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識大全百科
天文知識大全百科天文小常識
科學家如何研究遙遠的恒星?閃耀的星星們也有出生和死亡?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如何影響宇宙的演化?進行天文科普,學習對象可以從中獲益,進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一起學習天文知識大全百科吧。
天文知識大全百科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1.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fā)的物質(zhì)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恒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zhì)構(gòu)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shù)恒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在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fā)現(xiàn)宇宙中有一種“暗能量”會產(chǎn)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2.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個體積極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奇點。在141億年前左右,奇點產(chǎn)生后發(fā)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3.宇宙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zhì)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質(zhì)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鐘,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后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后,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云。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統(tǒng),恒星系統(tǒng)又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宇宙是什么?宇宙有多大?宇宙年齡是多少?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一。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fā)出,那么要經(jīng)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根據(jù)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200億年。
宇宙有多少個星系?每個星系有多少顆恒星?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fā)現(xiàn)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幾百億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jīng)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太陽和地球的年齡?
據(jù)估計太陽的年齡比地球大1000萬-2000年年,而通過放射性計年,地球的年齡是45億年,因此太陽的年齡是45.1億年。
天文學中常用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s,縮寫 AU)衡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天文單位約等于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2012 年起精確定義為 149,597,870,700 米,約 1.5 億千米,或者 8.3167 光分1。另一個單位是光年,等于真空中光在一 Julian 年(365.25 天)傳播的距離,約為 9.460730×1015m9.460730×1015m 或 6.3241×104AU6.3241×104AU。
除了太陽系中的天體,肉眼或望遠鏡能看到的其他星星都屬于恒星(注意有一些亮點是星云,即星際塵埃而不是單個恒星),離太陽最近的恒星叫做 Alpha Centauri(4.22 光年)。由于這些恒星的距離太遠,即使用天文望遠鏡也看不到它們的行星。恒星在空中的相對位置是幾乎不變的(即使太陽系以驚人的速度繞星系中心旋轉(zhuǎn),但轉(zhuǎn)一圈仍需要 2.3 億年,所以與其他恒星的相對位置基本保持不變)。
那我們看到的星空是如何變化的呢?由于地球每 24 小時由西向東自轉(zhuǎn)一圈,所以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由東向西圍繞地球旋轉(zhuǎn)。長時間曝光的照片可以很好地展示星星的軌跡(如果站在北極點,那么星空的旋轉(zhuǎn)中心會在正上方,如果站在赤道,旋轉(zhuǎn)中心會在地平線上,且南北各有一個。如果站在南極點,則旋轉(zhuǎn)中心同樣在正上方但旋轉(zhuǎn)方向卻與北極的相反。
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和月亮。這是因為白天陽光照亮了大氣中的塵埃和云,相比之下星星的亮度太暗了所以肉眼不容易看到。許多時候月亮也會在白天出現(xiàn),只是因為陽光太亮不容易注意到。
季節(jié)與晝夜
圖 :黃赤交角示意圖
如圖 ,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而地軸與黃道平面有大約 23.5?23.5? 的傾角,所以當?shù)厍蜻\動到太陽的一側(cè)時,太陽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 23.5?23.5? 的緯線),這一天就叫做夏至,當?shù)厍蚶@太陽旋轉(zhuǎn) 90?90? 后,太陽直射到赤道上,這一天就叫做秋分,而地球再公轉(zhuǎn) 90?90? 到另一側(cè)時,太陽直射到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冬至,再公轉(zhuǎn) 90?90?,陽光再次直射到赤道上,這一天就是春分。注意這是對北半球而言,南半球相反。因此季節(jié)的變化本質(zhì)上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關(guān)系不大,事實上在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要小于夏季的距離。
回想第一節(jié)的太陽系模型,由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遠大于二者的半徑,所以可以近似認為太陽照到地球的光都是平行的,這樣,任何時刻只有半個地球被照亮,這半個地球就是白天,而另外半個是晚上。由于地軸的傾斜,北半球某條緯線以上的地區(qū)在夏天會被全部被照亮,這樣無論地球自轉(zhuǎn)多少,這些地區(qū)都是白天,這就形成了極晝。與此同時,南半球某條緯線以上的地區(qū)全部沒有陽光,就形成了極夜。同理,在冬天(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南極附近會出現(xiàn)極晝而北極附近出現(xiàn)極夜。另外在赤道,晝長(白天的長度)和夜長(夜晚的長度)一年四季都相等。
天球坐標系
下面我們來更具體地描述星空。由于天體離我們足夠遙遠,來自天體的光線已近似于平行光,這時候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確定遠近的能力(當然事實上我們有其他的辦法確定天體的視向距離),而僅僅知道天體的方位,所有的天體都彷佛分布在一個球面上。假定圍繞著我們有一個大圓球,它的半徑比我們所能看到的最遠的天體的距離還要大得多,這個假想的球體稱為天球。觀測者總是處于天球的中心,這是因為觀測者的任意位移(包括地球的公轉(zhuǎn))都比天球半徑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計。天體和觀測者眼睛連成的直線與天球面的交點,也就是天體在天球面上的投影,稱為天體的視位置。
為了定量地表述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我們需要建立球坐標系(正如我們描述地球上某個地點需要使用經(jīng)度和緯度一樣),最常用的兩個天球坐標系是地平坐標系和赤道坐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