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教學
關于散文教學
散文教學是指導學生向范文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寫好文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散文教學以供大家學習。
關于散文教學(一)
記得有位語文同仁這樣說過:“讀散文就是捧著杯子,細細品 嘗水的味道。”的確如此,散文的世界應是一個生命的世界,在其中有聲、有色、有味、有光,有生活情趣和人的體溫。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讓散文的教學具備“美”的特質。而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應該作為我們進行散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聽張全勝老師對名篇《散步》的教學,從中汲取精華和亮點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以后進行散文教學的理念支撐,以及將要踏上的散文教學模式的道路。我會把重點放在以下兩方面:
一、重誦讀
一篇文章讀好了,鑒賞的目的也很快會達到。如果文章的基調是明快的、樂觀的,朗讀時要加重語氣,要讀出語言的神韻,讀出作者的陶醉。就比如我們教朱自清的《春》,完全可以花費足夠多的時間讓孩子們初讀、聽朗讀、美讀各種形式讀,在反復讀中體會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讀出春天的勃勃生機。對于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的文章,可以引導孩子語調清透、緩慢些。就比如我們講朱自清的《背影》,在反復品讀中感悟“父愛子,子愛父”的那種父子情深。當然還有慷慨悲壯的,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讀出深沉肅穆、沉痛的語調。
這樣通過朗讀可以體現(xiàn)文章的語言美、繪畫美和情趣美。而且朗讀可使我們教學進入特定的情景中,與作者、文本一通黯然淚下,一同神采飛揚。
二、重賞析
散文的教學需要感真、融情、悟理。如果說真實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情感的真實就是散文的靈魂。我會把部分時間花在重點段、重點句子的賞析上面。就比如張全勝老師選擇的《散步》,主題“尊老愛幼”概括出來后,我們大可讓孩子們找出最能反映體現(xiàn)主題的段落或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對之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而文中寫景寫生命的那一段,以及最后一句:“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我們兩個走的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都能深深打動讀者,震撼我們的心靈。
關于散文教學(二)
一、抓住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素有美文之稱。它融合著自然美、詩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體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點: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諧統(tǒng)一。所謂“形散”是指選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應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無論形式表達怎么自由,都必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這一特點,對我們把握散文的構思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線索,理清思路
從形式上看,散文的結構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聯(lián)綴成篇。所以,線索對散文來說,它的作用更大。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這樣強調線索的:“啟行之詞,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因此,散文教學必須把握線索,理清思路。這樣,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構思藝術和文章的主旨。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寫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構思線索。這樣,散文的線索教學,自然也就成了“審美”和“取義”的重要途經。
三、品味語言,明其特色
散文的語言靈活多樣,參差錯落,富于變化。各種類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種類型的散文,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許多優(yōu)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各具特色的語言風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鏗鏘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韻味悠然。散文教學,要善于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的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的語言是很講究文采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的效果。
四、分析意境,領悟內涵
優(yōu)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與詩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具體形象之中,創(chuàng)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詩情畫意中受到陶冶;敘事散文,作者往往在敘事之時,借用景物點染,將自己的獨到見解融入其中,從而構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
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蘊涵的意象,去洞察生活,去領略歷史,去進一步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
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統(tǒng)一構成,所以散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現(xiàn)畫面。
析這些作品所展現(xiàn)的畫面,就要講清畫面中各種物象的特色,同時也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啟發(fā)聯(lián)想,引導學生進入情真意切的藝術境界,從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即恰切分析作品中因鮮明的主體意識所形成的感情基調及所附托的客觀物象,并由此而升發(fā)出的藝術境界。
優(yōu)秀的散文固然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也常常在展示心里波瀾的同時,運用點精之筆,點出文章的主旨。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文眼的作用是表露意境的深邃
五、借鑒手法,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原則,散文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范文為例,幫助學生吸取思想的精華,借鑒、模仿立意謀篇、選材組材、精心策劃、遣詞造句等寫作技巧。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要善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真正做到把讀寫結合起來
散文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是一般記敘文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學不能忽視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形象思維不能離開具體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體驗。
教師不僅要結合范文的教學去指導學生認真地觀察事物,而且要指導學生深入地進行體驗。體驗是觀察的深化。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細心體驗,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內涵,才能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寫作源泉。
總之,散文教學是指導學生向范文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寫好文章;作文是讓學生仿效、借鑒范文的練習,目的是要使學生化所學范文的知識為技能。如此讀寫結合,不斷回復往返,學生的讀寫能力就會得到顯著地提高。
關于散文教學(三)
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散文可以說占了不少的比重??蓪τ谏⑽牡慕虒W,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經常會感覺到束手無策。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情節(jié)集中,也不像詩歌那樣能夠引起學生的審美感悟,它是處于中間地帶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即謂“散文”。當我拿到一篇散文的時候,我教學過程的開端往往不是先閱讀文本,而是先閱讀教學參考和各種資料,然后再閱讀文本,甚至根本不閱讀文本(尤其是自己以為熟悉的課文)。備課時會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閱讀包括教學參考書在內的相關資料,最后是各種結論充塞自己的頭腦,卻沒有自己的閱讀體驗,更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會把這些教參的內容教授給學生,形成了對文本的某些特定的認識,很難改變,也很難有新意。
鄭教授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舉了兩個案例:七年級上冊的《散步》和七年級下冊的《安塞腰鼓》。這兩篇課文我都教授過不止一兩遍,所以鄭教授在舉例的時候,我也不自覺地想起了自己教學的過程。自然而然的,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散步》一文中,鄭教授談到了語言的賞析。這一步驟在我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可是同樣的賞析語言,過程卻截然不同。記得我當時教學時,讓學生找的是關于寫景的句子以及對稱的句子。鄭教授獨樹一幟地提出了這句話:“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她說在我們的認知過程中一般是把“我”放在最后的,那么就應該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親,我的妻子,我的兒子和我。”而且中間用的都是逗號,我們往往用的是頓號。那么是作者犯錯了嗎?不是的,這是作者特意如此,為的是表現(xiàn)出本文的語言特色。由此可見,鄭教授對文本解讀的細致,以及她獨特的發(fā)現(xiàn)。
《安塞腰鼓》則表現(xiàn)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相信教授過這篇文章的老師都知道,這篇課文的語言大部分運用了排比,在詞語的選用上頗具特色。鄭教授對此也頗為贊同,可是她重點分析了“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句話。記得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對這句話的理解一般側重在修辭,側重在黃土高原豐厚的文化底蘊上。鄭教授在分析這句話時認為劉成章對江南的印評價有失偏頗。他夸贊了黃土高原這一片土地,甚至為了顯示這一片土地的過人之處,不惜貶損江南。這就好像生活中喜歡籃球的人,他們可以喜歡籃球,不喜歡其他的球類,但不能用貶低其他的球類運動來凸顯籃球的好,這種觀念和做法是不恰當?shù)?,過于偏激了。文本解讀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很難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鄭教授指出: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多元化,這就成了一元化。
聽了鄭桂華教授的這兩個案例分析,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散文教學過程中的疏漏之處。不僅僅是文本解讀過于一元化,而且熱衷于尋找所謂新的教學方法,把備課時間花在資料搜集尚的多,花在構思如何教學上多,花在教學形式上的多,花在設計練習上多,而花在閱讀文本上的時間少。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體驗就少了,而“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有更多的寫作素材”。
鄭教授最后指出:“散文教學最怕的是功利化的解讀和標簽化的解讀。”所謂“功利化的解讀”就是為答題、考試而作的解讀;所謂“標簽化的解讀”就是把文本的內涵人為地上升到一個高度。而散文教學的核心應該是獨特的言說方式、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言說對象。雖然,鄭教授的話比較專業(yè),但是細細品味之下卻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