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電腦>操作系統(tǒng)>Linux教程>

sar命令怎么用

時間: 春健736 分享

  sar命令是系統(tǒng)維護的重要工具,主要幫助我們掌握系統(tǒng)資源的使用情況,特別是內(nèi)存和CPU 的使用情況,是UNIX系統(tǒng)使用者應該掌握的工具之一。那么sar命令怎么用?下面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sar命令常用格式

  sar [options] [-A] [-o file] t [n]

  其中:

  t為采樣間隔,n為采樣次數(shù),默認值是1;

  -o file表示將命令結(jié)果以二進制格式存放在文件中,file 是文件名。

  options 為命令行選項,sar命令常用選項如下:

  -A:所有報告的總和

  -u:輸出CPU使用情況的統(tǒng)計信息

  -v:輸出inode、文件和其他內(nèi)核表的統(tǒng)計信息

  -d:輸出每一個塊設備的活動信息

  -r:輸出內(nèi)存和交換空間的統(tǒng)計信息

  -b:顯示I/O和傳送速率的統(tǒng)計信息

  -a:文件讀寫情況

  -c:輸出進程統(tǒng)計信息,每秒創(chuàng)建的進程數(shù)

  -R:輸出內(nèi)存頁面的統(tǒng)計信息

  -y:終端設備活動情況

  -w:輸出系統(tǒng)交換活動信息

  1. CPU資源監(jiān)控

  例如,每10秒采樣一次,連續(xù)采樣3次,觀察CPU 的使用情況,并將采樣結(jié)果以二進制形式存入當前目錄下的文件test中,需鍵入如下命令:

  sar -u -o test 10 3

  屏幕顯示如下:

  17:06:16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7:06:26 all 0.00 0.00 0.20 0.00 0.00 99.80

  17:06:36 all 0.00 0.00 0.20 0.00 0.00 99.80

  17:06:46 all 0.00 0.00 0.10 0.00 0.00 99.90

  Average: all 0.00 0.00 0.17 0.00 0.00 99.83

  輸出項說明:

  CPU:all 表示統(tǒng)計信息為所有 CPU 的平均值。

  %user:顯示在用戶級別(application)運行使用 CPU 總時間的百分比。

  %nice:顯示在用戶級別,用于nice操作,所占用 CPU 總時間的百分比。

  %system:在核心級別(kernel)運行所使用 CPU 總時間的百分比。

  %iowait:顯示用于等待I/O操作占用 CPU 總時間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序(hypervisor)為另一個虛擬進程提供服務而等待虛擬 CPU 的百分比。

  %idle:顯示 CPU 空閑時間占用 CPU 總時間的百分比。

  1. 若 %iowait 的值過高,表示硬盤存在I/O瓶頸

  2. 若 %idle 的值高但系統(tǒng)響應慢時,有可能是 CPU 等待分配內(nèi)存,此時應加大內(nèi)存容量

  3. 若 %idle 的值持續(xù)低于1,則系統(tǒng)的 CPU 處理能力相對較低,表明系統(tǒng)中最需要解決的資源是 CPU 。

  如果要查看二進制文件test中的內(nèi)容,需鍵入如下sar命令:

  sar -u -f test

  2. inode、文件和其他內(nèi)核表監(jiān)控

  例如,每10秒采樣一次,連續(xù)采樣3次,觀察核心表的狀態(tài),需鍵入如下命令:

  sar -v 10 3

  屏幕顯示如下:

  17:10:49 dentunusd file-nr inode-nr pty-nr

  17:10:59 6301 5664 12037 4

  17:11:09 6301 5664 12037 4

  17:11:19 6301 5664 12037 4

  Average: 6301 5664 12037 4

  輸出項說明:

  dentunusd:目錄高速緩存中未被使用的條目數(shù)量

  file-nr:文件句柄(file handle)的使用數(shù)量

  inode-nr:索引節(jié)點句柄(inode handle)的使用數(shù)量

  pty-nr:使用的pty數(shù)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