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大的官是什么
明代最大的官是什么
歷史迷們,你們知道明代最大的官是什么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為你揭開神秘面紗:
含義
首輔是明朝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明洪武三十年(1380)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后,皇帝親自掌管六部。至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朝開始設立了一個類似于皇帝秘書的一個機構,始稱內閣,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內閣首輔由首席大學士擔任。明成祖時期內閣開始參與機務,隨之內閣的權力逐漸擴大并置于六部之上,成為了國家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中樞,掌管著國家政府機構的行政權,由于內閣只掌政權不掌軍權,所以內閣實質上就是國家文官集團的代表,到明朝中后期,其行政權力大到可以對抗皇權。內閣首輔雖受命于皇帝,但其也成為了除皇帝以外的國家政府行政權的最高掌控者,亦被稱之為“首揆”或“元輔”。 因為明朝采用內閣制和軍制的分離的政權體系,使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極為穩(wěn)定的一個朝代,從未發(fā)生過政權內部的戡亂事件。若放到現代,明朝的內閣制則有點像現在的君主立憲。而內閣的職能則類似于我國的國務院,內閣首輔則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設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同時改革中央軍事機構設五軍都督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僅僅是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fā)給印信,明朝的這種軍權與調軍權的分離以及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保證了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也為后來的內閣制提供了基礎。建文四年八月,明朝開始設立內閣,為皇帝的秘書機構,其首輔由首席大學士擔任,官階正五品。明成祖時期,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機務,明朝中后期內閣機構成宰相之職,稱之為“輔臣”。內閣首席大學士亦稱之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2] 明代內閣最初實為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內閣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戰(zhàn),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主撐內閣未成大亂,經過大明嘉靖、隆慶朝的發(fā)展,到大明萬歷朝早期,內閣權力達到了極盛的時期,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則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由于明朝軍事權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所以內閣所掌控的僅僅是國家最高的行政權,國家的軍事調動雖然需要經過內閣復議,但是沒有皇帝的命令,內閣也是無權調動軍事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政權體制使得明朝的皇帝可以無所事事,即使內閣權力可以對抗皇權也從未發(fā)生過政權內部的戡亂事件。所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權極為穩(wěn)定的朝代,。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開始于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
文淵閣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于內,歲終則考最于外。”其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fā)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等學士,但都是給做過宰相的人加上的榮譽銜,無實際職責?!端问?職官志》記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后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由上可見,唐宋時雖有“殿閣”和“殿閣大學士”之名,實際上都不是“內閣”。“內閣”機構的建立始于明朝,最初僅為皇帝的秘書機構。既無宰相之名,也無宰相之權,更非百官之首,其官階也僅為正五品,權力還受制內廷司禮監(jiān)。
濫觴
明成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建文四年八月,明朝始設內閣。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開始運轉。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內閣權力進一步加重。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其地位大大提高,權力也空前提高,內閣逐漸成為了能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張居正改革之后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內閣權力達到極盛,成為了國家政府權力最高掌控機構,任何政令都必須經過內閣復議后才交由皇帝蓋印可頒布全國,有時內閣還可以駁回皇帝召命,故而出現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奇怪現像。因為明朝采用的是皇帝掌軍,內閣掌政,所以在明朝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情況下,國家機器仍然正常運轉,皇權仍然穩(wěn)定。清朝前期沿置了內閣,天聰年間,設內三院;順治年間改稱內閣。以大學士分兼殿、閣之銜。康熙汲取明朝的教訓,重建相似于宋代的丞相內閣體制,內閣大學士官階正一品為百官之首,其權力大約相當于宋朝的宰相,內閣的權力也與宋朝年代相近,使之無法與皇權抗衡。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始設置軍機房以處理緊急軍務,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將其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zhí)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在級別上則等同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至此實權集中到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成為傳達皇帝諭旨、公布文告的機關。內閣文官統(tǒng)制集團至此成為歷史。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并為最高國務機關。民國成立后,北洋軍閥時期改稱國務院,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員。職能變遷明太祖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殺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還下詔:“以后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國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 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 又置文華殿大學士, 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 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但這些殿閣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而且品級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權。它只能算是“內閣”機構的濫觴。
設立
明朝“內閣”的設立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但真正運轉則是在明成祖時期。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于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參與機務,稱為“內閣”。“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永樂中期以后職權漸重,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了明神宗萬歷年間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大學士后,明朝內閣的權力達到了頂點。清朝沿用明制,亦設內閣。但清初由皇族中的實力派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決策,內閣的權力受到其一定程度的限制,康熙皇帝汲取明朝的教訓,重建相似于宋代的丞相內閣體制,令內閣的權力與宋代時相近。在康熙年間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大約相當于宋朝的宰相。而由于無大臣互訐宦官亂政之事發(fā)生,所以內閣大學士的職掌能夠正常發(fā)揮,功能有“代閱章奏”,“票擬批答”,“贊襄機務”,“總裁實錄、史志”等數項。1732年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以后,實權在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變成只是傳達諭旨、公布文告的機構,但名義上仍為清代最高級之官署,且軍機大臣除親王外均由內閣大學士擔任,內閣的意見在國家事務的決策過程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事務任由內閣辦理。清末設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內閣均廢。(民國初年的內閣性質不同,已不是明清內閣的繼承。
代表人物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祖籍安徽鳳陽 。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戶所千戶。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江陵。張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xiāng)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并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歷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后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zhèn)防務;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準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張居正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tǒng)一收錢不收物,節(jié)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于今天的考勤,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歷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zhí)兰?、《書經直解》等。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孟腴L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慶云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托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