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書評_穆斯林的葬禮書評讀后感(2)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_穆斯林的葬禮書評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4
璧兒是偉大的,可歌可泣的,即使在他和奇哥哥之間只是恩情的延續(xù),那也不影響他們這一輩子的相濡以沫。他們是真正的冤家啊,卻誰也離不開誰。他們兩姐妹的恩恩怨怨,只能說,是歷史無情。
一開始接觸到那個“韓太太”,我很不喜歡她。她刻薄,自私,對待兒女態(tài)度不平等。天星的沉默寡言,韓子奇的懦弱無能。只喜歡新月。這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孩,這個堅強自信的女孩。想不明白為什么韓太太會如此討厭可愛的新月,甚至有懷疑姑媽是璧兒而新月就是這個“姑媽”的骨肉。
漸漸地明白了,漸漸地理解了韓太太,她是不幸的,不幸讓她對萬事萬物存著防備心理,不幸讓她用這種方式面對今后的人生和未知。她的愛情,她的親情,她的幸與不幸,她的堅強,她的種種不可理解。
璧兒有錯么?肯定有,無論是天星還是新月,無論是子奇還是玉兒,她都是那么殘忍。
然而她也是沒錯的,她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天星長大成人,照顧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家;她畢竟照顧著新月長大,因著她的寬容,這個家還得以維持。
玉兒有錯么?肯定有,她不該冒犯人倫,不該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不顧這份天然的親情。
然而她也是沒錯的,異鄉(xiāng)山水,如刀如劍,身邊人的那份依靠,是活下去的多么大的勇氣;她有想過回“博雅”宅之后的種種,她勇敢地面對,畢竟故園和天星歪歪斜斜的字跡牽動著她的心;她選擇了離開,不管是形勢所迫還是毅然決然;她選擇了歸來,十幾年來縈繞在她心頭的女兒的形象,她想在女兒人到中年時再回來找她,哪里知道白發(fā)人早已送走了黑發(fā)人,白發(fā)人也一代代更替。淑彥說得好,你想見的不想見的都不在了。她活到了最后,這是怎樣的喜劇,又是怎樣的悲劇?
子奇有錯么?肯定有,直到最后,他才說出了他的“罪惡”,這個不信伊斯蘭教的漢人,用一輩子的時間說了這樣一個彌天大謊!他未必是真懂愛情,或許只是異鄉(xiāng)兩顆寂寞、孤獨卻熟悉多年的心的惺惺相惜。
然而他也是沒錯的,或許他真正地用時間地經(jīng)歷讀懂了愛情和恩情。他之后幾十年如一日對玉兒的思念讓人為之動容,他把這份綿延不絕的思念全部化為了對新月的愛。他忍耐、堅強,將兒女撫養(yǎng)長大,為了女兒他甚至可以賣掉他視為生命的玉。他的信仰是玉,他自己則融入了那條玉的長河,不,是生命的長河中。
楚雁潮有錯么?在我看來,他似乎是最沒錯的一個。他理解愛情,忠于愛情。十年后,當(dāng)他和玉兒同時站在那沒有墓碑的新月的墓前,兩代人的愛情啊,就這樣交匯于同一個時空,讓人如此唏噓。新月像極了她的母親,獨立、懂愛,也幸運如她母親找到了一個愛自己也讓自己深愛著的——無論人間天堂地獄。
這世間沒有誰是真正的對和錯,我們無法也無意深究這人那人這樣那樣的過錯。歷史雖無情,然而人有情。一切皆于情,止于情,毀于情。
一個始于葬禮的故事,也止于葬禮。似乎是劫數(shù),似乎是命運。然而那些新生命,又讓人看到了希望。
還是再次想到了魯迅在《野草·希望》中的那句話: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5
看這本書的時候想了很多題目,比如:有情盡情矯,再比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最后還是決定用一個厚道一點的名字,那個時代的書。本書寫成于1987年,時隔20年來看,不得不感慨,中國的這20年不僅是工資從30塊漲到3000塊的過程,更是從韓新月變到安妮寶貝的過程……
聽說這本書當(dāng)年是茅盾文學(xué)獎的得主,也曾經(jīng)是大學(xué)生風(fēng)靡一時的流行讀物,現(xiàn)如今的我卻覺得除了字?jǐn)?shù)夠多,其它真是沒什么夠的著的。
最喜歡的是韓太太(竟然!)。韓太太一出場,我就覺得是認識的——以前一定在哪兒看過引用這段人物描寫,雖然不算最高妙,不過總算達意。缺點在于,對人物評定痕跡過于明顯。
韓太太的許多對話,非常喜歡,不過是些家常里短,用的都是北京的市井語言,透著老式的言詞禮節(jié)。該怎么安慰人兒,該怎么恭維人兒,該怎么打馬虎眼,該怎么步步禁逼寸步不讓……全都有股世俗的老到。全書也只有寫到韓太太我才覺得這是個可以理解的人。盡管她不識字,沒什么文化,許多做法并不高明,也不值得贊揚,可是這個人說著我們都聽得懂的話,不矯情;做著自個兒高興的事兒,遵守著自己以為然的準(zhǔn)則,一板一眼,絲絲入扣。隔了20年,當(dāng)這本書里面其它主人公都沉浸在80年代不知所謂的理想和激情當(dāng)中的時候,只有韓太太一人,是為著自己,也不全是為著自己,井井有條地活著。
韓子奇說:我跟她結(jié)婚,但是我們并沒有愛情……直到我和你在一起才體會到什么是愛……靠!看得我……現(xiàn)如今這樣的話聽得不少吧?凡是紅杏出墻的男人們大多回過頭來說這樣的話。你早干嘛去了?沒愛情跟人家結(jié)什么婚?韓子奇這個男人真得讓人匪夷所思阿!丫小的時候倒是挺本事,跟著師傅的時候就憑著敏銳的商業(yè)嗅覺雕刻兔兒爺賺了一小筆,在雕刻寶船的時候又能想到跳過匯遠齋直接跟洋人交易的路子,心思多活泛哪!后來師傅過逝了,苦大仇深的他,偏去匯遠齋忍受幾年恥辱,抖著渾身機靈勁兒偷學(xué)人家東西,回來重振奇真齋,這是什么人物?!第一次出場從警察局長手里買宅子的那種從容瀟灑的勁頭還真讓人覺得這個男人十分有魅力……看到最后,就覺得,好嘛!這是前面那個韓子奇嗎?既沒有能力保證自己心愛的玉與心愛的家兩全,又沒有魄力在兩個女人,兩對兒女之間作出一個選擇,一味唯唯諾諾,不忍心傷害一個人,結(jié)果卻是所有的人都被他害苦了,梁君璧,梁冰玉,韓天星,韓新月……這樣的男人其實就是自私!不肯放棄他的玉,他的事業(yè),他的根基,他的面子,他的好人形象!看著怎么能讓人不生氣?你說他是壞人,丫還在那兒使勁惺惺作態(tài),這個不敢惹,那個也不愿傷害,看著就錯其!你倒不如做個壞人,痛痛快快爽爽氣氣。這種天真到可恥,使勁負責(zé)任又無所作為,惹人憐愛卻軟弱的男人,真的比壞人還傷人。女人這輩子如果碰上這樣的男人,最好避之三百尺之外
梁玉冰同樣是個矯情的主兒。一會兒楊深,一會兒奧利佛,最后投入姐夫的懷抱。她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女性對解放的渴求,熱情而盲目。她的許多做法,都顯得沒頭腦,缺乏目的。比如和韓子奇在一起,比如帶著新月回國,比如把新月留下獨自離開——最后一點更是讓人難以接受。一個母親與自己的孩子分開,這是多么不靠譜的事情!也只有梁玉冰這種不靠譜的人才做得出來。
韓新月和楚雁潮兩個人的刻畫更加有著時代的特色,雖然主人公生活在六十年代初,不過這兩個人具備的卻是八十年代所鼓吹的那些個優(yōu)良品質(zhì)。
韓新月,看得出來作者是要把這個女孩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女神。她青春,美麗,充滿朝氣與希望;她聰明,努力,不甘人后;她純潔,善良,有著美好的感情……這些都無可厚非,因為畢竟她只活到19歲,我相信人在19歲之前絕對可以完美。但是,但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是——說話文藝腔得讓人起了一身的冷痱子。60年代大學(xué)生都這么說話嗎?
楚雁潮,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紀(jì)律,整個一四有新人。除了好就是好,人家不是說嘛!這世界上,好人都是相似的,壞人卻各有各的壞……所以吧,這個好人就讓人覺得面目模糊。
他們之間的愛情模式也讓人想起那個時代,那就是:攜手共進!共同進步!我記得舒婷有首詩,寫橡樹的,大約是說要與你并肩站立共同成長啥的,也就這意思了。呵呵,忍不住地想,當(dāng)前俺們21世紀(jì)神州大地的愛情模式是啥泥?大約是:優(yōu)勢互補!各取所需?哈哈~~~
還有一點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書中反復(fù)提到的:愛的權(quán)利!“難道我沒有權(quán)力愛嗎?”幾乎書里面所有角色都在心里說過這樣的話。如今看來,不禁好笑?,F(xiàn)在正常人已經(jīng)不這么說了,因為這項權(quán)力已經(jīng)普及到成為常識,所以沒有掛在嘴上。要真有機會上得臺面,我尋思著大概也就第三者說說了。愛的權(quán)利不流行了,愛的能力卻成為流行話語。20年前,我們還為愛的權(quán)利苦苦奮斗,這一轉(zhuǎn)眼,權(quán)利有了,能力卻喪失掉了,想起來也不是不感慨的。
當(dāng)然,題目是穆斯林的葬禮,還得有些穆斯林民族的特色的東西。關(guān)于這點上面,我覺得作者寫的有些生硬,像是硬把那些宗教的知識穿插進去似的,并沒有將其融入到小說主人公的生活里去。也或許是因為中國的民族融合太好了,回汗兩族在生活當(dāng)中的差異性已經(jīng)很小。玉器方面的東西,前半部分比較多,寫得比較好(因為我是外行,看著挺熱鬧),畢竟是主人公的營生,要比民族那部分寫得好很多。
全書人物涉及不多,關(guān)系并不復(fù)雜。對于每個主人公的刻畫來講,也不是很全面立體。比如韓子奇的心理描寫極少,而且不具說服力;而梁玉冰和韓新月的心理刻畫則過于矯情。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下,決定了每一個中國人絕對不會聽了兩句煽動的話,或者遇到點小災(zāi)小難,心思一活泛就丟下飯碗投奔征程的那種。老百姓說得好,不管怎么樣,這日子不還得照樣過嘛!說這些人矯情,就是因為他們動輒就不好好過日子了。唯一正常的,也就韓太太一個。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在于,作者太樂于出現(xiàn)在書中。用那“飽含深情的筆觸”無處不突顯其無可取代的地位。好的故事,是自己流淌出來的,這本書里面的作者似乎唯恐別人忘了她,時不時跳出來喊兩嗓子:這是美的,這是好的,這是大家都擁戴的,這是……那些個好啊美啊無一不帶有時代的特色和激情。寫著寫著景色就突兀地跳出句唐詩或者宋詞,讓人不知是誰的口吻,莫名其妙,破壞了文字的整體感覺??偟膩碚f下筆粗枝大葉,技巧單調(diào)。
我覺得寫東西的最高境界是不言說,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讀小說,應(yīng)該是讀著讀著體會到真善美,體會到命運的無常不公也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而并不是誰跳出來跟你說生活真tmd美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