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黃連
黃連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極苦,有俗語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黃連的種植方法。
黃連的種植方法:選地整地
1.選地
黃連喜冷涼濕潤,忌高溫干燥,故宜選擇早晚有斜射光照的半陰半陽的早晚陽山種植,尤以早陽山為佳。黃連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格,由于栽培年限長,密度大,須根發(fā)達,且分布于表層,故應選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表層腐殖質含量豐富,下層保水、保肥力較強的土壤。植被以雜木、油竹混交林為好,不宜選土壤瘠薄的松、杉、櫟樹林。pH值在5.5~6.5,呈微酸性。最好選緩坡地,以利排水,但坡度不宜超過30°。坡度過大,沖刷嚴重,水土流失,黃連存苗率低,生長差,產量低。搭棚栽種黃連還需考慮附近有無可供采伐的木材,以免增加運輸困難。
2.整地
生荒地栽種黃連:荒地栽種,應在8—10月砍去地面的灌木、竹叢、雜草,此時砍山,次年發(fā)生的雜草少,竹根與樹根不易再發(fā),樹木含水分少,組織緊密,用作搭棚材料堅固耐腐。待冬季樹葉完全脫落后,1—2月間進行搭棚,這樣栽連可節(jié)省拾落葉的勞力,故有“青山不搭棚,六月不栽秧”之說。林間栽連砍凈林中竹、茅草后留下所有喬灌木,在保證隱蔽度70%以上的遮陰條件下,照顧到樹林的稀密,對開廂有無影響砍去多余的樹木,便可翻土整地。首先粗翻土地,深13~16cm,挖凈草根竹根,撿凈石塊等雜物,應分層翻挖,防止將表層腐殖質土翻到下層,并注意不能傷根太狠,尤其是靠近上坡的樹根一定要保留,否則樹易倒伏。
林間栽連:整地與生荒地栽連相同,可因地制宜作畦和選用鋪熏土、腐殖質土或原土。
熟地栽連:每畝施基肥4500~5000kg,淺翻入土,深10cm左右,耙平即可作高畦。作畦前應根據(jù)地形開好排水主溝,使水流暢通,不致沖垮廂畦。一般主溝寬50~60cm,深30cm,若棚大、陂陡,排水主溝應適當加寬加深。主溝要直,盡量避免彎曲。根據(jù)排水主溝情況作畦,畦寬120cm,溝寬30cm,溝深10cm,畦面要求成瓦背形。畦的長度根據(jù)地形而定,一般每隔8~10cm要開寬30cm的橫溝,橫溝應斜開,終點連接排水主溝,作畦后要在棚的上方與兩側開護棚排水溝,防止棚外水流入棚內。
3.搭棚
根據(jù)需要搭棚,一般熏土后搭棚,也有的地方搭棚后熏土。棚高150cm左右。搭棚時按150cm間距順山成行埋立柱,行內立柱間距離為200cm,立柱入土深40cm左右,立柱埋牢后先放順桿,順桿上放橫桿,幫牢為宜。一般透光度40%左右。在坡地上先從坡下放順桿,在順桿上端放一橫桿,使橫桿上面與鄰近柱頂水平,依此順序搭到坡上。棚四周應用編籬圍起,既可防止獸畜危害,又可保持棚內濕度。如用水泥柱、鐵絲及遮陰布為材料搭棚,則水泥樁6cm×8cm×200cm,內置直徑6.5cm鋼筋1根,入土40~50cm,行距3m,樁距2m,每隔一畦在畦中心栽一排水泥樁,頂部用鐵絲“#”字形固定,根據(jù)需要,上蓋不同密度的遮陽網(wǎng),并用小鐵絲固定。冬季積雪來臨之前應及時收回遮陽網(wǎng),以免積雪將棚架壓垮,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開春后再蓋。
黃連的種植方法:移栽定植
1.移栽期
黃連秧苗每年有3個時期可以移栽。第1時期是在2—3月積雪融化后,黃連新葉還未長出前,移栽成活率高,長新根、發(fā)新葉快,生長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較好的移栽時間。第2個時期是在5—6月,此時黃連新葉已經長成,秧苗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長亦好,但不宜遲至7月,因7月溫度高,移栽后死苗多,生長也差。第3個時期是在9—10月,但此時移栽后不久即入霜期,根尚未扎穩(wěn),就遇到冬季嚴寒,影響成活,因此只有在低海拔溫暖地區(qū),才可此時移栽。
2.秧苗準備
秧苗的質量與成活率及產量有密切關系,壯苗成活率高,生長快,黃連產量也高,故移栽是應選擇有4片以上真葉株高在6cm以上的健壯幼苗。移栽前,將須根剪短約留2~3cm長,放入水中洗去根上的泥土,使便于栽苗,同時秧苗吸收了水分,栽后易成活。通常上午拔取秧苗,下午栽種;如未栽完,應攤放陰濕處,第2天栽前,應將葉浸濕后再栽。
3.栽種方法
選陰天或晴天栽植,不可在雨天進行,雨天栽種常常將畦土踩緊,秧苗糊上泥漿,妨礙成活。行株距10cm,正方形栽植,每畝可栽秧苗5.5~6.5萬株,用小花鏟(產區(qū)特制的黃連刀)栽植,深度視移栽季節(jié)、秧苗大小而定,春栽或秧苗小可淺栽,秋栽或秧苗大可稍栽深點,一般在3~5cm深,地面留3~4片大葉即可。
黃連的種植方法:播種育苗
黃連以種子繁殖為主,通常先行播種育苗,再行移栽;也可撿取稍帶根莖的連苗(習稱“剪口秧子”),進行扦插。但繁殖系數(shù)低,不常用。
1.選種及種子處理
黃連實生苗4年開花結實所結的種子數(shù)量少且不飽滿,發(fā)芽率最低,苗最弱,產區(qū)稱為“抱孫子”。5年生所結種子青嫩,不充實飽滿的也較多,發(fā)芽率較低,產區(qū)稱為“試花種子”。6年生所結的種子,籽粒飽滿,成熟度較一致,發(fā)芽率高,產區(qū)稱為“紅山種子”。7年生所結種子與6年生所結種子相近,但數(shù)量少,產區(qū)稱為“老紅山種子”。留種以6年生者為佳,種子千粒重為1.1~1.4g。由于黃連開花結實期較長,種子成熟不一致,成熟后的果實易開裂,種子落地,因此生產上應分批采種。自然成熟的黃連種子具有休眠特性,其休眠原因是種子具有胚形態(tài)后熟和生理后熟的特性。在產區(qū)自然成熟種子播種于田間,歷時9個月之久,才能完成后熟而萌發(fā)出苗。據(jù)報道,經赤霉素處理后可縮短后熟期。
2.播種期和播種方法
黃連一般在10—11月份播種,每畝用種量為2kg。將種子與20~30倍的腐殖質土拌勻,撒在畦面,蓋1cm后的干細土和熏土一層即可,播種要均勻,蓋種要厚薄一致。育苗棚隱蔽度應控制在70%以上。
3.苗間管理
黃連幼苗生長緩慢,要及時除掉雜草,并且施速效性氮肥(硫酸銨)每畝5~10kg,到第2年5月下旬黃連幼苗可長出3片真葉。薄厚第三年可出圃移栽,一般1kg種子可育10萬~20萬株黃連苗,育苗廂寬120cm,溝深10cm。
黃連的種植方法:田間管理
1.補苗
黃連栽植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死苗,栽后前3年秧苗每年約有10%死亡,應及時進行補苗。一般補苗2次,第1次在定植當年秋季,用同齡壯秧進行補苗,帶土移栽更易成活。第2次補苗在第2年雪化以后新葉未發(fā)前進行。
2.除草
栽種當年和次年秧苗生長緩慢,而雜草生長比較迅速,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除草時要特別注意勿將連苗帶起,影響連苗的正常生長。
3.施肥
栽后2~3日內應施1次追肥,用稀薄豬糞水或菜餅水,也可每畝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kg左右撒施。這次肥料稱“加肥”,能使連苗成活后生長迅速。栽種當年9—10月,第2、3、4、5年春季5月采種后和第2、3、4年秋季9—10月,應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kg和過磷酸鈣20~30kg,與細土或細堆肥拌勻撒施,施后以細竹枝把附在葉片上的肥料掃落。秋季迫肥以農家?guī)蕿橹?,兼用火灰、油餅等肥?肥料應充分腐熟弄細,撒施畦面,厚約1cm,每次每畝用量1500~2000kg;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質土或土雜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應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時應從低處向高處撒施,以免肥料滾落成堆或蓋住葉子,在斜坡上部和畦邊易受雨水沖刷處,肥力差,應多施一些。
黃連的根莖向上生長,每年形成莖節(jié),為了提高產量,第2、3、4年秋季追肥后還應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質土弄細后撤在畦上。第2、3年撒約1cm厚,稱為“上花泥”;第四年撤約1.5cm厚,稱為“上飽泥”。培土須均勻,且不能過厚,否則根莖橋梗長,降低品質。
4.摘除花苔
開花結實要消耗大量營養(yǎng)物質,降低黃連根莖產量。除計劃留種的外,自第2年起應于花苔抽出后及時摘除。
5.蔭棚管理
黃連在不同生長期,需要的蔭蔽度是不一樣的。栽后當年需要80%~85%的隱蔽度,第2年開始隱蔽度宜逐年減少,第4年減少至40%~50%,一般通過自然疏棚,基本適合黃連生長所需的隱蔽度。但在第5年種子采收后要撤去棚上覆蓋物,稱“亮棚”,加強光照,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使養(yǎng)分像根莖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