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5篇)
心得體會有助于提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通過深入反思和總結,個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能力、優(yōu)點和不足,從而找到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和成長機會。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篇1
昨天下午聽了鞏老師和邵老師的經驗,感覺很有收獲。特別是鞏老師所講的他自己在數學課上對小組的評價,感覺自己在這方面還欠缺不少。鞏老師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干。特別是她的那些評價方式有很多種。我們上課時對學生的評價只有一種就是哪個組做得好沒有錯誤就可以得星星。以后還要向鞏老師的做法學習。
特別是鞏老師說的:老師講記住的有百分之五,學生自己閱讀記住的有百分之十,學生討論出來的百分之五十,動手實踐的百分之七十,學生教會別人的會記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從這里面也看出我們要讓學生會動口說話。現在有很多同學會做讓他們說出做法的時候,他們很多時候會說自己不會說。我們要讓他們學會表達讓他們試著說,相信慢慢的他們就會表達了。
現在的小組合作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把題目分到組里后,這個組只關心自己組所做的題目,其他組的題目就不管了。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找出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篇2
20__年2月21日。中央教育科學院“思維潛能訓練及器具應用”的培訓在我校舉行,很開心我又能以一名學生的身份來學習未知,于老師重點講解思維器具的逆向開發(fā),化難為簡、打破常規(guī)是“玩轉”器具的基本思路。楊老師耐心講解課堂中教育知識,讓我在課堂教學的理論學習上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為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是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最起碼來說是離不開一節(jié)節(jié)數學課的訓練的。我想只有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獨立能力才能有更多的創(chuàng)意思維,那么必須做到:
一、獨立思考。接觸到具體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自己獨立自主的思考判斷,這個問題中已經給出的`條件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用到哪些知識,怎么來解決比較合理等等進行必要的思維判斷,然后進行。當自己獨立自主的思維判斷后依然有困難,可以請教老師,或跟同學進行研究來解決。在這樣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力會得到訓練和提高。
二、學會學習。在學習中,我們要利用好教師為我們學習創(chuàng)設的有利于質疑、探究的情境,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我們學生要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學思結合,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中感受認識、理解、掌握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
三、打破常規(guī),逆向思維。
思維器具貼近生活,注重過程;發(fā)展思維,引導探索;加強實踐,促進交流。體現思維規(guī)律;引導積極探索;通過 “ 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 ” 等活動,優(yōu)化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器具的編排有助于提高我們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助于明白教材的整體思路,從而提高我們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四、激發(fā)課堂學習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
課堂教學中不僅會培養(yǎng)我們學生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還會培養(yǎng)我們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或幾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即培養(yǎng)我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對于我們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實只要嘗試是前所未有的,對自己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種思維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學生的創(chuàng)新不同于科學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新的“產品”,多數情況下我們學生的創(chuàng)新是解決問題時想出了其它辦法和策略。在課堂上,要注意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在老師的引導和激勵下,激發(fā)自己的潛能和思維,大膽設想,主動探索,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篇3
大家好!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學習之道在于悟",借此機會和大家共同分享高中數學學習的心得體會。
相信我們當中許多老師和同學都看過《功夫之王》這部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喜愛功夫卻毫無功底的劇中人物最終練成絕世功夫,成就大業(yè)的故事。其中李連杰飾扮演的默僧在傳授杰森功夫時,有一段精彩對白:"畫家以潑墨山水為功夫,屠夫以庖丁解牛為功夫,從有形中求無形,充耳不聞,習萬招之法,從有招到無招,習萬家之變,才能自創(chuàng)一家,樂師以輾轉悠揚為功夫,詩人以天馬行空的文字傾國傾城,這也是功夫……"。
套用上述對白,我們也可以說,學生以解題為功夫,習萬題之法,從有招到無招,習萬題之變,才能自創(chuàng)一家,它揭示了學習是一個自我領悟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過程。那么,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悟"呢?
其一,數學的學習是學會獨立思考的過程。數學學習要防止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學習中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沉下心來琢磨琢磨,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聽課時要邊聽邊思考,思考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思考教師的思路,并與自己的比較。在老師沒有作出判斷、結論之前,自己試著先判斷、下結論,看看與老師講的是否一致,并找出錯誤的原因。獨立思考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
其二,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需要反復練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反復練習正是為了達到悟的結果及培養(yǎng)對數學的理解和感覺。訓練的過程需要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一個無形無狀的過程。當然由于每個人知識結構、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訓練的過程和量是不同的,但無論如何不能"為解題而解題"。
其三,數學的學習過程是把握數學精神的過程。數學的精神在于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問題。有些學生對數學無論怎樣練習,也始終難以找到對數學的感覺。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從問題解決形成一般的結論,領悟問題解決中數學思想、方法、策略的應用。這個過程單憑老師教將很難使學生達到理念的升華。當然,這并非削弱教師的作用,而是體現學生悟的重要性,將所理解的知識嵌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四,自信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自信源于對數學的熱情、對自我的認可、對數學契而不舍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堅實的數學基本功。曾經有位學生在闡述他對基本功的理解時說:"從今天起我所做的每一道題高考肯定不考,高考的每一題會做,并不保證都能做對,要關注對,而不僅僅是會,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反復,不要因為這題簡單而不去做,不要因為這題做過三遍而不去做,可為難題放棄,絕不可為簡單題而放棄,這些就是基本功"。
總之,學好數學不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或是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yè)打好基礎,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數學思想、數學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素養(yǎng),果能如此,將終生受益。最后,祝愿每位同學學習進步。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篇4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lián)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彼^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fā)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二、從新課標看“學生”
在學習和嘗試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越發(fā)感受到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習時發(fā)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關于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篇5
離11。7溫州學習已經過了十天,在這十天里,游走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剩下的除了“后遺癥”,還有愛因斯坦的關于教育的名言:“當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接受的每一樣東西,那么剩下來的才是教育?!比斓膶W習,見識了蘇派風格的課堂與教學理念,見識了北方名師的溫文博學;體會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意識到形成自己風格的重要性。
一、學習掠影
鄭毓信:數學教育應回歸數學學科本質:科學性;劉德武:教育教學應該慢下來;強震球:教學設計回應了鄭教授的數學本質;劉松:大師遇到學生不通的時候,也會著急的;張齊華:同課異構再一次證明了,教學要跟隨學生的步伐,但又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徐斌:穩(wěn)重,層層深入,一節(jié)生動的常態(tài)課;華應龍:文學素養(yǎng)極高的大師:《找次品》一課,是全會的高潮;程鵬:我們的同伴,我們共同的問題在他身上全部體現;余穎:游戲與數學無關;羅鳴亮:全課一條線索:摩托車到底多少錢?教好書是一項技術活;賁友林:以學生前研究為基礎,課堂上老師引導者,可是差生怎么辦?黃愛華:一代名師遇到學業(yè)一般的學生也會著急,他的新東西“微格教研”和我們大學時的教學實習有點相似。
二、精彩的片段:
本次的高潮當推華應龍老師《找次品》一課和《好老師:播種太陽》講座?!墩掖纹贰芬徽n中一個亮點或是創(chuàng)新是“第三個盤子”。
《找次品》一課是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是一個經典的數學智力問題,即:“若干個外表完成相同的零件,已知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比正品重一些(或者輕一些)。使用一架沒有法碼的天平,至少幾次就一定能找出這個次品?”
(一)出示問題,充分理解題意。
81個乒乓球,只有1個比別的重,如果只能利用沒有法碼的天平,請問你最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最重的這個球?
華老師先引導學生讀題,找關鍵詞:“只有1 個”“沒有法碼”“最少”“保證”,再讓學生把這道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這是一般老師都可以努力能做到的,但華老師不同,他緊接著以老子的名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將學生的思路集中到化簡上。
(二)化簡題目,體會化歸思想
華老師帶領學生,從2個球開始,探索找次品,并在黑板上用簡圖表示稱的過程,并且用課件演示了稱的過程,非常形象,通俗易懂。
3個球中找次品,是全課的第一個小高潮:在探索找的次數時,有同學說需要稱2次,有同學說只要1 次,最終統(tǒng)一意見,只需要一次。同時,他還用課件演示了稱的過程,提出了“第三個”盤子的思想。在這兒,華老師有效的組織學生匯報了找的過程:“兩邊各放一個,如果不平衡,沉下去的就是重球,如果平衡,沒有稱的就是輕球”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說,這樣在里給學生有一個消化的時間。為下一個難度“8個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個球中找次品,是全課的第二次高潮:這里華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并組織全班同學聽了同學間的匯報,剛開始同學們一致認為,先把球分成平均的2份,即每個盤子中放4個,然后有重球的一端,再分成兩份,取其重,再分成兩份,找到了重球。華老師一一認同,并將它板書在黑板上,8個球要稱3次。隨即請同學再探索9個球的情況,同學們在探索9個球的時候,受了“3 個球”方法的啟示,將9個球平均分成3份,取其重,總共稱兩次即可。細心的同學發(fā)現:“怎么8個球比9個球稱的次數還多一些?”于是,又反回來探索8個球的情況,得出了8個球也可以2次長到次品。在這兒,華老師,及時的拋出
了問題:“8個和9個兩次稱法有什么不同?”生匯報:1、用的盤子數不同,2、每次分的個數不同:9個正好平均分成3份;8個也分了3次,但不是平均分。“那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分成了3份”“為什么要分成3份?”在華老師的問題中,學生明白了“盡可能平均的分成3份,充分利用第3個盤子”,也就是化歸的思想。最后小結找法:用總結乘1/3。
經過前面稱法的演繹,學生都很快掌握了解題的要領。如果前面的課,只是給觀眾一次展示了一次精巧的教學設計和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那么接下來的講座給了聽眾一次如何回歸教育真諦的思考:
華老師在講座中談到了他的一次公開課:一個女生直白的話: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嗎?原因是他對于成績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評價標準的言論。后來,他在課堂上,再一次給了女生一個交待:人皆可以為堯舜。兩個月后,他再致電那個女生:你還記得我嗎?記得那次課嗎?那個女生猶豫許久,似乎不太記得了,但她記得他的那句話,不過變成了:“成績好的會走得很遠”。華老師用這個故事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只會聽到我們想聽的。”這個故事引發(fā)的不僅是我們對于教育真諦思考,更引發(fā)的是整個人生自我實現的思考:不同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人,如果不想任由環(huán)境塑造下去,應該多看看書。
三、存在的困惑:
這次學習,我看到了一種比較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前研究——課堂總探究。這種方法比較好,可是差生怎么辦?我回到現實課堂后,也試著讓學生自己探索一些東西,可是常常差生比較難跟上,他們更喜歡即時的歡樂。如果非要給次學習一次“譴責”的的話:大師:您是如何做到您的課堂,您的學生隨時都在聽你上課?理想固然美好,但落到實處,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瓶頸,出現各式各樣的缺陷,還是大師的話緬懷我們矛盾糾結的內心:有些成就是靠天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