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的起源是什么
華爾滋又稱華爾茲(Waltz),又稱圓舞,一種自娛舞蹈形式。華爾茲舞曲,即圓舞曲也常被稱為華爾茲。那么,圓舞曲的起源是什么?
舞曲一般起源于農村。圓舞曲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城市中特別是在維也納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有些圓舞曲也叫維也納圓舞曲。
溯源追根,圓舞曲的前身是奧地利民間的“蘭得勒舞曲”,這也是一種農村舞曲。圓舞曲在“蘭得勒舞曲”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三拍子舞蹈,跳舞時一對對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節(jié)奏旋轉打圈,動作輕快、優(yōu)美,情緒熱烈、歡快。
圓舞曲雙分點地技術詳解
女士在雙分點地過程中向左(逆鐘向)擰身表現為胸腰連同頭頸做陀螺運動,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可以近似看作胸腰以中段(中腰)和右大腿為軸做定軸轉動。
大凡做不好雙分點地造型的女士,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開始狀態(tài)沒有做好。問題表現在造型完成之時,原因卻埋伏在開始之時。許多人沒有做好開始狀態(tài),到了造型應該完成的時候發(fā)覺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事到臨頭才來改正,改過來改過去的。且不說已經無法改正,就算改正過來,那已經屬于“靜止地擺姿勢”,完全違反了舞蹈常識。不僅摩登舞,任何舞蹈都不允許“靜止地擺姿勢”。因為,即使在舞蹈中出現了某種姿勢的凍結現象,那也只能是一個流暢的動態(tài)“流”到那一瞬間而凍結起來,絕不允許先停止下來然后在那里擺姿勢、布局姿勢。
《雙分點地開始狀態(tài)的圖畫》
男士左腳向左推出然后重心轉移到左腳,女士右腳向右推出然后重心轉移到右腳,這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身體(腰胯)的流動過程。這一過程結束的那一瞬間的狀態(tài),我稱為雙分點地的開始狀態(tài),這時候女士頭位是向右看的。這時候女士右大腿外側被男士左大腿內側阻擋,好象一股水流在奔涌得正起勁的時候突然遇到障礙,于是就會向后濺起水花。
雙分點地之前的那個推步,男士左腳向左推出然后重心轉移到左腳,女士右腳向右推出然后重心轉移到右腳,這是身體(腰胯)的流動過程。這一流動是由男士引導女士,所以男士身體(腰胯)的流動稍微領先于女士。
當女士的底盤流動過來的時候,男士左大腿已經到位,正在那兒等著她呢。所以這時候女士右大腿外側一定會被男士左大腿內側阻擋。緊接著是男士右髖關節(jié)向前向左擠壓,在使自己向左(逆鐘向)反身的同時,逼迫女士也隨著一起向左(逆鐘向)反身。同時,男士的左膝向內(向體內)扣,導致左大腿內側有力地保持對女士右大腿外側的阻擋。
男士這時候的感覺是右髖關節(jié)向前向左擠壓等效于向內(向體內)扣,同時左膝也向內(向體內)扣,因此而形成一個堅固的夾板,把女士夾在中間,使得她進也進不成,退也退不成,不得不停止在那里。
但是,在此之前她的身體(腰胯)是在流動著的,她是那樣流動過來的。就是說,她的身體是具有能量的。而現在猛然間迫使她停下來,她的底盤雖然不得不停止,但是她的身體所具有的能量卻不可能在同一瞬間被吸收掉。這些能量要尋找出路。出路已經有了,那就是男士右髖關節(jié)向前向左擠壓,在使自己向左(逆鐘向)反身的同時,逼迫女士也隨著一起向左(逆鐘向)擰身。
女士向左(逆鐘向)擰身表現為胸腰連同頭頸做陀螺運動,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可以近似看作胸腰以中段(中腰)和右大腿為軸做定軸轉動,這種轉動類似于紡織機中的紡錠那樣,是繞自身旋轉的。就是說,女士以她自身的中腰連同右大腿作為旋轉中心,她的胸腰(連同頭頸)繞這個中心逆鐘向旋轉。
如果你拿來一枝柔嫩的鮮花,它的花朵有一些重量,導致靠近花朵的那一段位于頂端的花枝有一些彎曲?,F在你用雙手的手心去搓這花枝的下段。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你會看見靠近花朵的那一段位于頂端有些彎曲的花枝,連同花朵一起在旋轉,它們在空中劃出一個美麗的“喇叭花”來。這就是雙分點地從開始到結束女士的正確表現:她的胸腰(連同頭頸)在空中劃出半個美麗的喇叭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