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
《懺悔錄》盧梭寫的,他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在里面寫得清楚。有時候懺悔,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篇一
1. 個人所擁有的金錢是獲得自由的手段,而我們急切地追求的金錢卻是是我們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對自己所有的金錢抓得很緊,而對沒到手的卻無所謂。
2. 我不談沒有欲望的愛情,我是有欲望的,世上能有不嫉妒的愛情嗎?人不是想知道他所愛的人是不是也愛自己嗎?但在我的生活中,我不問她這個問題,我只問自己是不是愛她。
3. 我浪蕩,卻不放蕩。
4. 要想要讓孩子信仰宗教,就不要同他們談論宗教,他們不能像我們那樣去了解上帝。
5.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shù)人只有在運用力量已經太遲的情況下,才抱怨力量不夠。這是詭辯,也是讓我毀滅之處。勇氣在我們犯了錯誤時菜可貴,要是我們始終謹慎從事,我們很少需要勇氣。并不難以克服的傾向對我們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們向輕的誘惑投降了,而它的危險我們卻不以為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險境,這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墒?,一旦陷進去了,沒有驚人的勇氣不能解脫。最后,我們跌落深淵了,就責怪上帝,“為什么你把我造得如此軟弱?”但是,不管我們如何,上帝都會對著我們的良心回答說:“我是把你造得太軟弱了,以至于你不能從深淵里爬出來,因為我本來已經把你造得夠堅強了,你不至于掉入深淵的。”
6. 是的,世上沒有什么快樂可以與人們所愛著的個有德行的女人所給予的快樂等同。
7. 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凡是以干巴巴地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別人,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女人慣用的伎倆。她們覺得,隱藏了自己的心思,她們就有可能更好地洞悉別人的心思。但她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會使別人失去吧心思袒露的勇氣。個被詢問的男人,會因為那個原因而警惕起來,要么他認為向他提問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關心他,而只是想套他的話,他要么撒謊,要么閉口不說,要么倍加小心,寧愿被當作傻瓜也不愿被別人的好奇心哄騙??傊?,又想了解別人的心事,又想把自己的內心藏起來,那絕不是個好辦法。
8. 我好吃,但并不貪吃;好色,卻不淫亂。
9. 凡是可以用錢買來的女人我都會覺得興味索然。我甚至會懷疑是不是需要這種女人。我發(fā)現(xiàn)凡是可以輕易到手的快樂都是如此。需要花錢的東西都一樣無味。我熱愛的是這些屬于最先懂得如何享受它的人的快樂。
10. 情感只有在它表現(xiàn)之際才能說明白的。
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篇二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嘆息。從日內瓦到圣彼得島,盧梭一生仿佛都在進行著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于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溫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著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為他的精神對現(xiàn)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xù)忍受〕,為了擺脫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為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為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說: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說: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郁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溫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為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圣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注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戰(zhàn)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協(xié),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xiàn)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著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著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篇三
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饑似渴、不加選擇的閱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xiāng)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并鍛煉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著兩頁抽出來反復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xiàn)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看過盧梭《懺悔錄》讀書筆記的人還看了:
1.懺悔錄讀書筆記
2.懺悔錄讀書筆記
5.讀懺悔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