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繁殖期的日常管理
水蛭繁殖期的日常管理
水蛭,俗稱“螞蟥”,是一味常用中藥,功能破血、逐瘀、通經,治蓄血、積聚、婦女閉經、干血成癆、跌打損傷、目赤痛、云翳等。近年來,隨著水蛭臨床運用的拓展和農藥對水蛭生長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其價格一直穩(wěn)中有升。水蛭繁殖期要怎么管理?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水蛭日常管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投料。水蛭主要攝食螺類,吮吸蚯蚓、魚、蛙及畜、禽等動物的血。人工餌料主要是各種動物的血、米糠及植物飼料等。每667 平方米水域可一次性投放螺獅25 千克左右,讓其自然生長繁殖,供水蛭取食。每周喂1 次動物血和其他植物性飼料。
其次,每天早晚各觀察1 次。檢查水蛭的活動、覓食、生長、繁殖等情況,是否有疾病發(fā)生,防逃、防盜設施是否有損壞,發(fā)現問題要及時解決。水蛭雖然對環(huán)境和水質要求不很嚴格,在輕度污水中也能正常生長,但高密度養(yǎng)殖時,水質要保持清潔,并要有一定的溶氧量。池養(yǎng)、溝養(yǎng)、缸養(yǎng)由于水體較小,水質容易變壞,可每周換1 次水,每次可更換一半。先將下面的臟物抽吸掉,然后加入等量的新水。池塘養(yǎng)殖水蛭雖然水體較大,不容易腐敗,但也要注意水質,以黃褐色、淡綠色的水體較好。最好能保持微流水,隔1個月補充1 次新水,使池塘水保持10~20 厘米的透明度。注意防高溫和防低溫,高溫時可搭遮蔭棚防暑,低溫時可覆蓋塑料膜延長秋季生長時間。如果采用日光溫室養(yǎng)殖,要及早轉入溫室內,打破水蛭的冬季休眠習性。要在養(yǎng)殖池中放些水浮蓮、水葫蘆等水草,枯死的水草要及時清除,還可放些石塊、瓦片、木板、竹片等物便于水蛭藏身。
最后,要做好養(yǎng)殖記錄。記錄種苗放養(yǎng)的時間和數量,水溫、水質,投料種類和數量,疾病防治以及捕捉與銷售等情況,以便積累科學數據,總結經驗,提高養(yǎng)殖技術水平。
水蛭繁殖期的日常管理
(一)巡池
巡池就是圍繞養(yǎng)殖池巡檢,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水蛭產卵的場所,土壤要達到要求的水平,泥土要松軟。防逃設施如稍有損壞就應及時補好,防止水蛭外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調節(jié)溫度
繁殖期水溫最好控制在25 ℃ 左右。溫度高(如超過30 ℃ )時,則應采取遮蔭降溫措施;溫度低(如低于15 ℃ )時,則應用塑料膜覆蓋。尤其在晚上,更應注意防止溫度的突然下降。
(三)控制濕度
控制濕度應掌握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卵場的泥土的濕度要達到30 % ~ 40 % ,防止過干或過濕;另一方面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 %左右。
(四)換水
水蛭在繁殖期應保持水質清新,有一定的透明度。因此,要做到勤換水,或保持微流水。
(五)投料
繁殖期水蛭要消耗大量能量,因而餌料要精良、充足,更要注意餌料的新鮮。主要應以活體動物如蚯蚓、螺類、動物血等為主。
(六)防病
對病害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定期進行消毒。可用漂白粉7 ~ 10 天消毒1 次,用量要少,否則對水蛭的繁殖不利。發(fā)現有生病的水蛭應立即隔離治療,防止疾病的蔓延和傳播。
(七)做好記錄
將繁殖期間的溫度、濕度、投料、水質、繁殖數量等情況,盡量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便總結經驗,提高繁殖技術水平。
看過水蛭繁殖期的日常管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