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400字
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400字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在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范文,僅供大家參考。
篇一: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眾陵之首——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歷時四年建成,陵內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樂皇帝初為燕王,后從侄子朱允文手中奪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慮到北京地勢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遷都北京。除長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內攘外,不但在軍事上修筑長城,而且又派人編著了舉世名著——《永樂大典》。不但發(fā)展農業(yè),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又派鄭和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他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殘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宮妃被賜死殉葬。
長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等,分為三進院落。自陵門到陵恩門為第一進院落,東南角有碑亭一座,原來無字,立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皇帝看過長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滿漢兩種文字寫了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自陵恩門到內紅門,院內在漢白玉臺階之上威然矗立著我國最好的楠木大殿——長陵的陵恩殿,殿內有楠木巨柱60根,當中4根直徑為1米以上,大殿現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進院落是自內紅門至明樓,明樓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樓額上寫“長陵”二字,內設“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樓兩側連寶城,寶城中央的高大土丘為寶頂,寶頂下面即是地宮。長陵的地宮尚未發(fā)掘,在十三個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宮被打開。
現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宮是什么樣子的吧?參觀完長陵后我們就去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
篇二: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qū)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為禁區(qū),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的“紫禁城”。明朝規(guī)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陵區(qū)。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篇三: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qū)。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qū)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tǒng)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tǒng)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tǒng)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tǒng)皇帝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tǒng)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qū)內?,F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qū)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q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看過"明十三陵長陵導游詞400字"的還看了:
1.明十三陵導游詞
2.十三陵導游詞
3.十三陵中文導游詞
4.十三陵定陵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