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村莊》劉亮程散文讀后感
劉亮程的漫不經(jīng)心和慢腳步的生活,讓他能夠看見、能夠聽見,發(fā)生在這個村莊里或者村莊上空的一切事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遙遠的村莊》散文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遙遠的村莊》劉亮程散文讀后感篇一
城市沒有鄉(xiāng)村,所以它總是那么的喧囂。每個人都從自己的村莊走向城市,再一次的回眸,我們已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們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加繁忙,我們有自己的任性,自己的固執(zhí),慢慢地,我們和父母爭吵,揚言說要離家出走,有人說:"親情去哪了。"它丟了,被我們殘忍的拋棄,我們以為心傷的只有自己,殊不知,有人比我們更痛。
成長意味著失去,從童年到少年,我們失去純真,從少年到青年,我們失去青春,也許人的一生就是在失去中度過的。那些童年的味道,故鄉(xiāng)的記憶,漸漸地,沒了。我們講的坦坦淡淡,心中卻終是失落。好久沒有去樹下乘涼了,好久沒有對著一朵花喃喃自語了。前塵往事,恍如昨日。腦中突然閃過那樣一個鏡頭:"靜靜的夜,皎潔的月光如水空明,繁星點點,照耀著大地,蟋蟀拉起了小提琴,蛐蛐亮起了清脆的歌喉,青蛙王子和公主在荷葉上翩翩起舞。"這便是我們童年的一個場景吧!
劉亮程在靜謐的夜晚,守著心靈的那一方凈土,開始回憶那些永恒的美麗,對一朵花微笑,給大樹一個大大的擁抱,黃沙梁,他的故鄉(xiāng),承載他一切憂愁與快樂的故土啊,他將一切的愛給了這塊并不富裕的土地,這座親切而又真實的山村。
我們覺得自己清高,萬物之中,唯"我"于是開始踐踏那些渺小的食物,我們瞧不起小花小草,我們殘忍地拔起大樹的根,我們是冷血的人,感受不到它們的痛,他們的眼淚只能被我們無情地淹沒在土壤之中。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我們?yōu)槲浵伵艿寐募保覀優(yōu)楣放R死前那絕望而又無助的眼神而流淚,我們?yōu)橛幸活^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我們?yōu)?.....,其實我們是有情的,只是有時候,有些東西風化了我們的過往。
風很奇妙,無聊的時候飄走了我們的過去,快樂的時候又把記憶帶回來還給我們,風的一生,其實就是我們的一生。那些我們瞧不起的花草樹木,卻在不經(jīng)意之間雕刻了我們永生的記憶,我們嫌棄它們,他們卻在沉默中看透了我們的一生,萬物比人想象的要奇妙的多了。
世間萬物本就生生相惜啊!
讓我們放下這可為瑣事而憂郁的心,去回想那些生命中美麗而又溫馨的事吧!人生更多的是需要快樂。
《遙遠的村莊》劉亮程散文讀后感篇二
《遙遠的村莊》是講在劉亮程的"村莊"里。那里人花共笑,人蟲共眠,人畜共居。讀劉亮程的村莊??蓭椭覀冋J識我們的"來路"。"我自哪里來?"這個永恒的命題在這里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我們都來自村莊,來自那個遙遠的村莊。因此,當我們?nèi)谌氤鞘谢仨缫烟与x的村莊,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已失去了許多,比如本色、自然、靜觀、默想、獨處、從容、達觀、感喟......這些最原始的生命印跡。我們還能拾回嗎?
這本書讓我們?nèi)ニ伎?,讓我們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思維,發(fā)現(xiàn)以前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遭到動搖,她喚醒了一個體內(nèi)的另一個生命--劉叔叔的文字實有悶棍之效。
物欲之心、功利之情,在這個被喚作劉二的筆下頃刻被掃蕩干凈。所以閱讀的時候,便只剩下了遺世獨立的清幽與一種踏實的歸屬感。
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從一個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出發(fā),抵達一個僅有"一個人的村莊",那將有多遠。
據(jù)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從"現(xiàn)有的文化體"就如每一座現(xiàn)大化的大都市,都是現(xiàn)代文明合力的結(jié)晶。作為"文化體",我們身上至少具有這樣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認識最好貴的身命體,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因此,"萬物"與"我"的關(guān)系是"我"主宰"萬物","萬物"為"我"所用。這個思想終究還是會有改變的。"遙遠的村莊"所呈現(xiàn)的闊大、舒展、自在的天地,對所有生命關(guān)注、關(guān)切、關(guān)懷甚至熱愛的情懷,以及無視一切無生命為有生命的包容、寬容甚至感激的胸襟,讓我們有了一面映照的鏡子,有了一面反思的"壁墻"。
《遙遠的村莊》劉亮程散文讀后感篇三
以說,大地總是公平的,就是對劉亮程這樣的優(yōu)秀兒子她也不溺愛,相反以一種不可抗逆的方式讓其降生并成長于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仿佛有意讓他接受生存難題的各種考驗和努力向其提供跟自然萬物學習的各種機會。于是,在新疆的沙灣縣,一個靠近沙漠的叫黃沙梁的小村莊,成了劉亮程在十七歲以前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的一部“大書”。在黃沙梁,生存本身的艱辛讓他慢慢領(lǐng)悟到了萬物平等、眾生同榮的樸素倫理思想,并以此來處理與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蟲一獸、一事一物的不可割舍的共生共榮的自然關(guān)系。很顯然,黃沙梁在大地的冊頁之上,劉亮程則在黃沙梁的章節(jié)之中。一旦劉亮程打開心智之后,一冊大地之書中有關(guān)黃沙梁的章節(jié)就變得日漸生動起來。在他的眼里,“炊煙是村莊的頭發(fā)”,同時也是“村莊的根”。而“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他堅信“能讓一棵樹長得粗壯興旺的地方,也一定會讓一個人活得像模像樣”。為此他腰系一截繩子,肩扛一把锨,在黃沙梁的田地里,學會了如何適時播種,如何認真護望,如何及時收割,如果分享收獲,同時還領(lǐng)悟到:“在黃沙梁做一個人,倒是件極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為你是人就趾高氣揚,是狗就垂頭喪氣。在黃沙梁,每個人都是名人,每個人都默默無聞。牲口也一樣。就這么一個小小的村莊,誰還能不認識誰呢?誰和誰不發(fā)生點關(guān)系,人也罷,牲口也罷?!倍辛诉@樣的理念之后,他的倫理觀已經(jīng)擴展到了黃沙梁的所有動物。自然,也就有了關(guān)愛《兩窩螞蟻》,傾聽一只《鳥叫》,尋覓一條《野兔的路》,坦然《走向蟲子》并《與蟲共眠》,乃至哀傷《一只蟲子的死》等等妙趣橫生的優(yōu)美文字??少F的是,他總能“從每個動物身上找到一點自己”。而這一過程其實就是生命價值的自我認同過程,或者說是慢慢悟知黃沙梁對自己的全部教育過程。
黃沙梁讓劉亮程最終走出自己的環(huán)抱時,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大地思考者。他以融入大地的方式來關(guān)注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與生命遠景。而他打開的每一扇門窗,總是含住那遙遠而荒涼在身后的黃沙梁。他是帶著一座自己的村莊上路的。畢竟這座村莊早已成為他的生存信心和精神居所,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的根和干。對他而言,全部的學識就是對一個村莊的認識。他之所以把村莊當作進入世界的第一站,是因為他相信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至此,也就不難理解他的一句話:“當這個村莊局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著整個人類。”
劉亮程沒有上過大學,只讀過幾年初中。這似乎是一個同齡人心目中的遺憾。但他自己并不這么認為。相反他認為同齡人在大學念書的那幾年,自己也在鄉(xiāng)下放牛時一樣在學習。而且還是一個人學一種課本,這種課本叫生活。是生活讓他早早懂得了向生存本身、向自然萬物學習。而學習的結(jié)果是他確立了自己的樸素文學觀,即“我生活,說出我生活的全部感受。這就是我的文學”。事實是,當許多人從摘果人手里買果實吃的時候,劉亮程卻做了上樹的摘果人,因而他吃到的果實自然更接近本真的味道。這也正是<遙遠的村莊>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文字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原因所在。
在我們回望的視野中,法布爾的《昆蟲記》、梭羅的《瓦爾澄湖》、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因積極主張敬畏生命、倡導簡單生活和樹立土地倫理觀而成為大地之書的絕佳文本。如今,劉亮程在一個叫黃沙梁的大地角落,憑借著生命的澄明與敞開,感受歲月的脈搏,傾聽大地的聲息,體驗生存的境界,尋找回家的路徑,最終以鄉(xiāng)村哲學家的獨步方式,完成了大地之書又一文本的樸素書寫。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都是讓人興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