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兵秣馬成語接龍及典故
厲兵秣馬,漢語成語,拼音是lì bīng mò mǎ,聯(lián)合式;作謂語;比喻事前做好準(zhǔn)備工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厲兵秣馬的成語接龍,供大家參考。
一、厲兵秣馬成語解析
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zhǔn)備戰(zhàn)斗。
二、厲兵秣馬成語典故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lǐng)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jìn)攻鄭國,他將協(xié)作內(nèi)應(yīng)。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jī)不可失,便不聽大夫蹇叔的勸阻,立即派孟明、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jìn)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對自己的兒子哭著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御,到時我來收你的尸。”
秦軍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yuǎn)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p>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使秦國懷疑鄭國已做好了準(zhǔn)備,所以進(jìn)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報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dāng),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nèi)應(yīng)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jīng)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既來自于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指準(zhǔn)備戰(zhàn)斗 。
三、厲兵秣馬成語接龍
馬不停蹄-->蹄間三尋-->尋釁鬧事-->事必躬親-->親如骨肉-->肉麻當(dāng)有趣-->趣舍有時-->時不再來-->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來者不善-->善門難開-->開合自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知人知面不知心-->心花怒放-->放長線釣大魚-->魚目混珠 --> 珠聯(lián)璧合 --> 合二為一 --> 一錘定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不惜 --> 惜玉憐香 --> 香草美人 --> 人命危淺 --> 淺嘗輒止 --> 止暴禁非 --> 非同尋常 --> 常年累月 --> 月暈而風(fēng) --> 風(fēng)風(fēng)雨雨 --> 雨打風(fēng)吹 --> 吹灰之力 --> 力倍功半 --> 半籌莫展 -->展眼舒眉 -->眉飛眼笑 --> 笑面虎 --> 虎斗龍爭 --> 爭長論短 --> 短吃少穿 --> 穿紅著綠 --> 綠暗紅稀 --> 稀奇古怪 --> 怪聲怪氣 --> 氣宇軒昂 --> 昂昂自若 --> 若存若亡 --> 亡羊得牛 --> 牛角書生 -->生拉硬扯 -->扯旗放炮 --> 炮火連天 -->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 --> 福星高照 --> 照葫蘆畫瓢 --> 瓢潑大雨 --> 雨打風(fēng)吹 --> 吹灰之力 --> 力倍功半 --> 半籌莫展 --> 展翅高飛 --> 飛蛾撲火 --> 火耕流種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豆蔻年華 -->華而不實 -->實繁有徒 --> 徒子徒孫 --> 孫康映雪 --> 雪中送炭 -->
厲兵秣馬成語接龍及典故相關(guān)文章:
★ 兩肋插刀的典故
★ 成語接龍讓棗推梨
★ 黃泉相見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