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以下小編為你一一介紹。
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佛塔,亦稱寶塔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圣像﹑佛經等。我國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下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13座古塔風采吧!
【嵩岳寺磚塔】
遠眺嵩岳寺磚塔
嵩岳寺磚塔,建于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高15層,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塔。
嵩岳寺塔正面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的嵩岳寺內,這里群山環(huán)抱、山林掩映、泉水淙淙、鳥語和鳴、景色清幽雅致,一派人間仙景。
仰望塔尖
嵩岳寺塔始建于公元5O9年,原來是宣武帝的離宮,后改為佛教寺院。當時的嵩岳寺規(guī)模宏大,盛極一時,武則天游嵩山時,曾把這里作為行宮。
嵩岳寺塔也是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磚塔,大塔整個外形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拋物線形,設計絕妙,堪稱密檐式塔的經典之作,大塔高39.8米,周長33.7米,壁厚2.45米,塔身平面為等邊十二角形l5層密檐,是我國現(xiàn)存各類古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早年已毀,唯塔獨存
全塔由基臺,塔身,密檐和塔剎四部分組成,用青灰條磚壘砌,塔身中空,呈筒狀。各塔層之間均有壺門,欞窗,雕獸等,精巧獨特,雄偉壯觀,形制獨特。
塔前有古碑一通,紋路依然清晰
嵩岳寺塔高近4O米,歷經l4OO多年,氣勢高危的古塔可謂鬼斧神工,整座大塔運用了地質、幾何、物理、化學等現(xiàn)代科學原理,所用的建筑材料系小青磚、糯米汁、粘結牢固,嵩岳寺塔以它獨有的造型成為中國古建史上的千古絕唱,在建筑學上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塔壁的厚度差不多將近2米了,所以才能歷經一千多年而巋然不動
【隋塔】
隋塔遠眺
隋塔,建于公元598年(隋朝文帝開皇十八年),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國清寺,高9層。
沒有塔尖的隋塔
隋塔--出天臺縣城,往東北方向山中行去,即可望見一座巍巍古塔,它就是國清寺的標志之一,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塔。塔身黃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級,空心,磚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極為精美。這座隋塔建造別致,塔頂上沒有塔頭,因此,從塔內仰望可見藍天。
千孔百瘡的古塔依然屹立不倒
據(jù)《天臺山全志》記載,此塔始建于隋開皇年間,故稱隋塔。唐武宗會昌法難,隋塔嚴重受損。南宋建炎二年重新修葺。塔身六面九級,高59.4米。外壁塔磚雕有三尊佛像,造型生動傳神。塔身內壁鑲嵌有《法華經》石刻碑和線刻佛像石碑。
夕陽中的隋塔
因年代久遠,部分石碑脫落。民國年間,國清寺僧眾將脫落的石碑移至三圣殿東、西廂房,鑲嵌在墻壁上,妥善保存。隋塔建造之初,并非現(xiàn)在這樣沒有架角,沒有塔頂。當年的隋塔,每層都有架角,也有玲瓏的塔頂。梁木方形,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攏。
結實的塔磚結構
飽經風雨的國清寺隋塔,經歷千年而依舊巍然屹立。究其原因,《國清寺志》概括為三條:一是塔基選擇在巖層堅硬的祥云峰麓;二是塔磚燒制技藝高超,堅硬異常,雖風侵雨蝕而不腐;三是塔磚之間的粘合材料,系粘土和糯米搗拌而成。
民國七年(1918年)拍攝
就是現(xiàn)在,若走近觀察,仍然可以看到塔身上的一個個空洞,那便是隋塔原先飛檐斗拱插入處。飛檐斗拱因為是木頭制作的,毀于火災。塔頂也被燒毀了。經歷多次火災的隋塔,青磚變成了紅磚。所以,塔身通體呈絳紅色。
【法王塔】
藍天下的法王塔
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壽元年),位于陜西省周至縣仙游寺,高7層,這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隋朝磚塔。
逆光
塔7層,高35米。塔底層8.7米見方,塔身各層南面有券門,塔身逐層收分減高,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
法王塔舊照
如今的仙游寺就在這樣的磚墻內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建"仙游宮"。隋仁壽元年(601),楊堅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宮建塔安置,改稱仙游寺。唐大中年間(847~859),擴為三寺,今存二寺。位于黑河南岸的仍稱仙游寺,后經歷代重修,現(xiàn)存正殿5間。
殿西北有法王塔。塔7層,高35米。塔底層8.7米見方,塔身各層南面有券門,塔身逐層收分減高,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拆遷。拆遷時,在塔的二、三層間發(fā)現(xiàn)3枚舍利,后又在地宮中發(fā)現(xiàn)10枚舍利和石碑,碑文記載建塔年月。
仙游寺自古就是游覽勝地。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在這里寫下了《長恨歌》,成為千古絕唱。
【隋舍利塔】
隋舍利塔全貌
隋舍利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壽元年),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寺,高7層。
塔位于長沙市岳麓山清風峽南側,愛晚亭右前方。相傳隋文帝楊堅為感戴僧尼智仙撫養(yǎng)之恩,詔令在全國各處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相傳,文帝將舍利分別放入三十只金瓶中,金瓶再分別放入到琉璃瓶,又以熏香之泥封印其蓋,送往三十州后,再依次置于銅函和石函。隋文帝誠心所感,所以在裝藏佛舍利入塔前后,天空和大地出現(xiàn)了很多的祥瑞。
塔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麓山寺僧尋得遺址將塔復建。1957年修整時,在塔外加修石護欄。"“”"中遭破壞。近年已按原貌修復。
塔基有上下兩層:第一層雕刻纏技蓮紋,第二層鐫刻飛鳳、蓮花等圖案。塔基之八面刻有海水紋,并雕有龍、鳳、鳥、獸、魚、蝦、蟹、鱉等圖案;或騰云駕霧、或出沒山林、或沉浮波濤,形象姿態(tài)、十分逼真。
須彌座為仰蓮花座,上為束腰基壇,角柱上各雕金剛、力士、立龍、怪獸,以承塔身?;鶋嗣娓〉窨逃嗅屽饶材岚讼喑傻缊D,依次為托生母胎、樹下誕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軍、樹下成道、鹿苑說法、鶴林入滅等。
【大雁塔】
夕陽下的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唐朝高宗永徽三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原高10層,因戰(zhàn)爭摧毀而只剩7層。
各個時期大雁塔
大雁塔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也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為目前可以供登臨的少數(shù)古塔之一。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大雁塔由于屢遭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1719年就發(fā)現(xiàn)塔身傾斜,之后通過地下水回灌逐漸回正。
融入夜色中的古塔
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逆光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玄奘塔】
玄奘塔,建于公元669年(唐朝高宗總章二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興教寺,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型方形磚塔。
塔為磚結構,平面方形,五層,高21米,樓閣式。塔各層迭澀檐都采用一種自內彎曲的輪廓線,磚的層數(shù)也較其他唐塔為多,塔檐挑出較遠、較厚。第一層塔身南面辟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北面鑲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篆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一通,銘文詳細記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跡。
【小雁塔】
遠眺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709年(唐朝中宗景隆年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塵福寺,原高15層,因地震摧毀而只剩13層。聞名中外的小雁塔屹立千年,雖因大地震從中間裂開卻依然不倒,甚至沒有傾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世紀60年代,修復前的小雁塔中間有一條裂縫
研究表明,小雁塔除了地基很穩(wěn)外,又因體形規(guī)則有節(jié)律,塔身呈自然緩和的錐體形,為其增添了穩(wěn)定性。再有,小雁塔墻壁較厚,結構類似今天高層建筑中的筒體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這一切就成就了屹立不倒的小雁塔!
修復后的小雁塔
關于為何中間裂,專家表示,在塔體的每層都開有一個小窗戶,而且窗戶南北相對,上下開在同一垂直線上,這樣便在此形成塔身強度最薄弱的斷面,削弱了墻體結構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時容易從這里開裂。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層,這是中國現(xiàn)存層數(shù)最多的古佛塔。
它是大理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古剎,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大理國時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為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wèi),雄偉壯觀,三座塔變化中有和諧,對立中有統(tǒng)一,互相依襯,渾然天成,背后是終年積雪的蒼山,前面是碧波蕩漾的餌海,與“玉洱銀蒼”渾然一體,展現(xiàn)出一種自然、典雅的東方美。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兩座小塔已偏離了垂直線,出現(xiàn)了令人擔憂的狀態(tài),不過大家不用擔心,因為它們就這樣已經傾斜了四百多年。這可以說是我們大理的“斜塔”奇觀。
這三座大塔,從修建至今,除歷經上千年日曬風吹雨淋外,還經歷過30多次強烈地震的嚴峻考驗。其中,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絕大部分倒塌,千尋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跡般自行復合如初。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鄉(xiāng)民房倒塌達99%,可千尋塔,只震落了頂上的定寶剎。這對于沒有石基礎而直接修建的三塔來說的確是一個奇跡。
【杜順塔】
杜順塔,建于公元852年(唐朝宣宗大中六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華嚴寺,高7層。在清乾隆年間,發(fā)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余全毀。
相傳,杜順圓寂時,有兩只鳥飛入房中,悲鳴哀切。而后,杜順尸身一個月后仍肉色不變,且有異香飄出,后起塔藏葬?,F(xiàn)存的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7層,高約21米,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第3層嵌有“無垢凈光寶塔”刻石。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
【虎丘塔】
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高7層,虎丘斜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設計完全體現(xiàn)了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被尊稱為“中國第一斜塔”和“中國的比薩斜塔”。
傾斜的塔身
虎丘塔是一座磚結構的塔,但形制屬仿木構的樓閣式塔,這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與中國漢代興起的多層木構樓閣相結合的產物。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xiàn)塔身高47.5米。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造成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據(jù)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
塔身細部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跡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
夜色中的“斜塔”
【保俶塔】
保俶塔,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凈慈寺,高7層。
保俶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為吳越王時,吳延爽所建,凡九級,元延佑年間(1314-1320)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塔屢毀屢建。天晴時浮屠撐云,金碧排空,七寶玲瓏,足可觀賞。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為西湖之標志。
保俶塔舊樣
保俶塔新顏
歷代曾多次修建,現(xiàn)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遼國道宗清寧二年),位于山西省應縣境內,高5層,這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結構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tǒng)建筑技巧,廣泛采用斗拱結構,使塔身堅固抗震。
結構圖
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釋迦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建筑結構的奧妙、周邊環(huán)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齊云塔】
齊云塔,建于公元1175年(金國世宗大定十五年重修),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國境內第一座寺廟),高13層,這是現(xiàn)存的少數(shù)金國建筑之一。
掛滿鈴鐺的塔角
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時期密檐樓閣式塔的特點,并采用了仿木結構做法,對研究金代建筑特征、尤其是中原地區(qū)金代磚塔結構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從塔的造型和內部結構來看,該塔都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斗拱,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廓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拔,古雅秀麗。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
齊云塔另有一奇,站在齊云塔南約二十米處用力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處發(fā)出“哇哇”的叫聲,和青蛙的叫聲十分相似。
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上一篇:世界上面額最小的貨幣
下一篇:巴西最大的海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