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
汪老說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一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xiāng)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蜘蛛網(wǎng)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nèi)平痿~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xiàn)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jié),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guān)注體現(xiàn)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xiàn)的文化,首先是現(xiàn)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xù)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tǒng)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二
“把感情放在一粒塵埃上。”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合上書的心情,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了。潔白的封面略是一點粗糙,點點紅粉染綴其中一角,幾根粗細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條穿插其間,輕輕撫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們說,散文,有松散的形式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謂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文字質(zhì)樸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來,道家常,講故事。從書畫到文學,從文學再到戲曲,更有從美食到花木果蔬,還有家鄉(xiāng)與那所南菁中學。生活的一切,其實不過為這些微小細膩的事物而構(gòu)造的。“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就像張愛玲的一篇《私語》一般——你聽我說,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來。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話特別迷人:“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我未曾見過梨花,也不曾看過蘋果花的風采,但讀了這一句,我卻猶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們或許開在低矮的枝頭,展開潔白的花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的這句詩早被我們吟誦了千百遍,而將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點點彎細玲瓏,固然妙意只增不減。那種美感在不經(jīng)意間就悄悄墜入我目簾,而汪先生又并未寫下太多艷麗的辭藻都大說一通,這種微妙的感覺實在是讓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當你蘸上清淡的水,當?shù)娜蝗诤?,情感濺落宣紙上,才能慢慢渲染彌漫開來。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園中百花起舞,各種花朵都不過輕寫一個短句:“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牽?;ǘ堂?。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好像在文字中,花兒們都換上裙裝化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與宿命,卻又各不相爭,演繹自然和諧之樂。每一朵花兒,每一顆露珠都被賦予了生命,在平白輕述的文字跳躍。是那樣的細微,卻又那樣的纏人。不是豪放,也不是艷麗而是情感的繾綣將美麗壓成一張張紙。撫摸書頁,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賦予我們什么?一頓食物,一場天氣,一次旅行?我們總說,要用心體驗生活,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從不凡歸屬平淡,從浩蕩終歸細節(jié)?;蛟S生活不過是一片花瓣一個枕頭,一支筆,一張紙,寫下我們的故事,寫下我們微弱的感觸。
我愿執(zhí)筆輕描,從細節(jié)看生活。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三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 。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恒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guān)于描寫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贊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不過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描寫了在戰(zhàn)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凄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戰(zhàn)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nèi)開了仗,我們一家?guī)Я艘稽c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保持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贊,怎么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在《野鴨、鵪鶉、斑鳩、?》里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yīng)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shù)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寫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結(jié)尾處: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咸菜呢?”“咸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咸菜。”寥寥數(shù)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里,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字里行間,若有若無地透著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彌漫在空氣里。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談吃,還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guī)定,有一段堤面應(yīng)鋪碎石,包工的貪污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著雪茄煙,連說: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qū)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xiāng)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這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嘆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相對于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yè)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shù)。而凡屬藝術(shù),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fā)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fā)追慕之情:“護國路原來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說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其中,對于往昔歲月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jīng)常在會見群臣時,手里拿著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話,道出了個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凈,媽媽就會說:吃干凈了,別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nóng)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真正愛吃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在汪老關(guān)于談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味》這一篇。這篇文章,以極其平民化的視角,以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式知識分子的味蕾,帶著我們嘗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文章中,不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個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
寫到山西人喜醋時,用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寫來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jié)了。別處過春節(jié),都供應(yīng)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yīng)老陳醋,每戶一斤。”吃醋過年,真是一絕!
談及南方人愛吃甜食,作者順便糾正了一個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認識偏差:“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這段文字,足以為蘇州菜正名,豈不美哉!
說到吃苦,作者特舉一例:“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了幾根。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看來,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東西,實在令人莞爾!
在敘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lián)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真?zhèn)€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寫了一段中國人獨愛的口味:臭。關(guān)于各種臭菜的做法與吃法,都寫得妙趣橫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關(guān)于臭豆腐的佳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后來還去吃過,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啊敝谢饘m殿的影壁上就出現(xiàn)了兩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人世間數(shù)十寒暑的滄桑風雨,一下子借助臭豆腐這個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濃縮在時間的兩端,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汪老說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談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處處透著對這世界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惟有這份愛,才能撐起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人世中,始終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盡管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yīng)該快活。
看了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