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培根隨筆》有感1000
《隨筆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收散文五十八篇。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培根學識淵博,智慧幽邃,所談問題均有獨到之處,很能發(fā)人深省。
《論真理》
耶酥受審時聲稱他來世之目的是為了真理,彼拉多戲問他何為真理?有問無答,真理究竟為何物,不得而知!
但世上卻有許多見異思遷著,拋棄世代固守的信仰轉而追求自由意志。世代固守之信仰固非全系真理,但今人所追求的所謂“自由意志”者卻大多為虛無的假象和錯覺。
假象既不能像詩人好詩一樣讓人從中獲得樂趣,也不像商人好利一樣叫人從中撈得好處,但世人與生俱來的卻對假象喜好,大概是因為錯覺假象的混合物能給世人添樂。但是如果把虛幻的印象、悅人的憧憬、錯誤的估價、隨意的空想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從人的大腦中剔除,恐怕許多人只會剩下貧乏干癟的頭腦和充斥其間的憂郁不安和自厭自煩了。
與這種叫人墮落的觀念和情感相比,追求真理才是人類天性的至善。世上只有真理不依賴外物,它只受自身評判。
真理是什么?說不清楚!拋開高超的哲學和神學,俗世中的本性誠實、行為光明磊落的人,遠比弄虛作假、陽奉陰差、背信棄義,委地蛇行之輩叫人更生崇敬和向往之情。
《論死亡》
“成人畏懼死亡猶如兒童怕進黑暗;兒童對黑暗之天然懼怕因妄言傳聞而增長,成人對死亡之畏怯恐懼亦復如此”。
面對死亡,“凝神沉思,視其為天國之通途,實乃圣潔虔誠之舉”。倘若“心生畏怯,視其為向自然交納貢物,則屬懦弱愚陋之態(tài)”。
有先哲說“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這句話是意義深刻的!
人的許多感情能克服并能壓倒對死亡的恐懼: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會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渴求死亡,悲痛之心會撲向死亡,恐懼之心亦會預期死亡,甚至連脆弱的哀憐之心也能使人主動放棄生命。
很多人視死如歸,雖然具體情形不一而足,但他們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都很瀟灑。為什么呢?可能是有很多人把生命的終結視為一種自然的恩惠。所以他們才那么坦然。
猶如人在浴血鏖戰(zhàn)時會忘記身體受創(chuàng)的痛楚,人在卓絕的追求中也可能忘卻對死亡的恐懼。
一葦游思:梁實秋有一篇散文名叫《了生死》,說信佛的人出家修行為的是要了卻一大因緣,即為“了生死”。作者懷疑生死是不能自行了斷的說“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又引用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論證這一點:
“Into this universe , and why not knowing ,
Nor whence ,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我來如流水,去如風。”生死這種事,由不得自己做主。我們來到這世界,并未經(jīng)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jīng)我們的同意。即使不了斷到時候亦自然了斷。
信奉宗教的人相信靈魂不死,希望軀體死后靈魂能升天堂,升極樂。從一定意義上說,宗教實在是世俗中人由生至死的最理想最優(yōu)美的實踐了。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大概是描摹人生實義的最精美的詩句了。生死是兩頭,中間就是這個了。
讀《培根隨筆》有感1000
上一篇:高中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字
下一篇:培根隨筆讀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