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蟾蜍品種
海蟾蜍,又名大蟾或者巨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所以它也被稱為“蟾中之王”,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詳細資料。
簡介:
海蟾蜍(學名:Bufo marinus),又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世界第三大蛙。野生狀態(tài)下,雌蟾蜍的重量常常超過一千克。
海蟾蜍幾乎不怕任何食肉動物,因為它們皮膚里的液腺能產生劇毒。海蟾蜍通常在黃昏時進食,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青蛙、蜥蜴和小的嚙齒動物。
物種學史:
海蟾蜍是原產于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種熱帶地區(qū)陸生的蟾蜍,后來被引入澳洲,廣泛的分布在澳洲大陸的東海岸和北部地區(qū)。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可以產達幾千顆卵。成體長10-15厘米;紀錄最大的標本重達2.65公斤及長38厘米。
海蟾蜍原先是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故又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它們又名美洲巨蟾蜍,因它們的體型很大。海蟾蜍則是來自其學名。它們是由卡爾·林奈所描述。林奈選用此種小名的原因,是因當時Albertus Seba誤將海蟾蜍描繪為陸生及水生的。在澳洲,海蟾蜍很像當地的Limnodynastes、及Mixophyes。分別在于海蟾蜍的眼后有很大的腮腺,鼻孔與眼睛之間沒有起脊。它們與澳洲澤穴產蟾很相似,兩者的體型都很大及外表凹凸,但海蟾蜍的虹膜是直縫及呈銀灰色的。幼體的海蟾蜍與耳腺蟾屬的也很像,但成體大腿的顏色卻明顯不同。
在美國,海蟾蜍與其他蟾蜍屬很相似。很易將它們與虎斑蟾蜍混淆,唯一不同的是腮腺前有兩個球。
形態(tài)特征:
在蟾蜍科大約500個成員之中,海蟾蜍(Rhinella marina)通常被認為是體型最大的。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最大的一只海蟾蜍被當作寵物生活在瑞典。這只名為“Prinsen”的海蟾蜍長度為38厘米,完全伸展則長達54厘米,重量達到2.65千克。
海蟾蜍的雌蛙明顯比雄蛙長,長達10-15厘米。較大的海蟾蜍傾向分布在較疏落的群落中。野生海蟾蜍的壽命為10-15歲,飼養(yǎng)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達35歲。海蟾蜍的皮膚干燥及疙瘩。眼睛上明顯起脊,直斜向吻部。它們有呈灰色、黃色、赤褐色或橄欖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紋。眼后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橫向,虹膜呈金色。趾間基部有肉質的蹼,前肢沒有蹼。
幼蟾蜍較為細小的,只有5-10厘米長。它們的皮膚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紅色的。幼蟾蜍沒有腮腺,毒性較弱。蝌蚪很細小,是黑色的,群棲于水底。蝌蚪長1-2.5厘米。較大的海蟾蜍傾向分布在較疏落的群落中。
生活習性:
喜隱蔽于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布在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
海蟾蜍除了靠視覺來偵測獵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覺,雙重撲捉能力是它們賴以生存的秘籍。海蟾蜍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張大嘴,以及吃什么都像鳴人吃拉面的好胃口,它們主要靠吃細小的嚙齒目、爬行類、其他兩棲類、鳥類及多種無脊椎動物而生存,偶爾也會吃植物、狗糧及垃圾。它們習慣將獵物直接吞下,然后在胃里將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
海蟾蜍還有極強的耐力,悉尼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表示:它們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可以一個晚上行進1.8公里。是青蛙蟾蜍家族中的夜行世界紀錄。
掠食者
在海蟾蜍的原產地,有多種動物都會掠食它們,包括南美寬吻鱷、大頭蛇、鰻魚、多種鳉魚、大口湯鯉、一些鯰魚及朱鷺。在其他地方也有嘯栗鳶、東方水鼠、黑鼠及圓鼻巨蜥。也有指茶色蟆口鴟及巴布亞蟆口鴟會吃海蟾蜍。
防衛(wèi)
海蟾蜍眼睛后有很大的腮腺,背部也有其他的分泌腺。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分泌一種奶白色的液體,稱為蟾毒素。蟾毒素對于多種動物都是有毒的,甚至有人因食用海蟾蜍而死亡,海蟾蜍毒性很大。它們身上有一對大如硬幣的毒腺,遇到敵人就會噴出毒液,如果毒液通過眼睛、嘴和鼻子進入體內,就會導致劇痛、暫時失明和發(fā)炎,對兒童甚至有可能致命。而且連它們的蝌蚪也有毒性。
除了分泌毒素外,海蟾蜍可以擴張肺部令身體膨漲,嚇退掠食者。
棲息環(huán)境:
海蟾蜍并不是水生的,為全陸生動物,只有在繁殖時才會走到水邊。蝌蚪可以在15%鹽度的海水中生存。曾經被生物學家艾爾伯特·瑟巴誤描繪為陸生及水生的,后來卡爾·林奈對此進行了重新描述。
海蟾蜍喜歡棲息在開放遼闊的草原及林地,尤其是經人工改造的地方,如花園及排水溝。在它們的原產地,它們主要出沒于亞熱帶森林,當中茂密的植物卻限制了它們的散布。
海蟾蜍的可耐受臨界高溫值為40-42℃,而低溫值則為10-15℃。它們的分布地可以因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而有所變更。它們對于失水有高忍耐性,研究發(fā)現它們可以忍耐失去身體的52.6%水份,故它們能在熱帶以外的環(huán)境生存。
白天,海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海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里越冬的。
分布范圍:
海蟾蜍又名甘蔗蟾蜍,是原產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陸生蟾蜍。1935年,澳大利亞人引入了首批20只海蟾蜍并投放到昆士蘭州的甘蔗園中。到1937年,總共大約有6萬只海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亞。如今,在澳大利亞的東南海岸線一直延伸到北部海岸線130萬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有分布。
它們在原產地分布得較引入地區(qū)為稀疏。在南美洲,沿海每100米就約有20只海蟾蜍,數量遠低于澳洲的50-100倍。
保護級別:
世界環(huán)境保護組織列為:世界上10大最有害的外來入侵物種
繁殖方式:
蟾蜍全年可以繁殖:在亞熱帶地區(qū),繁殖期一般只會在較溫暖的季節(jié),剛好是雨季的開始。
孵化條件
蝌蚪孵化的時間要視乎水溫,水溫越高生長得越快。蚪一般會在48小時內孵化。
幼蟾一般長10-11毫米,生長得很快。生長率會因地區(qū)、季節(jié)及性別而異,初期平均生長率為每日0.647毫米,繼后減慢至每日0.373毫米。生長率往往在它們達到性成熟時就會減慢。 急速的生長率對它們在變態(tài)及亞成體的生存有莫大幫助,因為幼蟾會失去了卵及蝌蚪時期的毒性,卻又未曾長成可以分泌蟾毒素的腮腺。由于失去了重要的防衛(wèi),估計只有0.5%的海蟾蜍能長成成體。
海蟾蜍達至性成熟的年齡會按地區(qū)而有所分別。海蟾蜍全年也可以繁殖:在亞熱帶地區(qū),繁殖期一般只會在較溫暖的季節(jié),剛好亦是雨季的開始。
產卵
海蟾蜍的卵是一串凝膠狀的產在水中。雌蟾可以一次生8000-25000顆卵,長度達20米。卵是黑色的,表面有薄膜覆蓋,其直徑約為1.7-2毫米。蝌蚪孵化的時間要視乎水溫,水溫越高生長得越快。蝌蚪一般會在48小時內孵化,但也可以快至14小時或長至一星期。孵化時往往就有成千條蝌蚪組成一群。蝌蚪細小及呈黑色,需要12-60日來成長至幼蟾。與成體一樣,卵及蝌蚪對很多動物都帶有毒性。
主要危害:
澳大利亞人做出了一個傻得可愛的錯誤決定。為了控制甘蔗園中的蟲害,他們引進了大批海蟾蜍,指望它們把甘蔗蟲吃光。
然而,事與愿違,蟲子趴在甘蔗桿上,海蟾蜍根本就吃不到,海蟾蜍于是另尋他路,尋找替代食物。但是它們胃口很好并且瘋狂的繁殖,它們幾乎什么都吃,從昆蟲到爬行動物,再到小型嚙齒動物。這對當地食物鏈造成嚴重影響。其次,它們身上的毒液可以殺死許多捕食者,讓它們在澳大利亞成為除了澳大利亞游蛇之外沒有天敵的強者。諸多原因最終導致了海蟾蜍的泛濫成災。海蟾蜍最長可以有15英寸(約合38厘米)長。
對于多種動物都是有毒的,甚至有人因食用海蟾蜍而死亡。
除了分泌毒素外,海蟾蜍可以擴張肺部令身體膨漲,嚇退掠食者。
利用價值:
除了作為害蟲的生物控制,海蟾蜍也有多種商業(yè)及非商業(yè)用途。南美洲原住民會將海蟾蜍的分泌液涂在狩獵用的箭上,也有指奧爾梅克人利用來作為麻醉藥。在秘魯甚至會將它們作為食物,但食用前必須清除皮膚及腮腺。日本利用蟾毒素作為春藥及頭發(fā)再生藥;中國也有使用來替心臟手術病人降低心率。
20世紀中期開始,海蟾蜍可以用來驗孕。只要將婦女的尿液注入雄蟾的淋巴囊內,若雄蟾的尿液中含有精子,她就很有可能懷有新孕。使用海蟾蜍會較其他動物快,而且海蟾蜍較易飼養(yǎng)。
海蟾蜍因子量豐富,容易處理及便宜,故學校及大學都使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另外,海蟾蜍的尸體也有價值,可以制作為皮革用品及飾物。也有嘗試從它們的身體制作肥料。
當地時間2013年10月15日,法國米約奢侈品牌Jean-Charles的制革廠內擺滿曬干的澳大利亞蔗蟾。很多年前法國從南美地區(qū)引進這類蟾蜍以對付當地的甲蟲災害,但如今它們的外皮成了昂貴的奢侈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