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北港毛尖茶的方式
制作北港毛尖茶的方式
岳陽自古以來為游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制作北港毛尖茶的工藝,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制作北港毛尖茶的工藝
北港毛尖,以注冊商標“北港”命名,唐代稱“邕湖茶”,屬黃茶類,產于湖南省岳陽市
北港。茶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散于邕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 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沖泡后,香氣清高,滋味醇厚,湯色金黃,葉底黃明,肥嫩似朵。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后五六天開園采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采,不采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采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于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質名茶。岳陽自古以來為游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有“岳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記載。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西藏時,曾帶去邕湖茶。
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載;“邕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于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國有千余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渭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并,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岳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岳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清代《致富奇書廣集》(疑十七、十八世紀問世)又有岳州邕湖產含膏茶的記載。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岳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還引用唐釋齊己邕湖茶詩一首云:“邕湖為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北港毛尖茶的生長環(huán)境
北港發(fā)源于梅溪,全長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匯合于喬湖,湖邊五座邕廟,廟前有一湖,現名楊家湖,也就是邕湖。岳陽市康王鄉(xiāng)北港邕湖一帶,是現今的北港毛尖產地。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邕大湖水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于北岸的茶園上空。茶園地勢平坦,水陸交錯,土質肥沃,酸度適宜。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開采,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選晴天采摘。不采蟲傷葉、紫色葉、魚葉,不帶蒂把。嚴格做到隨采隨制。
北港毛尖茶的特征
北港毛尖是條形黃茶的一種,產于湖南省岳陽市北港和岳陽縣康王鄉(xiāng)一帶。在唐代就有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其品質特征: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橙黃,滋味醇厚,葉底肥嫩黃似朵。
北港毛尖,以“北港”命名,唐代稱“邕湖茶”,屬黃茶類,產于湖南省岳陽市北港。茶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散于邕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
據廈門聚祥春茗茶相關人士介紹,北港毛尖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沖泡后,香氣清高,滋味醇厚,湯色金黃,葉底黃明,肥嫩似朵。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后五六天開園采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采,不采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采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于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質名茶。
北港毛尖茶的工藝品質
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后五六天開園采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采,不采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采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黃色,毫尖顯露,茶條肥碩,湯色澄黃,香氣清高,滋味醇
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于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質名茶。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開采,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選晴天采摘。不采蟲傷葉、紫色葉、魚葉,不帶蒂把。嚴格做到隨采隨制。北港毛尖制造分鍋炒、鍋揉、拍汗、復炒和烘干五道工序。鍋炒和鍋揉:鍋炒主要起殺青作用。殺青前將鍋磨光洗凈。開始鍋溫要高,升溫至180℃,每鍋投葉1--1.5公斤。鮮葉下鍋后,先抖炒2分鐘,把鍋溫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鐘。當葉子發(fā)出清香,茶坯達到三、四成干,再降溫到40℃左右,在鍋內進行揉炒解塊,使茶葉卷成條索,待六成干時,即可出鍋拍汗。拍汗:將茶坯放置簸箕內拍緊,上蓋棉套,時間30─40分鐘。使茶條回潤,色澤變黃,再投入鍋內復炒復揉復炒:鍋溫保持在60--070℃,炒至條索緊卷,白毫顯露,達八成干時,出鍋攤涼。烘干:用木炭烘焙,火溫80--90℃,到足干下焙,裝入箱內嚴封,使茶葉色澤進一步轉黃;北港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產品按老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北港毛尖茶的制造工序
北港毛尖制造分鍋炒、鍋揉、拍汗、復炒和烘干五道工序。
鍋炒和鍋揉:鍋炒主要起殺青作用。殺青前將鍋磨光洗凈。開始鍋溫要高,升溫至180℃,每鍋投葉1--1.5公斤。鮮葉下鍋后,先抖炒2分鐘,把鍋溫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鐘。當葉子發(fā)出清香,茶坯達到三、四成干,再降溫到40℃左右,在鍋內進行揉炒解塊,使茶葉卷成條索,待六成干時,即可出鍋拍汗。
拍汗:將茶坯放置簸箕內拍緊,上蓋棉套,時間30─40分鐘。使茶條回潤,色
澤變黃,再投入鍋內復炒復揉復炒:鍋溫保持在60--070℃,炒至條索緊卷,白毫顯露,達八成干時,出鍋攤涼。
烘干:用木炭烘焙,火溫80--90℃,到足干下焙,裝入箱內嚴封,使茶葉色澤進一步轉黃;
北港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產品按老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北港毛尖茶的歷史淵源
岳陽自古以來為游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有“岳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記載。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西藏時,曾帶去邕湖茶。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載;“邕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于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國有千余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渭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并,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岳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岳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清代《致富奇書廣集》(疑十七、十八世紀問世)又有岳州邕湖產含膏茶的記載。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岳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還引用唐釋齊己邕湖茶詩一首云:“邕湖為上貢,
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北港發(fā)源于梅溪,全長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匯合于喬湖,湖邊五座邕廟,廟前有一湖,現名楊家湖,也就是邕湖。岳陽市康王鄉(xiāng)北港邕湖一帶,是現今的北港毛尖產地。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邕大湖水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于北岸的茶園上空。茶園地勢平坦,水陸交錯,土質肥沃,酸度適宜。
北港毛尖茶的解說詞
巴陵自古產香茶,馥郁嬋宮斗桂花。
北港毛尖朝圣帝,西山銀片普侯家。
君妃飲后憂思解,王母嘗新樂意夸。
不信但看云外客,車船滿載運天涯。
這是當代詩人洞庭詩社社長李曙初對北港毛尖茶的贊譽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