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故事介紹
碧螺春的故事介紹
碧螺春,產于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總局批準,獲得原產地域標志產品保護。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碧螺春的相關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碧螺春的相關故事
洞庭碧螺春產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
碧螺春茶樹與枇杷樹,桃樹之類果樹間種 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洞庭碧螺春茶條索緊結。適合用于家庭辦公用茶。
碧落出你的品級分類
洞庭碧螺春的國家標準碧螺春茶分為五級:分別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上等的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卷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后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偽劣的碧螺春則顏色發(fā)黑,披綠毫,暗淡無光,沖泡后無香味,湯色黃暗如同隔夜陳茶。
碧螺春的品質優(yōu)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梢?,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碧螺春的相關故事
碧螺春,也叫碧蘿春,亦有俗名“佛動心”,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洞庭東西山的共同財富,洞庭東西山素有姊妹山之稱,無論習俗和特產亦大致相同,碧螺春茶資源共享理所當然,保護碧蘿春傳統(tǒng)工藝亦責無旁貸。我作此文僅以紀念碧蘿春產地命名的形成而已。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國名茶志》對洞庭山所產的碧螺春做了較為詳實的記述。該志首次確定碧螺春最早產地洞庭東山碧螺峰,亦認定碧螺春之名是由康熙三十半年(1699)巡視東山時御賜。這樣算來,碧螺春有名至今(2010年)也有311歲了?,F將有關志書典籍中對碧螺春的產地、命名的認可記述做全文收錄,以饗社會各界。
《太湖備考》
茶出東西兩山,東山者勝。有一種名碧螺春,俗呼嚇煞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清乾隆庚午年(1750)版《太湖備考》卷六,物產類“飲饌之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頁。
《清嘉錄》
滿清政府因歷代皇帝嗜茶而宮廷茗飲之風頗盛,內務府為此專門設立“御茶房”。自康熙賜名碧螺春之后,其名大振,視碧螺春為珍品,每年必辦進貢朝廷,故曰貢茶,清嘉錄一書中特輯“茶貢”一節(jié),以示對該茶的重視,下面就有關茶貢一節(jié)的全文摘錄如下:
榖雨節(jié)前,邑侯采辦洞庭東山碧螺春茶人貢,謂之茶貢。案《府志》:茶出吳縣西山,以榖雨前為貴。王應奎《柳南隨肇》云: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威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暦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騰(貝寧),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茶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貝寧)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滴跫好?,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觀、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歹),制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囊)時矣。
《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1792-1841)是清道光年間進士,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曾多次到東山會友品茶,在該集第九輯“會稽茶”一節(jié)中,他談到了東山碧螺春,下面全文扎錄的一段,是當時龔自珍對洞庭山碧螺春的評介:該文中主要是講會稽(即紹興)茶,文中所提到地名平水、花山都是會稽之處,所作詩詞也是指的會稽茶。戊戌(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這就是對碧螺春、龍井、會稽茶的評說年代。
戊戌會稽茶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龍井,亦未知碧螺春也。會稽茶乃在洞庭、龍井間,秀穎似碧螺而色白,與濃綠者不同,先微苦,滌脾,甘甚久,與龍井驟芳甘不同,凡所同者,山水芳馨之氣也。其村名曰平水,平水北七里曰花山,土人又辯花山種細于平水,外人益不知。戊戌七月,會稽人來魏此,予細問其天時、地力、人力,大抵花山采以清明,平水采以谷雨。當(渴)天臺大師塔,歸路訪禹陵舊游,再詣稽山,印之詩以代發(fā)愿。早年不反棹浙江,有如此茶矣。
茶星夜照越江明,不使風草(即龍井)負重名。來歲天臺歸(木戢)罷,春波吸盡鏡湖平。
(錄自《龔自珍全集》第九輯第505頁)
《清稗類鈔》
《清稗類鈔》屬稗史之作,“稗史”通常指閭巷風俗,遺聞舊事的記錄,后世對雜記、瑣事的史藉稱為稗史。其內容既可補正史之缺,又可充閑聊之實。民國六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約三百萬字,共48冊,作者徐珂。徐珂,名仲可,杭縣(今杭州)人,清史學家,以閭巷風俗、遺聞舊事為主。古代統(tǒng)治者設立稗官,采錄民間情況,供統(tǒng)治者參考。徐珂著《清稗類鈔》之資料是以本人平時隨筆自已札記為主,不同于流傳之本,在編著中得吳縣湯頤瑣字寶榮,丹徒懷獻侯桂深,龍南徐伯英時,閩侯林滬生震,嘉興高晴川紫露,蕭山姚(赤者)生宗舜諸君逮補檢校。該書成于民國五年(1916)十二月旅滬寓所’‘天蘇閣”。他在編纂該書時,參仿“宋稗類鈔”之體例,雖是掇拾而成,剪裁鎔鑄主旨明確,對典制名物亦略有考證。讀書中專門淡及洞庭東山的有兩處:(1)康熙第三次南巡。康熙共六次南巡,該書用了48行文字記述了六次南巡的大體過程,而記述第三次南巡卻占了22行,其中談及東山的記述又占了13行。(2)關于碧螺春記述。在茶類中共記述了十一種名茶,碧螺春茶名列榜首。現將這兩段文字全文扎錄如下:
第三次南巡
第三次南巡。為己卯,奉慈圣太后以行。三月十四日。駕抵蘇州。在籍紳耆接駕。俱有黃綢旛。旛上標明都貫姓名恭迎圣駕子樣。于姑蘇驛前虎丘山麓。凡駐蹕之所。皆建錦亭。聯(lián)以畫廊架以燈采。結以綺羅。備極壯麗。視甲子巳逾一卜倍矣。十八日恭逢萬壽。詩若干(巾失)。分天地人和四冊。以祝萬年之(角湯)。義于諸山及城中名剎。普設祝圣道場。十九日召蘇州在籍官員翁叔元繆日藻顏開 王原祁慕深徐樹谷徐升入見。賞賜各有差。又賜彭孫(走橘)尤侗 盛符升御書匾額。二十日辰刻。御駕出蔚門。登舟。幸浙江。時兩江總督為遂寧 張鵬(鬲羽)。江蘇巡撫為商丘(宋牽)也。上問云。聞吳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鵬(翩)奏云。此習俗使然。上笑云。此事恐爾等亦未能勸化也。四月朔駕由浙江回蘇初二日傳旨。明日欲往洞庭東山。初三日晨出胥口。行十余里。漁人獻鯽魚銀魚二筐。又親自下網。獲大鯉二尾。上色喜。命賞漁人元寶。時巡撫已先候于山。少頃有獨木船二撥漿前行。御舟近岸。而從者未至。巡撫備大竹山轎一乘。伺候升輿。笑曰亦頗輕巧。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余人。執(zhí)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艷妝跪而奏樂。上云。可惜太后未來。先驅引導者倪巡檢陳千總也。在山士民老幼婦女觀者云集。上諭眾百姓。你們不要踹壞了田中麥子。是時菜花結實成角。命取一枝細看。問巡撫何用。奏云。打油。上曰。凡事必親見也。是日。有水東民人告菱湖坍田賠糧。收紙。付巡撫。上問扈駕守備牛斗云。太湖廣狹若干。奏云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區(qū)志止稱五百里。奏云。積年風浪沖坍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許多地方。何不奏聞。開除糧稅乎。奏云。非但水東一處。即入烏程之湖漊。長興之白茅嘴。宜興之東塘。武進之新村。無錫之沙潡口。長洲之貢湖。吳江之七里港。處處有之。上云。聯(lián)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由蘇起(燮)回京。
碧螺春的記述
碧蘿春:茶名。產于蘇州之洞庭山碧蘿峰石壁。初未見異??滴跄衬?。土人按候而采??鸩粍佥d。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者爭呼為嚇煞人香。“嚇煞人”。乃吳之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后采茶。悉置懷間。而朱正元家所制獨精。價值尤貴。己卯。圣祖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蘿春。
民國版《吳縣志》
在飲饌之屬章節(jié)中,專門對茶有一段評述。其中關于碧螺春之評說幾乎與太湖備考相仿,對西山之茶的評說也比較客。在東山碧螺春沒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陸兩位詩人就有對西山茶的贊美詩,尤其是被列入貢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從文章中細品,很顯然,西山水月茶與東山碧螺春的制作方法是兩碼事,當時就沒有混為一談,或者說是制作相仿之類的言論。
《吳縣志》中關于茶的介紹是:
茶出吳縣西山以谷雨前采焙極細者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謄)入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載圖經續(xù)記近時東山有一種名碧螺春最佳俗稱嚇煞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又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葉微帶黑不甚蒼翠點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為白云茶。
《洞庭東山物產考》
此書作于民國九年(1920)由朱獻淮編纂。他曾訪遍東山農戶,田野調查考察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專業(yè)志,該書卷二灌木部“茶”目中對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記述:
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fā)芽葉如桅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濕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又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芽尖連一葉為一旗一槍隨揀隨做做法用凈鍋人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抄轉以半熟為度過熟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抄起人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為香然味薄(淪)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濕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處澆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太濕根太濕必爛。
《莫厘游志》
該志由許明煦編纂,民國三十五(1946)版,文中在談碧螺峰時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峰:自靈源寺后登山,古木參天,大可合抱,訪李根源民國十八年為寺僧宏度題“碧螺春曉”于危崖。
碧螺峰盛產碧螺春茶,茶以湯色清澈鮮綠,味道雋永芳香,著稱于世。關于碧螺春之得名,相傳清康熙初年,碧螺峰上長有野茶數株,山人摘作飲料,竟然色味均佳,并有異香,時人稱為“嚇殺人香”。圣祖南巡至東山,江蘇巡撫宋(蘋)將“嚇煞人香”進,上嫌其俗,賜名“碧螺春”。寺僧輒以藏茗饗客,以靈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雋永,可謂雙絕,游人得飽口福,為一大快事。
《辭?!?979年版縮印本,有東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條目載記。原文如下:
1、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的條目(辭海928頁)
洞庭東山 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后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與洞庭西山同為著名果園區(qū),產枇杷、楊梅和“碧螺春”,茶葉。名勝有九龍山等。
洞庭西山 一稱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在江蘇省吳縣西南。為太湖中最大島嶼,主峰縹緲峰,海拔336米。為太湖名勝。產批把、楊梅、紅橘、茶葉等。
2、碧螺春的條目(辭海1645頁)
碧螺春 也叫“碧蘿春”。成品綠茶之一。原產江蘇洞庭山碧蘿峰。葉片經加工后成螺狀卷曲,茸毛顯露,色澤青翠、光潤,具清香。茶湯清澈鮮綠。
《萬事由來手冊》
《萬事由來手冊》由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該手冊按屬性編排了十六個大類,為讀者查找某個事物的由來提供方便,編者盡量做到擇優(yōu)不重復,反復校對和審核之后定稿,其中648-649頁,記述了碧螺春的由來。
康熙定名
揚名中外的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鮮的美稱。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據《太湖備考》記載,相傳古時有個人叫朱正元,在東山碧螺峰的石璧里采了幾株野茶,發(fā)現香氣驚人,就取名叫“嚇煞人”。民間傳說,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懷里,不料茶葉沾上了熱氣,透出陣陣清香,采茶姑娘驚呼道:“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濃郁得使人驚奇。于是,眾口爭傳,“嚇殺人香”便成了茶名。在《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有一段關于“嚇殺人”改名“碧螺春”的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滴跫好囻{幸太湖(康熙皇帝到達太湖),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大臣宋葷買了這種嚇煞人香的野茶進獻給康熙皇帝),圣祖以其名不雅(康熙皇帝認為它的名稱不雅致) ,題之曰:碧蘿春(改名為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過后,還有一詩贊云:“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忬(手俞)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人們對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釋,說碧是狀其顏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狀卷曲如螺螄;春是因采摘在早春;所以合稱為碧螺春。
《中國名茶志》
《中國名茶志》于2000年由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該志共收集全國名茶1017品目,其中立條目專題介紹的是309個品目,分省而述。“江蘇名茶”分述部分第一節(jié)就是碧螺春,并從自然環(huán)境,茶樹品種,歷史沿革,采制技術和名茶文化五個方面對碧螺春作了記述,并說明了它的產地和名稱的由來,現就有關條目,全文轉錄如下:
清朝貢茶
清圣祖玄燁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時,巡撫宋(葷)從當地茶師朱正元處購得“嚇殺人香”精品茶進貢,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賜茶名日:“碧螺春”。從此,碧螺春珍品貢茶每歲必采辦進貢朝廷。
(錄自《中國名茶志·江蘇名茶卷》8頁)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從明朝沿襲下來的有武夷巖茶、黃山毛峰、徽州松蘿、西湖龍井、普洱茶等。新創(chuàng)制的名稱,分布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烏龍茶(青茶)六大茶類中。清朝名茶共計40余品目。
洞庭碧螺春:產于江蘇太湖洞庭東山,屬炒青細嫩綠茶。其外形細嫩卷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味極幽香。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記述,“碧螺春”,茶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1699年游太湖時題名的。
(錄自《中國名茶志·江蘇名茶卷》13頁)
歷史沿革
吳縣洞庭山是中國著名的古老茶區(qū),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楊華撰《膳夫經手錄》(856年)“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可見其時吳已有茶,為生煮羹飲。陸羽《茶經》中把洞庭山列為中國重要茶葉產地之一,八之出中有“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與金州、薪州、梁州同”,此時的茶葉已經加工為蒸青團茶。
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987年前后):“江南東道蘇州長洲縣洞庭山………….....山出美茶,歲為入貢。”朱長文《吳郡圖經續(xù)記》(1084年):“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為貢。……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水月茶,又稱小青茶,《三吳雜志》(1488-1505年)中記;“古跡,墨佐君壇?!抖赐嶄洝吩?,在縹緲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畝…….....百步許,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諺云:墨君壇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稱縹緲峰西北擴里塢,曰水月寺………….....產茶入貢,謂之水月茶。”可見宋代洞庭山出產水月茶,品質比唐代陸羽寫《茶經》時明顯提高,已成為人貢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葉產品較多。《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16世紀):記“時西山云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幾與虎丘捋………….....汲新水烹嘗之,…….....兩腑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風》(清代王維德,1912年)“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于松蘿。”《龍沙紀略》(清代方開濟,1720年前后)中記有“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平行。”這一時期洞庭山的茶葉種類有西山云霧,包山剔目,東山片茶,也有專銷蒙古的粗雜茶。除后者外,品質都較優(yōu),可與同時期的“虎丘茶”、“松蘿”媲美,而且在采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
據現有史料,最早記載名茶碧螺春的是《隨見錄》,原書散失,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據清代陸廷燦的《續(xù)茶經》(1734年)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殺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1747年《蘇州府志》載:“茶出吳縣西山,以谷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嘗人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號水月茶,載《續(xù)圖經記》。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吳語》(清代戴延年,1771年)亦有記:“碧螺春產洞庭西山,以谷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近易茲名,色玉香蘭,人爭購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據上述史料,碧螺春茶應成名于1734年前,且東山、西山均產。究竟其形成于何時何地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柳南續(xù)筆》(清代王應奎1757年):“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滴跄衬?,按候采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忽發(fā)異香采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香人香’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日‘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段,制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囊)時矣。”宋(葷)于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1692一1705年)任江蘇巡撫,達13年之久。治所在蘇州。進獻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應產于東山,得名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西山生產碧螺春大約1734年在1747年之間。
在明清洞庭山諸多茶葉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質列為貢品,名聞天下?!兑话咪涬s述》(清代光祖,1839年)“…….....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叢抄》(1883年)稱“按今杭州之龍井茶,蘇州洞庭山之,皆名聞天下…….....”
(錄自《中國名茶志·江蘇名茶卷》48頁)
名茶文化
碧螺春茶的產地太湖洞庭東西山,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勝地,歷史悠久,其茶文化也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以上提到的外,還有不少有考證、鑒賞價值的詩詞文章。
據《爾雅》記載“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茶,吳人作茗。吳人以其葉為茗,是皆以茗與茶異。”說明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秦漢時期,吳就有茶的記載。
洞庭東、西山,是茶圣陸羽多次考察過的地方,詩僧皎然有一次拜訪陸羽時,適逢其去東西山而不遇,留下了《訪陸處士羽》詩一首:“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洞庭東、西山也是唐代詩人皮日休(834-883年)和陸龜蒙(?—約881年)(人稱皮陸)經常唱和的地方。皮日休在《崦里》(崦里,地名,在西洞庭山。)一詩中寫道:“幾家傍潭洞,孤戍當林嶺;罷釣時煮菱,停(巢)或焙茗。”陸龜蒙在游洞庭山時所作《茶塢》詩(《奉和襲美茶具十詠》之一。襲美,皮日休字。)贊道:“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繚繞。向陽就中密,背澗差還少。遙盤云鬢慢,亂簇香篝小。何處好幽期,滿巖春露曉。” 宋代詩人蘇舜欽(字子美)到西山水月塢,水月庵僧曾將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飲用,蘇飲茶后寫過《三訪上庵》詩,贊此好茶。這種茶后為貢茶。明代因蘇州虎丘、天池兩大名茶相繼出現,有關洞庭東、西山名茶的記述還不多。
自清代起迄今,洞庭碧螺春茶蜚聲中外,文人墨客,茶葉專家留下許多篇章。清代詞人李藥客盛贊碧螺春:“誰摘碧天色,點人小龍團,太湖萬頃水,渲染幾經年。”…….....龍井潔,武夷潤,岕山鮮。瓷甌銀碗同滌,三美一齊兼。”清代鄭光祖在《一斑錄雜述》(1839年)中描述:“茶貴新鮮,則色、香、味俱備。色貴綠;香貴清;味貴澀而甘。吸茗可以祛腥膩、潤喉嚨。不必希盧陸高風,而齒頰饒有韻趣。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
1924年,徐珂的《可言》記下了有關傳聞:“洞庭產茶,名碧螺春,色香味不減龍井,而鮮嫩之。相傳不用火焙,采后以薄紙裹之,著女郎胸前,候干取出。故雖纖芽細粒,而無焦卷之患。山舟學士謝人惠碧螺春詩云:此茶自昔知者希,精氣不關火焙足。峨眉十五來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蓋指此也。山中所產之地止一方,充貢外,雖地方大吏,亦不能多得。”
民國王孝煌撰《一澄研齋筆記》(1934年)對碧螺春的來歷,沖泡方法和功效作了記述:“太湖洞庭東峰,一名碧螺,產茶。土人采置懷中,茶葉經熱,即發(fā)奇香,吳人呼為嚇殺人。圣祖巡行,聞其名,試之甚美,以名不雅,更曰碧螺春??即瞬瑁瑨O嫩芽焙火,質細而味醇。先貯沸水,以上下之,即沉底。多食克化,甚有助胃力,新茶愈香烈。今吳下有贗品,俗亦名佛動心。”
中國已故盆景園藝家周瘦鵑,對碧螺春推崇備至,曾撰文說:“我很愛此茶,每年人夏以后總得嘗新一下。水一沖,就有白色的細毛浮起,葉多卷曲,作嫩碧色,上口時清香撲鼻,回味也十分雋永,如嚼橄欖。”
莊晚芳先生曾贊“碧螺春,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香鮮濃,味鮮醇,色鮮艷,被人們譽為名茶珍品。”
俞壽康先生引詩(壬寅年“1902”)贊云:
“從未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俞見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偷揚到上京。
嚇殺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陳椽編著《茶業(yè)通史》(1984年):“清朝名茶洞庭碧螺春,江蘇太湖洞庭東山所產的上等綠茶,全部是嫩芽,外形細嫩卷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毛,香味淡,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湯色深碧,味極幽香,稱為碧螺春。”
陳椽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1985年)談到“名茶命名”時說:“開始就以地方為名,…….....如洞庭碧螺春,洞庭是蘇州太湖的洞庭山,碧是指湯色,螺是指外形,春是指早春的嫩茶。這種命名很全面,一見就知產地、外形、湯色和嫩采的名茶。”
《中國茶經》(1992年)道:“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的品質優(yōu)異,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地,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譽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呈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直)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的描述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該書還對碧螺春的歷史、產地、采制、品飲、貯藏方法作了介紹。
碧螺春茶的沖泡和品飲方法,與眾不同。通常泡茶,往往先放茶葉后沖水,而碧螺春則相反,先注水,后投茶。品飲碧螺春,最好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欣賞其杯中的奇妙變化。其方法是:先將80毫升左右的開水注人杯中,然后投入3-5克碧螺春,只見白色茸毛上下漂浮,猶如“雪花飛舞”隨著嫩芽下沉后慢慢舒展展,許多乳白色的小水泡像白浪噴珠。此時再沖入開水,展開的碧綠色芽葉,隨開水上下翻滾,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動”,經過三四分鐘后,芽葉全部展開,碧玉色的茶湯翠綠的芽葉交相輝映,像“春染海底”、“綠滿宮”。欣賞了碧螺春在杯中的奇妙變化后,隨著一股清香徐徐而來,細(嚷)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使人感到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東西山的茶園圃之中,領略那“入也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人醉”的意境。
新中國成立不久,計劃經濟時期,震澤縣在東山建立了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yè)“震澤縣花果食品廠”,為保持和發(fā)揚名茶碧螺春茶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和特色,食品廠專門設立茶葉車間,后來又獨門獨戶于古宅敦裕堂內設江蘇省洞庭茶廠,東西山碧螺春茶都要匯集到洞庭茶廠加工定級包裝,并由該廠統(tǒng)一外銷,以保證碧螺春茶的質量不受任何影響。
2007年4月5日薛麗華東山敦裕堂
茶名考
碧螺春又名碧蘿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名茶志》,對洞庭山碧螺春作了詳實的記載,首次確定碧螺春最早產地是洞庭東山,亦確認了碧螺春之名是有清帝康熙御賜的名茶。現就有關典籍方志中對碧螺春的記述作重點摘錄。
《太湖備考》記載的碧螺春
《太湖備考》成書于清代乾隆年間,東山名士金友理著。
“茶出東西兩山。東山者勝,有一種名碧螺春,俗呼嚇煞人香,味殊絕,人贊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太湖備考》卷六
《清嘉錄》記載的碧螺春
《清嘉錄》成書于清代嘉慶年間,吳中名士顧祿著。1986年9月江蘇古籍出版社重版。
谷雨前,邑候采辦洞庭東山碧螺春入貢,謂之茶貢。
案:《蘇州府志》:“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枝,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滴跄衬辏春虿刹枵呷绻?,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茶者呼嚇殺人香,遂以名是茶云。”
民國《吳縣志》記載的碧螺春
民國《吳縣志》成書于民國初年。李根源先生著。
......圖經續(xù)記,近時東山有一種碧螺春最佳,俗呼嚇殺人香。味殊絕,人贊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民國《吳縣志》卷五十一
《 洞庭東山物產考》記載的碧螺春
《洞庭東山物產考》成書于民國九年。東山名士朱獻淮先生著。
洞庭東山之茶最著名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fā)芽,葉如梔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枇杷核而小。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采取從一不二之一。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以黎明用指抓采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復以濕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
《洞庭東山物產考》第5頁
《 辭海》記載的碧螺春
洞庭東山,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胥母山(傳說因伍子胥迎母于此而名)。在江蘇省吳縣西南(現蘇州市吳中區(qū)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后始于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為太湖第二高峰),與洞庭西山同為著名果園區(qū),產枇杷、楊梅和碧螺春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