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報國寺景區(qū)導游詞
報國寺景區(qū)為峨眉山低山區(qū),海拔550-1000米,氣候溫和,林木蔥蘢,寺廟相對集中,人文景觀豐富。有著名的報國寺、伏虎寺等古代建筑;有珍貴的華嚴銅塔、圣積銅鐘等佛教文物;有“蘿峰晴云”、“大峨山潮”等奇特的自然景觀;有枯葉蝶、風蝶等珍稀動物和桫欏、楨楠等珍稀植物。景區(qū)內(nèi)有星級賓館紅珠山賓館、峨眉山大酒店、雄秀賓館、金葉賓館以及休養(yǎng)所、林業(yè)招待所,還有整潔、衛(wèi)生、幽靜、舒適的私營旅舍。郵電通訊設(shè)施先進,交通暢達,車輛方便,是旅游觀光、休閑療養(yǎng)、各種會議、商貿(mào)洽淡的最好去處。
?。保?ldquo;天下名山”牌坊
我身后這座“天下名山”牌坊,于1993年4月重建。正額“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題寫;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手書。牌坊高17.8米,寬22.2米,四列三跨,采用銅筋混泥土結(jié)構(gòu)的仿木建筑形式。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風格,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牌坊兩側(cè),古榕相襯,雄偉壯觀;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整齊蔥郁,宛如儀仗隊恭迎佳賓。從這里向縱深望去,蘿峰嶺、虎頭山,層層疊翠,祥云繚繞。朋友,神秘的仙山近在咫尺。
?。玻畧髧?/font>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這里寺周楠樹蔽空,紅墻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裊裊,磬聲頻傳。
此寺座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后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只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wèi),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玉藩手書。此廟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為普賢菩薩,因為峨眉山是普賢道場;道教是廣成子,據(jù)說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過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輿,和孔子同時代,楚王請他去做官,他裝瘋不去,后來隱居峨眉山。會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釋、道有過一段融洽的歷史。清初會宗堂遷至現(xiàn)址,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聞達重修??滴跛氖辏ü保罚埃衬辏?,根據(jù)佛經(jīng)中“報國主恩”的意思,御賜“報國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廣惠擴建。解放后多次維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門。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lián)“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只“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 ”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xiàn),夜有萬盞圣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云歸”,意為鶴停下了,云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lián)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jīng)。”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jīng)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后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shè)好法座向弟子講經(jīng)說法。
第一殿為彌勒殿,供奉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于佛。釋迦牟尼佛說,他滅度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才會重降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三次說法,廣度眾生。所以稱他為“未來佛”。門上這副對聯(lián):“看他皤腹歡顏,卻原是菩薩化相;愿你清心滌慮,好去睹金頂祥光。”上聯(lián)描寫彌勒的形象,說他還只是菩薩;下聯(lián)是說祝愿所有游山者放一下切顧慮,一心一意登上金頂去看佛光。來峨眉山不上金頂睹佛光是一大遺憾,等于沒有到峨眉山。這里祝愿大家都登上金頂,佛光正等待著你們。再請看這副對聯(lián):“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無所不容。 ”這是對彌勒菩薩的畫像,體現(xiàn)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寬容大度的高尚品德。聯(lián)語有很深的哲理,啟迪人們對人處世要心胸開闊,要有容人之量。
彌勒后殿供的是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面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唇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第二殿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jīng)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后期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現(xiàn)在尼泊爾境內(nèi))釋迦部落凈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于那時社會的動蕩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悉達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經(jīng)過六年苦行,嘗盡千辛萬苦,最后又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于徹悟大覺,成了佛??撮T柱上這副對聯(lián):“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法傳千古,普度眾生證菩提。”“三乘”是佛教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聲聞”是聞佛之聲教,斷見思之惑而人涅磐,為佛道中的最下根。“緣覺”是觀因緣無師自悟。“菩薩”即“菩提薩垂”,就是以佛道救眾生。這里可以將“三乘”概括為:他覺--自覺--覺他三種境界。整個意思是說:通過佛教的三種途徑,引導教化眾生走上覺悟之路,達到解脫的目的。再請看這副聯(lián)語:“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上聯(lián)是說峨眉山秋月朗朗,午夜山風如佛在說法時果決無畏的聲音,這聲音就象獅子的吼聲。下聯(lián)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象王宮)向四眾弟子講經(jīng)說法,開示覺悟之路,講得天花亂墜。還有一副聯(lián)語:“龍歸法座聽祥偈,鶴傍松煙養(yǎng)道心。”便是對山門那塊橫匾“鶴駐云歸”的最好解釋。
釋迦佛的左龕是泥塑彩繪金身文殊菩像。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他是眾菩薩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協(xié)同釋迦牟尼宣講佛法。他和普賢菩薩一起,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這副聯(lián)語就是對他的評價:“智鏡高懸施法雨;慧燈遍照應群機。”把“智慧”二字嵌入聯(lián)中,意思是文殊菩薩用智慧潤澤眾生。右龕是地藏菩薩金身坐蓮像。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譯為地藏,佛經(jīng)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要在釋迦佛滅度后,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于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他發(fā)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副對聯(lián)就是贊頌他度脫沉淪決心的偉大精神:“圣愿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迷途覺悟,難教沉溺負慈恩。”
殿內(nèi)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羅漢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隨行弟子。后龕內(nèi)供的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登上石階便是第三殿七佛殿。請先看這副對聯(lián):“功德逾恒河,七寶莊嚴大千世界;層峰摩霄漢,三峨雄秀伯仲昆侖。”什么是“功德”?就是做的好事,“恒河 ”是“恒河沙”的簡稱,“七寶”一般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這里泛指珍貴的材料。“大千世界”,佛教指整個宇宙。“霄漢”指云霄和天河。“伯仲”即兄弟,“昆侖”即喀喇昆侖山。整個意思是:用極珍貴的材料和高尚的法行美化了整個世界,其功德超過了印度恒河里沙的數(shù)量;大峨、二峨、三峨既雄且秀,層層山峰直插云霄,可與巍巍昆侖山媲美。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余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毗婆尸佛。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壞模,然后在坯模上面涂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干后脫去坯模,最后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保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shù)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臺,體態(tài)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tài)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你看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余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征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 “法界定印”。體態(tài)、手勢和面部表情,都體現(xiàn)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臺下的“小鬼”是什么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臺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fā)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釋迦牟尼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yōu)榱藞蠓鸲?,都蹲在金剛座下,聽?jīng)護座。
這里還有一副禪聯(lián):“覺樹開曇花,三世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峨眉長靈芽,七尊如來,哀憐攝受億萬眾生共證菩提。”“覺樹”即“菩提樹”,“ 曇花”即“優(yōu)曇花”,為無花果類,這里指祥瑞之花。“三世佛”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彼岸”即“涅磐”,就是佛教徒圓寂。佛教認為人包括肉體和靈魂兩個部分,修成正果的人,死后靈魂不滅,要到另一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靈芽”,泛指具有靈性的花木。“如來”,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 ”。也就是循此真理達到佛的覺悟。“攝受”,佛以慈心攝取眾生。“菩提”即覺悟。整個意思是:菩提樹開著祥瑞的花,三世佛的慈光照耀著整個世界眾生,一起到達極樂境界;峨眉長著有靈性的植物,七尊如來佛哀憐接受了億萬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左壁掛有“七佛偈”木屏四條,是我國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左邊是“吟翠樓”,上懸蔣介石1935年在峨眉寫的“精忠報國”橫匾,右邊的客房,叫“待月山房”。
七佛殿后,以觀音菩薩塑像為主,結(jié)合歷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組群像。觀音又叫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佛經(jīng)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xiàn)多種化身,說法救度眾生。你看他右手舉楊枝,左手傾凈瓶,婷婷玉立龍頭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飄然立于荷葉之上。金童旁是戒裝裹身的趙子龍,再旁為東、南天王,手執(zhí)琵琶、寶劍。玉女旁是美髯飄拂的關(guān)云長,再旁為西、北天王,執(zhí)傘、握蛇。另外還有“羅漢伏虎”、“蒲公采藥”,最高處是“唐僧師徒取經(jīng)
像”。群像右側(cè)還有一龕,供奉漢白玉雕刻的藥師佛坐蓮像。藥師佛又稱大醫(yī)王,他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fā)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眾生疾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最后一殿為普賢殿。供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梵語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普賢因廣修“十大行愿”,又稱“大行愿王”。“愿”是理想,“行” 是實踐。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所以將他供于最后一殿。殿門上寫著“金粟莊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納子愛心。”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是普賢菩薩的住處;優(yōu)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還有一副聯(lián)語:“普濟有情,愿王垂慈,宛向峨眉尋妙諦;賢德無量,眾生瞻仰,靈冥空寂悟禪心。”上聯(lián)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幫助眾生求得解脫的真理;下聯(lián)是眾生瞻仰菩薩的無限賢德,在空靈寂靜時感悟參禪的清靜寂定心境。普賢殿樓上為“藏經(jīng)樓 ”,是保存經(jīng)卷的地方。
沿普賢殿石階而下,至七佛殿右側(cè),是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再下至大雄殿右側(cè),為新建的“祗園”,是接待國內(nèi)外佛教團體和講經(jīng)的地方。通過隔墻圓門,便是“花影亭”,里面有池有亭,有珍貴的花木。步入其中,勞倦頓清,心靜神安。再步出彌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鐘樓、法物流通處,右有鼓樓和茶園。整個寺廟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xié)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里舉行。這里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在請隨我到對面的鳳堡鐘亭參觀。
?。常P堡鐘亭
這里叫鳳凰堡,鳳凰堡周圍碑刻群列,有《我眉山全景圖》、《般若波羅密心經(jīng)》、康有為書的《十里桃花》、劉光弟書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還有何紹基、趙熙等名人的墨跡。沿之字形坡道上去,便見紅柱六角重檐鐘亭,亭額懸“圣積晚鐘”橫匾。“圣積晚鐘”原為“峨眉山十景”之一。今圣積寺已不存在,里面的銅鐘是明代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募資鑄造。高2.3米,唇徑2米,唇厚10厘米,重12.5噸,鐘唇為12缺荷葉形。該鐘曾懸掛在南門外的圣積寺內(nèi)。早晚撞擊,聲音宏亮,半夜撞擊,15公里內(nèi)也能聽見。佛教認為鐘聲可以“警醒頑愚”。聽見鐘聲可以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規(guī)正自己的行為。所以寺里的鐘頗有講究。這口銅鐘便是峨眉山的佼佼者,被譽為“巴蜀鐘王”,是一件很珍貴的文物。好了,現(xiàn)在請游客們前去伏虎寺參觀。
?。矗⑾?/font>
從報國寺右,沿公路上行1公里就是伏虎寺。那座高大的木質(zhì)斗拱“伏虎寺”牌坊下面,有一條虎溪,水聲潺潺,迂回林中。溪上橫架著“虎浴”、“虎溪”、“ 虎嘯”三道廊橋。整潔的石級曲徑,將把你們引入密林深處。你們看,這片桫欏樹,是大型木本蕨類植物,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古老植物。由于地球歷史的變遷,桫欏幾乎全部毀滅,在峨眉山復雜地形的庇護下,這片桫欏樹得以保存至今。林間野花,送來陣陣芳香;溪中流水,奏出動聽的旋律。瞧!眼前紛飛的蝴蝶一晃就不見蹤影。啊,原來它停在樹枝上了,就象一片枯葉,使你不能辯認,這就是珍稀動物--枯葉蝶。過了“虎嘯”橋,便是一片楠林,濃蔭蔽天,高坡處矗立著“布金林” 牌坊。“布金林”是僧人根據(jù)佛經(jīng)故事取的。穿過牌坊就是“虎溪精舍”了,即伏虎寺。相傳寺為唐時開建的,宋紹興年間因這里有虎為患,士性和尚建“尊勝幢” 以鎮(zhèn),從此虎患消除,故僧人將寺取名伏虎寺。還有一說寺后虎頭山形如伏虎,寺因山而得名。明末改為藥師殿,后毀于火。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建,規(guī)模宏大,稱為入山第一大觀。
第一殿彌勒殿,中供彌勒塑像,左右兩廂為四大天王塑像,左邊為東方持國天王,手抱琵琶,次為南方增長天王,手執(zhí)寶劍;右邊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握紅傘,次為北方多聞天王,手捏青龍。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四大天王手持四物,象征“風調(diào)雨順”。
彌勒殿后為韋馱塑像。
第二殿普賢殿,供普賢菩薩。背龕供阿彌陀佛立像。
第三殿大雄寶殿,游客們請靜一靜,殿中正在做佛事活動,做佛事念的詞和唱的腔,稱佛教音樂。你們閉著眼睛聽,這音樂悠揚、清靜、肅穆、莊嚴,似乎將把你帶入一種遠離塵囂的佛國凈土的境界。好了,現(xiàn)在我們觀看龕內(nèi)供的釋迦牟尼三身佛像。“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本來之身,報身是通過修持得到的名位,應身是為適應某種場合應化成某種身份。
左龕供文殊,右龕供普賢。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后龕供觀音菩薩。
普賢殿和大雄殿構(gòu)成一個大天井,四周高樹籠罩,因山環(huán)林障,氣流回旋,屋面上無枯枝敗葉,整個寺院無塵無垢,干干凈凈,人們視為奇跡。故康熙皇帝親筆賜書“離垢園。大雄殿左邊為“御書樓”,清靜典雅,是珍藏皇家所賜經(jīng)卷的地方。右邊為“華嚴塔”亭。華嚴銅塔為元代紫銅鑄造,初為17層,今存14層,高5.8米,塔體內(nèi)外鑄有《華嚴經(jīng)》文和佛像4700余尊,為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是研究中國古代冶金藝術(shù)的精品。
在塔亭后面,有正在重建的羅漢堂,將塑500阿羅漢,以恢復原來的壯觀。
離羅漢堂不遠處有一蘿峰庵,亦名龍鳳庵,原是伏虎寺的靜室,現(xiàn)仍屬伏虎寺。庵中重塑了“西方三圣”,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庵后修有“普同塔”,即安放僧人圓寂后所遺骨灰的地方。這里密林掩映,上有蘿峰嶺,每當晴日即有淡云輕抹,形成一大景觀,故稱“蘿峰晴云”,為原“峨眉山十景”之一。
?。担朴X寺
與伏虎寺相對的二坪山頂上,有一座幽靜的小廟善覺寺。上公路后,沿一條小坡道而上,一路草木蔥蘢,鳥唱蟬鳴,風景獨好。傳為天皇在那里授道于軒轅黃帝,古又名授道臺。
善覺寺原名降龍院,明代萬歷年間道德禪師修建,與伏虎寺遙相呼應。“降龍”、“伏虎”本是顯示佛法為生靈除害的威力。但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所謂“真龍?zhí)熳?rdquo;,“降龍”當然是犯諱的。由于康熙皇帝是崇佛的,他根據(jù)佛經(jīng)中“善哉!覺哉!”的意思,便親筆寫了“善覺寺”三字賜予住持元亨禪師。聰明的元亨恍然大悟,于是速制一道九龍鑲邊的“善覺寺”金匾,懸掛山門上,從此降龍院之名就廢了??滴踔篮?,又賜玉印一枚,印刻“普賢愿王法寶”;還賜詩二首,表示對佛門的仰慕。元亨則修了一座八角亭,將康熙畫像供于亭中。并植柏樹一棵,以謝皇恩。因此寺雖小而名聲大。經(jīng)修葺以后的善覺寺有殿宇三重:普賢殿、藥師殿、大雄殿,香火仍十分旺盛。
?。叮滓羲?/font>
由善覺寺下行合大路,再上行1.5公里,過解脫橋,登解脫坡,那座半邊虛腳樓房就是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無瑕禪師創(chuàng)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宮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筑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筑的正規(guī)格局,巧構(gòu)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致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中。
寺無山門,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大雄殿,加上兩邊廂房,構(gòu)成一個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后新建了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為柏楊木雕,高4.8米,胸前雙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法輪狀,莊嚴肅穆,別具風格。
?。罚冴柕?/font>
雷音寺上行2.5公里,即純陽殿。此殿玲瓏古雅,后倚赤城山,前瞻金頂,可觀晴云雨霧。殿前古楠銀杏,遮天蔽日,即使酷署盛夏,亦無炎熱之感。
此殿舊名呂仙行祠。所謂“行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行宮,也可說成“別墅”。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四川御史衛(wèi)赫瀛創(chuàng)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四川監(jiān)察御史劉宗祥增修,改名為純陽呂祖殿,殿內(nèi)供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仙傳為唐時京兆人,曾來峨眉隱居綏山(二峨山)紫芝洞。紫芝洞前的純陽樓才是呂洞賓的主殿。相傳他先后在離宋皇坪授道臺不遠的千人洞、十字洞中也修煉過,故在此建起他的行祠。
清初,道士絕跡,道教的純陽殿由佛教的僧人接管,不過名稱仍叫“純陽殿”。山門上的那副聯(lián)語:“起大愿云周法界;如普賢行悟菩提。”便是贊頌普賢的聯(lián)語。
現(xiàn)在的純陽殿共有兩殿:
第一殿藥師殿,供藥師佛,左右為日光、月光菩薩,他倆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身邊的脅侍菩薩。
第二殿為大雄殿,供釋迦牟尼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另有左右各二龕,供普賢、地藏、觀音、文殊,還有一尊韋馱,僅此而已。
?。福ニw
純陽殿左去3.5公里,就是圣水閣。明萬歷末為“神水庵”,清初為“圣水閣”,也稱“神水閣”。因閣下有一小池,泉水從山谷中溢出,名為“神水”、“玉液”。傳能治病,遠近聞名。離這里足有15公里的新開寺,清末民國年間曾建有外國人的別墅,每年夏天,外國人便遠度重洋來此山上度假消署,雇當?shù)剞r(nóng)民到圣水閣來背水,一塊銀元一桶。外國人為何花這樣的代價飲圣水閣的水,原來此水是優(yōu)質(zhì)礦泉水。1982年經(jīng)專家鑒定,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于是開始批量生產(chǎn)峨眉礦泉水系列飲料。投入市場后,頗受顧客的好評。1984年國家體委選定為23屆奧運會我國運動員專用飲料,被外國稱為“魔水”。1991年獲國產(chǎn)精品獎,1992年獲香港食品博覽會金獎,享譽全球。
現(xiàn)在的圣水閣是1992年釋家弟子捐資重建的,殿宇四重:觀音殿、彌勒殿、大雄殿、普賢殿,建造精美。四周樹木山石池泉構(gòu)成自然的山水園林,池畔有一巨石,上鐫“大峨”二字,傳為呂純陽書;“福壽”二字,傳為五代宋初道士陳摶書。還有“神水”二字,是明代御史張仲賢書,閣前這尊六層石塔,高6米,傳為隋時智凱大師的衣缽塔。智凱大師曾住中峰寺,常來此飲神水。后來他到湖北荊門玉泉寺住持,時常思念峨眉山的神水而不可得。一天他在參禪入定時,見一老人自稱龍王,他說玉泉與峨眉山的神水相通,愿為他引來神水。智凱說:“我的缽盂錫杖尚寄在中峰寺內(nèi),如能隨水而來,我就相信。”于是龍王果真引水浮缽杖而出玉泉洞口。這就是“神水通楚”的傳說。
?。梗蠖肷匠?/font>
在大峨寺舊址前去不遠處,有一座“響水橋”(即百福橋),這里有一種奇怪的自然現(xiàn)象:有時候走在橋上便聽到一種似海水澎湃的聲音,從上方山谷中“荷荷……”而下,起伏如潮涌,由遠而近,似夾卷狂風暴雨而至。人們疑是山洪瀑漲。其實天色并無變化,更沒有下雨,橋下仍是涓涓細流,哪來山洪呢。約兩三分鐘后,聲音由大漸小,逐步恢復平靜,當?shù)厝朔Q這種聲音為“山潮”。農(nóng)民有諺語說:“大潮之后有晴天,小潮過后雨綿綿,久久不潮必干旱,三潮三息是豐年。”明代峨眉進士高光還作有《山潮賦》。朋友,倘你有幸,可能聽到這奇特的“山潮”。
10.中峰寺
從圣水閣前去1公里,在那蓊郁的林中隱有一寺,即中峰寺。晉時為乾明觀,為道教住處。晉末道衰佛盛,觀中道士迎請佛教的明果大師住寺,改觀為中峰寺。中峰寺在“呼應峰”下,左有“寶掌峰”,右有“白云峰”,故名中峰寺。唐慧通禪師更名集云寺,宋仁宗時高僧茂真重修寺宇,為山中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紹興年間敘州太守黃庭堅也曾來此寺“習靜”。清順治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毀于火,后雖重建,仍不及原有規(guī)模。今有普賢殿、大雄殿,佛像莊嚴,一片靜土。峨眉山佛學院比丘班設(shè)在這里,游人到此,常聞誦經(jīng)之聲,響徹庭院。
由此前行2.5公里便進入清音閣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