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
楓涇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zhèn)之稱;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有關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一)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楓涇古鎮(zhèn)!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楓涇古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zhèn)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qū)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
古鎮(zhèn)周圍水網遍布,鎮(zhèn)區(qū)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zhèn)區(qū)規(guī)模宏大,,全鎮(zhèn)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
古鎮(zhèn)周圍水網遍布,鎮(zhèn)區(qū)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zhèn)區(qū)規(guī)模宏大,全鎮(zhèn)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qū)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zhèn)區(qū)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明古鎮(zhèn)’’,地跨吳越兩界。
上海楓涇古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zhèn)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qū)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偟恼f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zhèn)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qū)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fā)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zhèn)。早在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zhèn)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zhèn)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yè)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guī)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xiāng)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xiāng),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yè)歷來發(fā)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yè)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yè)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yè)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guī)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yè)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二)
上海楓涇古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zhèn)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qū)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古鎮(zhèn)周圍水網遍布,鎮(zhèn)區(qū)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zhèn)區(qū)規(guī)模宏大,全鎮(zhèn)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qū)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
楓涇鎮(zhèn)成市于宋,建鎮(zhèn)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zhèn),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zhèn)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集鎮(zhèn),周圍水網遍布,區(qū)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zhèn)區(qū)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zhèn)”。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fā)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fā)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chuàng)作出了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zhèn)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fā)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fā)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zhèn),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zhèn)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qū)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fā)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zhèn)。早在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zhèn)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zhèn)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yī)院御醫(y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fā),geming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yōu)闂鳑芰粝铝苏滟F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三)
楓涇鎮(zhèn)成市于宋,建鎮(zhèn)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zhèn),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zhèn)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集鎮(zhèn),周圍水網遍布,區(qū)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zhèn)區(qū) 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zhèn)”。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zhèn)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zhèn)獨特的地理區(qū)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fā)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yōu)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tǒng)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fā)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zhèn)又是商貿重鎮(zhèn)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zhèn)。由于棉紡織業(yè)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yè)重鎮(zhèn),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zhèn)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zhèn)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jié),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yōu)闂鳑?。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zhèn)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zhèn)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y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fā)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zhèn);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zhèn)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zhèn)屬浙江嘉善,北鎮(zhèn)屬江蘇松江,一鎮(zhèn)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zhèn)并入北鎮(zhèn),才統(tǒng)歸一鎮(zhèn)。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yè)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zhèn)區(qū),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zhèn)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zhèn)區(qū)。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xiāng),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xiāng)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zhèn)區(qū)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qū)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yè)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xiāng)是河多、橋多、弄堂多?,F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xiāng)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zhèn)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qū)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qū)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qū)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zhèn)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3年我們鎮(zhèn)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qū)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qū)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qū)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zhèn)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zhèn)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zhèn)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zhèn)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6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qū)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zhèn)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zhèn)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zhèn)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zhèn)上發(fā)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fā)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qū)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qū)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qū)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zhèn)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zhèn)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fā)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fā)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fā)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zhèn)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fā)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fā)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y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fā)先生祖上三代行醫(y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yī)牌,它是程十發(fā)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y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y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y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fā)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zhàn)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y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guī)硖街弧薄:髞戆傩枕樌沓烧碌? 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fā)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zhèn),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fā)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xiāng)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F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fā)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fā)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fā)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fā)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fā)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fā)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fā)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fā)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03年9月程老在古鎮(zhèn)牌坊的留影。程十發(fā)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y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1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fā)),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fā)。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fā)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fā)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fā)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jié),程十發(fā)不僅在楓涇鎮(zhèn)文化站創(chuàng)作了連環(huán)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xiāng)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02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fā)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xiāng)。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fā)、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fā)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兜で嗵N情》畫冊的首發(fā)式上,程十發(fā)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zhèn)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 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zhèn)分治,從明代開始,鎮(zhèn)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zhèn),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zhèn),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zhèn)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yōu)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jié)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xù)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fā)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fā)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fā)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tǒng)的戲曲節(jié)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xiāng)(今楓涇鎮(zhèn)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geming期間改為geming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xiāng)人民政府。前后26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chuàng)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zhèn),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yè)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chuàng)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 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zhèn)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jié)這一天,鎮(zhèn)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xiāng)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jié)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zhèn)旅游區(qū)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fā)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jié)還把當時的鎮(zhèn)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zhèn),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fā)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zhèn),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zhèn),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guī)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qū)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xiāng)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yè)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zhèn)建設之一,區(qū)政府對楓涇鎮(zhèn)作出了相應規(guī)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03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fā)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fā)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zhàn)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chuàng)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zhàn)風云中大發(fā)戰(zhàn)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四)
一、古鎮(zhèn)牌坊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古鎮(zhèn)的牌坊了。歷史上,楓涇古鎮(zhèn)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zhèn)獨特的地理區(qū)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fā)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yōu)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tǒng)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fā)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zhèn)又是商貿重鎮(zhèn)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zhèn)。由于棉紡織業(yè)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yè)重鎮(zhèn),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zhèn)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zhèn)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jié),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yōu)闂鳑?。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zhèn)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zhèn)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y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fā)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zhèn)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zhèn)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zhèn)屬浙江嘉善,北鎮(zhèn)屬江蘇松江,一鎮(zhèn)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zhèn)并入北鎮(zhèn),才統(tǒng)歸一鎮(zhèn)。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yè)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zhèn)區(qū),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zhèn)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zhèn)區(qū)。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xiāng),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
二、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xiāng)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zhèn)區(qū)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qū)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yè)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xiāng)是河多、橋多、弄堂多?,F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xiāng)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zhèn)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
三、東區(qū)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qū)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qū)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zhèn)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3年我們鎮(zhèn)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qū)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qū)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qū)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zhèn)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zhèn)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zhèn)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zhèn)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6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qū)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zhèn)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zhèn)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zhèn)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zhèn)上發(fā)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fā)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qū)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qū)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qū)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zhèn)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zhèn)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fā)的祖居。
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導游詞范文(五)
各位游客好:
啊,微風吹在臉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氣息嗎?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對,都是上海的氣味,上海的洋氣,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關于上海的故事傳說、名人名流、電視電影、文物古跡、在每個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一樣,萬千風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來描繪我心中的這款旗袍吧!
上海有著一種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就是她的"洋氣",自1843年,帝國主義列強進駐上海,形成了她海納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2001年的金秋,身穿唐裝的各國元首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為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僅僅是用上等的江南絲綢做成的唐裝,還因為上海已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21世紀的上海,處處呈現出繁榮與開放的景象,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這些在電視上常見的建筑,是上海的裝飾品,像張曼玉的珍珠項鏈和耳墜,再美再優(yōu)雅的女子總是需要飾品來點綴的,所以,再繁華再熱鬧的上海,需要這些建筑來裝飾,才引人入勝。有人說,看二千年的文化到西安,五百年的到北京,近百年的文化到上海。用滄海桑田,日新月異來形容上海的發(fā)展,大家沒有意見吧!那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什么樣的呢?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海先屬吳,再屬越,后又屬于楚。當時楚國大將黃歇治理河道有功,被封為春申侯,所以上海簡稱為"申"。公元前期223年,秦滅楚后,秦始皇帶領丞相李斯還有他那敗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視,看到上海一帶物產豐富,交易繁榮,人丁興旺,但是呢,人們只是在船上交易,還沒形成城市。當時上海吳淞口一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聰明的漁民發(fā)明一種竹編的打漁工具"戶",怎樣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編在一起,圍成方形或圓形,漲潮時,潮水會把魚掀入"戶"內,退潮時魚兒就只能望洋興嘆,動彈不得了,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所以漁民就坐收漁翁之利,退潮時到里面去撿魚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的農夫的后代,不好意思,開個玩笑,后來上海簡稱"滬"就這個原因,可為何加三點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滬"乃水邊人家用"戶"打漁以后,上海漸漸由一個小漁村形成一個大的集鎮(zhèn)。貿易港口,那時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因松江漸漸變淺,在今天外灘到十六鋪一帶形成"上海灘"了。海上船只由上海浦開到舊城區(qū)的東面??浚?quot;上海"成了一個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變而來的,有這么一句話,正反兩面讀都一樣: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讀讀看。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產生了,上海被外國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列強紛紛在上海設立租界。從此,國中有國,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為外國侵略者的"冒險家的搖籃"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上海已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fā)達的國際化的大都市。
這個大都市呀,面積為6341平方公里,戶籍1600多萬,市區(qū)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真是人擠人呀!黃浦江把上海分成浦東和浦西兩部分,浦東新區(qū)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fā)展的地區(qū),我們將會在晚上欣賞她的美景。
為什么不說白天看呢?白天的上海只是高樓大廈,數不清的紅綠燈燈,川流不息的車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帶給人的只是硬的、遠的感覺。有這么一句話,雨西湖,霧重慶,夜上海,夜上海呀,周璇唱的歌,趙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翻唱的---夜上海呀,夜上海!
當然嘍,這個夜上海怎么看,有學問的,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了,為了幫大家全方位地領略上海的韻味,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海陸空"對上海進行仰視、平視、俯視。
海看呢:我們可坐上海外灘邊的豪華游輪,游覽浦東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遠視對岸的金茂明珠會議中心,,把上海的璀璨刻錄在眼中、攝像機里。
陸看呢:我們的好好司機會帶大家繞市區(qū)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廣場,上海歌劇院,到中華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興的商業(yè)街衡山路,近距離領略上海的萬種風情。
空看呢:當然到金茂大廈88觀光層了,先聊個關于金茂的小故事,關于申報吉尼斯世紀記錄的,金茂大廈為全國第一,世界第四高樓,呈塔形的,有些像西安的小雁塔??傇靸r為南浦楊浦和明珠總和的1.5倍,高420.5米,國內外呢,有好3個攀援愛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頂層了,也有第4個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點,硬生生地開始爬了,到了87層時,,精疲力竭了,7點10分,還是高高的起吊機把他給"拎"了下來。
真是多危險呀,他哪是那個料呀,就是猴子都沒辦法。此時,大家也許想,導游讓我們去金茂欣賞美景,是不是也要我們爬樓呀?不會的,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我們可在45秒內就到340米高的88層,因為我們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最安全的電梯,到了那上面,可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上海盡收眼底。這時你會感嘆,上海真美呀,華燈初上的上海就像穿著晚禮服的張曼玉,流光溢彩燈火像她的寶石制成的披肩,咦,難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喲!唉,耳聽為實,眼見為虛,究竟如何,Lets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