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領投”與“跟投”的奧妙
在資本世界里,“排排坐、吃果果”行不通,各家VC在競爭合作中的“關系”才是“領投”與“跟投”的真正奧秘。
如果留心各個公司宣布的融資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每次參與投資的VC(風險投資)基金都不止一家。為什么VC不獨自投資然后獨占所有回報?答案很簡單:分散風險。拉上其他基金一起投資,雖然會在將來分享回報,但首先分擔了風險。 因此,企業(yè)融資需要的資金往往由多家VC分擔,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一家VC獨自投資某項目的案例。
雖然每一輪融資都有多家VC參與,但各家出錢的數(shù)額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必然有一家VC承擔絕大部分的投資額,其余一家或多家VC再分攤剩余的部分。出錢多的VC被稱為“領投”(lead-investor),其余VC被稱為“跟投”(co-investor/co-investors),這是非常正式、專業(yè)的區(qū)分。在融資相關的所有法律文件里,必須首先寫明哪家VC是“領投”、哪些是“跟投”,絲毫不可含糊。
之所以要有“領投”的VC,因為必須有VC行使絕對的話語權。利益當前,“排排坐、吃果果”在資本世界可行不通。各家VC對公司經(jīng)營管理的意見不統(tǒng)一,被投資的公司該聽從哪家呢?“領投”VC承擔了絕對多數(shù)的投資額,就必然享有絕對優(yōu)先的話語權。比如公司的董事會席位一定首先給“領投”VC。公司重要事務不僅需要董事會通過,還必須獲得“領投”VC同意。而在出售公司股權、上市這樣涉及投資回報的事項上,其他各方一般不能反對“領投”VC的決定。簡單來說,“領投”VC不同意的事,公司做不了;“領投”VC想做的事,也沒誰能反對。
“領投”VC特權多,但“跟投”更實惠—出錢不多,操心不多,回報卻一分不少。2000萬美元,“跟投”能投十幾個項目,“領投”只能投不到十個,而且很可能“跟投”的成功率會更高。要是能總跟著優(yōu)秀的“領投”基金一起投,豈不是能坐享其成?但優(yōu)秀“領投”基金的大腿,哪有這么容易抱上。在優(yōu)秀“領投”基金參與的項目上,跟其他想投的VC打破頭,可能也就搶到1%的股份。
每次的融資中,VC是做“領投”還是“跟投”,不僅考慮融資公司的實際情況,更多地取決于各家VC在長期競爭合作中形成的“關系”,這才是“領投”與“跟投”真正的奧妙。VC界看似各自為政,其實早已形成各種小團體,在每次融資中默契地扮演著“跟投”與“領投”的角色。
伴隨企業(yè)的成長,往往不止一輪融資。按照慣例,上一輪的投資者—尤其是“領投”VC必須參加下一輪的融資,否則就說明不看好公司發(fā)展,也就不會有新投資者加入了。但很少有VC基金有資金實力在同一個公司的每一輪融資中都“領投”。那么,不同輪次融資的“領投者”如果出現(xiàn)利益沖突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固定幾家VC基金總是一起參與投資,并輪流擔任“領投”和“跟投”。參照普京和梅得韋杰夫的“二人轉”就能理解這些基金的默契了。
有的VC基金資金量不多,支撐不了幾個“領投”的項目,只能長期做“跟投”。這樣的基金怎么讓“領投”的基金愿意帶自己玩兒呢?只能多下工夫找優(yōu)秀的融資項目。再大的基金也只能關注幾個重點行業(yè),長期“跟投”的基金就會在一些細分的行業(yè)深耕細作,發(fā)掘優(yōu)秀企業(yè),再拉攏有錢的VC界土豪來“領投”,自己就名正言順地“跟投”了。類似于對口相聲中,總有擅長捧哏的總搭著那幾個逗哏的,“領投”和“跟投”的基金也基本是固定搭配。
明白了這些奧妙,想要融資的公司就應該知道,根本不需要一家家VC去聯(lián)系。真心想投資的VC,自然會拉攏其他基金共同參與,沒有VC基金會一意孤行地冒險。而如果長期合作的VC基金決定投資,很多基金甚至會跳過繁瑣的盡職調(diào)查直接就參與投資。所以,融資的訣竅就是集中精力找到愿意“領投”的VC基金,然后接受它介紹的“跟投”基金。而如果有VC總持觀望態(tài)度,讓企業(yè)找到“領投”基金他們再跟進,這樣的VC基金就不值得企業(yè)再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