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肅的導游詞范文精選
中國歷史上甘肅名人以將居多,主要集中在兩漢和三國。歡迎閱讀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導游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甘肅旅游官鵝溝導游詞
宕昌縣位于甘肅省隴南地區(qū)西北部,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zhèn)19鄉(xiāng),總人口29萬。宕昌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產眾多,是一片亟待開發(fā)的寶地。
宕昌人文薈萃,景觀奇特。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國。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境內哈達鋪,并作出了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策,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長征紀念館現(xiàn)已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宕昌境內地形特殊,表現(xiàn)各異,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秀麗,特別是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景點繁多,風光奇特,被稱為“小九寨溝”,是有名的旅游勝地。古老的宕昌國遺址、險峻的三國古棧道、聞名全國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風景如畫的官鵝溝自然風光,加上獨特的風俗民情、多彩的民間藝術,使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旅游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宕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一是生物資源富集。境內有I77萬畝森林,125萬畝草場,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發(fā)展畜牧養(yǎng)殖得大獨厚。中藥材種類達692種,其中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等名貴藥材種植達10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以上,素有“千年藥鄉(xiāng)”的美譽。著名的八馬牦牛肉、車拉高山羊、松花蛋、羊肚菌、刺龍芽、野生蕨菜、高淀粉洋芋、大紅袍花椒、大白蠶豆等農特產品量大質優(yōu),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二是礦產資源儲量大。境內已發(fā)現(xiàn)金屬礦和非金屬礦16種,尤其是鉛、鋅、金、銅、銻儲量大,為優(yōu)勢礦種。三是水力資源開發(fā)潛力大。境內有白龍江、岷江等大小河流10多條,水能理論蘊藏量26.29萬千瓦,現(xiàn)已開發(fā)4129千瓦,占可開發(fā)量的6.3%。四是基礎設施條件良好。國道212線縱貫全境,縣城距省會蘭州330公里,距隴西縣城200公里,可直達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邊各縣,縣鄉(xiāng)道路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專業(yè)農貿市場遍及城鄉(xiāng)。
宕昌是一個資源富縣,也是一個亟待開發(fā)的貧困山區(qū),更是一處發(fā)展?jié)摿薮蟮拈_發(fā)熱土。宕昌目前雖然比較貧困,但這只是現(xiàn)狀,并不是未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宕昌這塊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熱土,定會成為外界客商投資生財、謀求發(fā)展的理想家園。開放的宕昌將以物產豐饒之優(yōu)勢、能源通訊完善之地利、改革開放之天時、優(yōu)惠互利之政策,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來投資興業(yè),與宕昌人民一道共創(chuàng)輝煌,共享收獲。
歷史地理
宕昌縣屬長江流域,位于甘肅南部、隴南地區(qū)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岷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部分的交錯地帶,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有耕地45萬畝,其中山地40萬畝,川地5萬畝,人均耕地1.6畝,有林地127萬畝,草山125萬畝,荒山荒坡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7%。全縣轄1區(qū)6鎮(zhèn)25鄉(xiāng),334個行政村。有兩個藏族鄉(xiāng),總人口28.62萬人 ,其中農業(yè)人口27.21萬人。
宕昌歷史較為悠久,但建縣比較遲,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zhàn)國時為羌族居地。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族首領梁勤建立宕昌國,直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所滅,歷時259年。隋初為宕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安史之亂”后陷于吐蕃,北宋時收復置宕州。明清時由土司統(tǒng)治,長達561年。1935年和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我縣哈達鋪,在哈達鋪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黨中央在哈達鋪召開了重要會議,整編了紅軍,建立了地方武裝,作出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紅軍在宕昌境內建立了四十六個蘇維埃政權,3000多名宕昌兒女參加了紅軍,紅軍走后留下的隴南地下黨組織,領導隴南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哈達鋪不僅是紅軍去陜北的決策地和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而且是紅軍長征的加油站?,F(xiàn)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解放后,成立西固縣,縣址在舟曲,屬武都專區(qū)。1954年6月,西固縣址遷至宕昌,11月更名為宕昌縣,由岷縣、舟曲、武都三縣邊緣地帶組合而成為一個新縣。1958年4月劃歸天水專區(qū);12月與岷縣合并,劃歸定西專區(qū)。1961年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地區(qū);1985年,武都地區(qū)更名為隴南地區(qū)。
宕昌地形地貌復雜,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具有亞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縣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縣城海拔1748米,年均氣溫9.3℃,年均日照2085小時,降水量630.7毫米,無霜期181天。境內西北高東南低,山大溝深,海拔相對差大,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域性差異大,天地相對不合。光熱氣候資源好的河谷地區(qū)氣候溫暖,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但階地狹窄,河谷不寬,河流急劇下切,小規(guī)模巖漿活動頻繁,泥石流、滑坡經常發(fā)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生活環(huán)境惡劣。土地資源較好的西北部丘陵和高山地區(qū)屬寒溫帶,光熱水資源嚴重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全國相比,僅次于青藏高原,且冰雹等自然災害連年發(fā)生。
甘肅嘉峪關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嘉峪關關城講解員張敏,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巍巍雄關耀中華。這里,曾上演過一幕幕民族征戰(zhàn)的歷史話劇;這里,流傳過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斗的動人故事。巍巍雄關耀中華,古老的嘉峪關,就象一位歷史老人,六百多年來,離合悲歡的往事,滄海桑田的巨變,映在它古老的青磚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墻里。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zhàn)場,關東是絲路重鎮(zhèn)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xiàn)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又過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 1506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guī)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guī)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zhàn)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wèi)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當時的陜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清末因禁煙而被貶赴伊犁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經嘉峪關時,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寫下了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其中一首寫道: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入駐馬蹄。
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九泥。
一生酷愛古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毛澤東同志曾手書過這首的詩篇。
甘肅敦煌莫高窟導游詞
各位朋友:
你們好?,F(xiàn)在我?guī)Т蠹胰⒂^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qū)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chuàng)建年代之久。建筑規(guī)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qū)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guī)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xiāng)、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yǎng)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xiàn)。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qū)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xiàn)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xiàn)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塑像主, 30多米,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xù)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規(guī)模,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xiàn)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tǒng)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tǒng)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xiàn)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fā)現(xiàn)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fā)現(xiàn)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guī)Т蠹胰⒂^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谷草、蘆葦、麻絲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yǎng)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甘肅導游詞相關文章:
1.關于甘肅導游詞
2.甘肅導游詞
4.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