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山導游詞
寶華山導游詞
寶華山原名花山,位于江蘇省句容西北與南京接壤,在312國道南側、滬寧高速公路以北,距南京、鎮(zhèn)江、句容各30公里。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寶華山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寶華山導游詞
寶華山隆昌寺是我國佛門“律宗第一名山”,位于江蘇句容西北,距南京30多公里,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原名千華寺、千華社。明萬歷33年(公元1605年),釋妙峰奏請擴建獲準,明神宗賜“讓國圣化隆昌寺”額,遂改名為“隆昌寺”,是近代最大的傳戒道場,盛名海內外。
大雄寶殿供奉香港寶蓮寺贈的“天壇大佛”母佛,高5.24米。“超越千古,光輝萬世”的“天壇大佛”藝術瑰寶源于此尊母佛。寺內銅殿、無梁殿,結構獨特,建于明萬歷33年,為省級保護文物。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寶華山隆昌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 隆昌寺是國內保留下來的一座最大的律宗道場,也是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傳戒道場,全國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來此受戒。特別是隆昌寺第七代祖師福聚率眾僧赴京參加放皇戒(即授御戒)以后,威望愈來愈高。據山志載: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九日(1733年)清世宗諭和碩莊親王等:朕欲賜各省僧人一千五百眾于愍忠寺受皇戒,爾等可寄信與江南總督,令其將大寶華山住持福聚送赴來京,其放戒所需執(zhí)事之僧人,即著福聚揀選一并前來。其來京之期,于明春正月間起程,二、三月間到來即可。再著將福聚放皇戒之意,傳布在波所住各省僧人知悉,如有愿受皇戒者,亦著于明春來京。
俟僧眾受戒圓滿之日,仍送福聚等回山。欽此。”釋福聚住持率寶華山120名執(zhí)事僧,于次年二月奉召到京。他們到京后,除福聚被多次引見,召見于便殿和圓明園賜予紫衣,御制佛經等物以外,首先諭將愍忠寺改為法源寺,而后命莊親王送福聚進法源寺,主法源席,開三壇大戒。登壇之少,感堂殿放光五色寶光,上沖霄漢。觀者如堵四方,最后上諭:寶華山執(zhí)事僧一百二十眾及新受皇戒僧一千八百一十九人,每班十人,次第引見。名義上是受皇戒,實際上是寶華山和尚授戒。從此以后寶華山名聲大振,成為全國授戒名寺,每年冬春傳戒。
各地求戒僧眾峰擁而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一次開戒,云集受戒者達1200余眾;1955年農歷三月初一舉行授戒,來自12省求戒者達289人,歷時18天;1957年11月舉行授戒,來參加受戒的僧尼有996人,(其中印度僧1名)。據不完全統計,寶華山律院先后授戒七十余期,“得戒僧徒遍于天下,以數十萬計。”凡在寶華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國名山、古剎都會受到熱忱接待。隆昌寺非但聞名全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譽。
篇二:寶華山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寶華山靜臥于長江之濱,西與南京鐘山、棲霞山綿延相連,是寧鎮(zhèn)山脈的第二高峰,“東臨鐵甕,西控金陵,南負句曲,北俯大江”,氣勢雄偉,挺拔而壯麗。寶華山原名花山,盛夏季節(jié)黃色野花漫山遍野。開山之祖南朝梁代高僧寶志登山結庵講經傳教,此山遂名聲大震。寶志圓寂后,遂改花山為寶華山。寶華山歷史悠久。山腳下的“丁沙地遺址”距今近7000年,曾出土過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實物,是一處“寧鎮(zhèn)地區(qū)早期的新文化遺存”。
寶華山“水流石不動,山靜云自飛”。以佛教傳世的寶華山更有“二龍四池七臺九洞十二泉”之勝景,集“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于一體,人在山中走,如在仙境行。
寶華山的“霧海”比之黃山云海毫不遜色。那乳白色的嵐氣時濃時淡,變幻莫測;濃時如絮,淡時如煙,峰巒寺廟,時隱時現;如青春少女神秘的面紗,似九天仙女飄臨凡間;溪水潺潺,松濤和鳴,鶯聲燕語,一切盡沉醉在濃淡相宜的曉嵐靄氣之中。乾隆皇帝曾六上寶華山,發(fā)出了由衷的慨嘆:“寶華深處秀,問路語吾曾。”康熙也數度來游,賜銀賜物、不吝墨寶。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2%。古木參天,葉稠蔭翠,根株蟠結,綠草茸茸,落英繽紛。山上珍稀樹木繁多,椴樹、銀杏、紫蘭等樹種成長良好。其中,“寶華玉蘭”更是寶華山所獨有。其花大如蓮、白如雪,每至傳戒期則競相爭艷,那濃郁的花香和婀娜的姿態(tài)給教徒們送來了一片溫馨、幾多親切。
寶華山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山中隆昌寺已歷盡1500余年滄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是故,寶華山被稱為“律宗第一名山”。
站在寶華山頂峰的拜經臺極目北眺,但見長江如帶,蘇北平原煙樹蒼茫;西望棲霞山、湯山,山青如洗,楓葉如畫;東顧鎮(zhèn)江,金、焦二山如浮現在揚子江中的兩塊碧玉,山光水色美不勝收。“萬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復幾重;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耳聞鐘。”這是對寶華山的真實寫照。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蘇省句容西北與南京接壤,在312國道南側、滬寧高速公路以北,距南京、鎮(zhèn)江、句容各30公里。距離句容下蜀10公里路程。寶華山原名花山,因春天黃花漫山而得名,后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寶志來此結庵講經,遂易名寶華山。寶華山森林公園素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四大奇景。1984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6年4月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3年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
篇三:寶華山的一些景點
銅殿:銅殿的梁、棟、桶、窗、瓦、屏、楹悉范銅為之,殿后壁嵌銅一方,故名銅殿。其形式為樓閣式,高2.3丈,結構精巧,雕刻細膩,供觀音大士像于殿中,四壁刻畫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殿前丹墀石欄圍爐,有石階進出,殿左右對稱,是明代萬歷33年(公元1605年)釋妙峰禪師奏請創(chuàng)建,禪宗生母慈圣皇太后賜金二千兩,以助其成。是寺內重要古跡,距今已有370多年歷史了,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梁殿:分布在銅殿左右兩側,左邊是文殊無梁殿,右邊是普賢無梁殿,均系明代建筑物,高3.2丈,三間兩層樓閣式,無梁無柱,門窗不用一木,外形仿木結構,內用磚瓦代替,純系磚瓦建造而成。門窗頭上并刻著云紋、二龍戲珠等圖案。現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拜經臺:位于西部山峰,上有巨石,形似臺,一名曬經臺,又名會君臺,相傳是梁武帝與寶志相會處?!秾毴A山志》云:“坐此俯瞰長江似帶,六合、儀征、丹陽諸邑煙樹縹緲,兩點青螺浮沉水面則為金焦,回顧棲霞、牛首、鐘阜佛頭抹眉,若隱若現于嵐光云翠間,誠東南一偉觀也。”可見,華山之氣勢雄偉,景色之秀麗壯觀!九洞:山中有九洞,即潮音洞、烏龍洞、白虎洞、志公洞、黃花洞、品洞、東華洞、西華洞、古僧洞。其中烏龍洞深不可測。洞多為石灰?guī)r溶洞。
寶華山寺院還珍藏著一批文物,如皇帝用過的枕頭、拐杖,王羲之的“鵝”字,唐伯虎的畫,岳飛親書的“滿江紅”詞,還有一次煮出的米飯可供一千多位僧人食用的“千人鍋”,等等。
寶華山不僅因寺出名,而且景色奇特秀麗,寺藏于山中,如花之含萼,蓮之有房,寺周蒼松翠柏,山中還有九洞四池,深邃神奇。古人稱之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號稱四十奇秀。據史志記載:“其形安而逸,其勢榮而嚴”,山勢崛起,群峰環(huán)繞,古樹蔽日參天,溪流縱橫,綠柳成蔭,常年云霧縹緲,盛夏季節(jié),氣候涼爽,乃避暑勝境。
寶華山歷史上曾是北亞熱帶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之一,植被保存較好。據調查有植物五百多種,其中寶華玉蘭已是全國罕見的古老樹種,被稱為活化石。山中自然生長多種藥材和珍貴樹林。江蘇省政府已將寶華山辟為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qū)。
寶華山地帶性植被保存完好,維管束植物有124科、352屬、529種。其中寶華玉蘭為特有樹種,是三百萬年前的新生代,有剛竹、水竹、苦竹、短穗竹等野生品種,稱之“竹海”。這里動物資源豐富,有豺、狼、獐、狐等20多種哺乳動物,畫眉、八哥、白鷺等近百種鳥類,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1984年,江蘇省在這里設立自然保護區(qū),之后又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寶華山森林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高達92%。山中有千年古樹近百株。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山,栽下了六棵“御道松”最為有名。
隆昌寺
隆昌寺又稱千華寺、千華社,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2008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圣化隆昌寺”的名稱,于是改稱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放戒是佛教儀式之一,大概相當于現代大學授予學位一般。隆昌寺戒壇為漢白玉所制,原為木結構,律宗第二代祖師見月大和尚改為石制壇。據《寶華山志》載,見月造石戒壇時,開基的夜晚,感壇殿放光五色,直沖云霄,眾山群樓,亮如白晝。隆昌寺律院先后放戒七十余期,戒僧遍及天下,東南亞、日本等地許多信徒也慕名前來受戒。凡取得隆昌寺工時牒的和尚,走遍全國大山名剎,都會得到熱忱接待。
隆昌寺號稱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風格獨特,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壇。與眾不同的是山門面北偏東,既小又僻。原來因皇上駕臨寺院,故改山門面北以示接駕。至于山門較小,是因為律宗寺院戒律嚴格,將山門造小使僧人不能隨便進出,也可避去塵俗煩擾。寺前還有一龍池,水位終年不變,可供數千人用水,僧人認為池水與長江相連。寺內所供佛像是貼金的香港天壇大佛的石膏小樣,高5.24米,面含微笑,蓮眼低垂,慈祥莊嚴,眉如新月,螺發(fā)復頂,神韻非凡,堪稱東方藝術珍品。
風格獨特的隆昌寺,屬典型的明清建筑。周圍還有10多處廟庵和一批人文景點。隆昌寺是國內保存下來的最大的傳戒道場,享譽海內外。該寺始建于梁朝,擴建于明代,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建筑宏偉,曾有“999間半”之稱。由于寺廟建在山坳之中,史稱“山為蓮花瓣,寺在蓮花中”。古寺被青山環(huán)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鎖霧罩,清靜絕塵,盛夏無暑,真乃佛門名剎。歷代達官貴人、名流雅士紛紛登山瀏覽,留下千古佳句,詩文百余篇。梁武帝、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駕臨,史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山,六進隆昌寺,留下千古傳說。明清時代,不僅全國70%的僧尼來此受戒,而且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僧尼也慕名專程趕來受戒。寺內至今珍藏著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家教徒贈送的玉佛、石佛、銅磬、法器,欽定鎮(zhèn)山玉印,皇帝用過的萬壽枕頭、九龍杯和光緒年間鑄造的可煮千斤大米的5口鐵鍋及銅殿、無梁殿等。寶華山名揚海內外,隆昌寺在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
隆昌寺的山門面北而開,據說是為了方便水路而來的香客。隆昌寺的布局比較少見,不像通常寺廟那樣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這樣一路上去,它的山門卻在一側,里面分為東西寮房,一字排開的方丈室、藏經樓、大雄寶殿與左右?guī)麡且约罢娴拇蟊瘶墙M成一個大四合院,并與戒堂、銅殿、無梁殿等七個小院又組成了一個既獨立又相連的方形廟宇,回廊相隨,院院相通,非常巧妙。據說這種組合布局,主要是與律宗道場傳戒所設十四個堂口有關,氣勢宏偉莊嚴而又井然有序,既表現了佛教傳統的理性精神,又在高低錯落、虛實對比中顯示出極高的建筑藝術。
出了大四合院,由院內回廊就進入另一個四合院內,在這里有一個戒臺堂,也就是學徒受戒的地方,這也是在其他寺廟很少見到的。寶華山隆昌寺是目前(2008年)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在歷代律師的弘揚之下,寶華山律法得以深入人心。據說開始建的是一個木戒壇,康熙年間,又將木戒壇易以為石,分為上下兩層,四周以層欄護之,并承以蓮座,鏤刻精美花紋,顯得十分莊嚴沉穩(wěn)。據寶華山志記載:“釋見月造石戒壇,開基之夜,感壇殿放光五色,直沖霄漢眾山群樓,明如白晝,莫不駭異贊嘆。”從此,數以十萬計的求戒僧眾從戒臺上走下,取得“戒牒”而傳佛法于天下。寶華山戒壇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之一。
四池:即戒公池、蓮花池、龍池、龍王池。寺前的戒池,池中有縮而出沒。又說,池水終年不竭,雨年不溢,旱年不涸,傳為奇觀。
釣魚磯:在山之西北,濱臨大江,相傳是王安石釣魚之處。
將臺:在蟠龍山下,為當年韓蘄王(韓世忠)屯軍之處。
行宮:寺內原有行宮一座,康熙、乾隆都住過此處,后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之中。
御碑亭:位于武圣庵前,康熙皇帝南巡至寶華山時;豁免了康熙42年以前句容縣的丁錢糧,當地人民遂建此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