(1915年)改為浙江地方實業(yè)銀行。民國12年(1923年)官商股份分開,各自營業(yè),商股稱為浙江實業(yè)銀行,官股稱為浙江地方銀行。后者為解決當時輔幣之不足,發(fā)行了一種面額為一分的紙幣,這種紙幣長僅5厘米,寬僅2.5厘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票幅最小的紙幣。
35、中國最早的一張人民幣
1948年時任華北銀行發(fā)行科科長的石雷所收藏的一張面額為伍拾元的人民幣乃是我國第一張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發(fā)出了金字第四號布告。布告說:“為適應(yīng)國民經(jīng)濟之需要,特商得山東省政府、陜甘寧、晉綏兩邊區(qū)政府同意”將“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nóng)民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總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發(fā)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qū)的本位貨幣,統(tǒng)一流通。”在發(fā)行的當天,石雷在經(jīng)過有關(guān)部門同意后,用冀南鈔換下了第一批人民幣中的第一張,并珍藏至今。
石雷珍藏的這張人民幣面額為“伍拾圓券”,冠字為羅馬字“ⅠⅡⅢ”,號碼為“00000001”。人民幣上的漢字,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華民國”、“伍拾圓”等均為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所書寫,字體秀麗大方。
36、中國最大面額的紙幣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社會動亂,經(jīng)濟蕭條。為了應(yīng)付通貨膨漲的被動局面,偽政府不斷發(fā)行大額鈔票,十萬、百萬、千萬等大面額紙幣先后出臺。其中面額最大的當屬“六十億圓”紙幣,是1949年在新疆發(fā)行的。
37、中國最早以少數(shù)民族文字為錢文的錢幣
1977年遼上京遺址出土一枚契丹文大錢,釋文為“天朝萬順”或“天朝萬歲”,據(jù)考證為耶律阿保機建國前(907年)鑄。這應(yīng)該是中國最早以少數(shù)民族文字為錢文的錢幣。
38、中國最早的錢幣學(xué)專著
我國最早的錢幣學(xué)專著是顧烜的《錢譜》。顧烜系南北朝梁人,曾任建安令,贈侯爵,乃孫吳丞相顧雍之后。據(jù)南宋洪遵《泉志》記載:“(古錢幣)歲益久,類多淹沒無傳。梁顧烜始為之書。凡歷代造立之原,大小輕重之度,皆有倫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見”??上н@部最早的錢幣著作已經(jīng)失傳。
39、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錢幣學(xué)著作
我國錢幣學(xué)遺產(chǎn)非常豐富,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了錢幣學(xué)的專著,但是北宋以前的錢幣學(xué)著作均已失傳。幸存于今的最早錢幣古譜當推南宋洪遵《泉志》一書。
洪遵(1120~1174年),南宋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二十三歲中詞科,賜進士,后擢為秘書省正字。曾任資政殿學(xué)士,卒溢文安。著有《訂正史記真本凡例》、《翰苑群書》和《譜雙》等書,其中以《泉志》一書最著稱?!度尽烦蓵诮B興十九年(1149年),共著錄錢幣348枚,其中如永光、景和、天成、乾封泉寶大錢、天策、永隆、天德、通行泉貨、天贊等均為錢幣之大珍?!度尽穼ο惹刎泿胖當啻葐栴}均有獨到的見解,對我國后世錢幣學(xué)之研究影響甚大。
看了“收藏錢幣的幾大誤區(qū)”的人還看了:
2.錢幣的收藏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