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5篇集錦
山西有許多好玩的地方以及當?shù)靥厣朗常磕甓嘉瞬簧儆慰颓巴?。不知道大家都去過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歡迎閱讀。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1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cè),屬于林州市石板巖鄉(xiāng)。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景區(qū)總面積120平方公里。
這里自然生態(tài)保持良好,植被完美,其植被覆蓋率為90%,森林覆蓋率80%,其中原始植被約占60%,旅游資源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譽。
大家看到四周斷崖高起,群峰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峰、巒、臺、壁姿態(tài)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號稱“太行大峽谷”。太行大峽谷導(dǎo)游詞
太行大峽谷具有雄、險、奇、秀、幽、曠之特點,地質(zhì)地貌類型齊全,生態(tài)植被優(yōu)良,環(huán)境清新優(yōu)美,保持著大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峰、巒、臺、壁、峽、澗、溪、谷,地質(zhì)出露齊全,景觀呈現(xiàn)出豎向的多層性,構(gòu)成三崖兩嶄一緩麓的豎向空間系列,一層斷崖一層綠帶,層次分明,樸實渾厚如版畫,是一座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
這里具有四個典型地層,即:前震旦系雜巖構(gòu)成活化地臺褶皺基底;震旦系石英砂巖形成多級剝蝕臺階,呈陡崖三角面或谷坡,為活化地臺蓋層最下層;寒武系砂頁巖和泥灰?guī)r,形成山腰剝蝕面,呈丘陵緩坡外貌,為地臺蓋中層;奧陶紀灰?guī)r呈陡峻峰叢,為地臺蓋層上層。這四個典型地層構(gòu)成了一個下部“褶皺基底”,上部為地臺蓋層的典型“活化地臺”,構(gòu)成表現(xiàn)為斷層崖高起,形成典型的北雄風光。這種典型的地形地貌珍貴且不可再生,其典型性、珍惜性和不可替代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們景區(qū)內(nèi)現(xiàn)在開放的有王相巖、桃花谷、太行平湖、仙峽峪四大景點。太行大峽谷導(dǎo)游詞我們這次的行程安排是這樣的:
魯班壑
大家注意,在我們的左邊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遠近的魯班壑,也是古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xiāng)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魯班壑寬110米,高200余米,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xiāng)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建國初,石板巖鄉(xiāng)供銷社的同志們,就是靠一條扁擔,把山里人需要的食鹽、煤油等生活用品挑到山里來,再把山里的特產(chǎn)一擔擔的挑出去,這里就是當時聞名全國供銷系統(tǒng)的“扁擔精神”的發(fā)祥地。
關(guān)于魯班塹有這樣一個傳說:著名工匠師傅魯班到林濾山伐木,看到山高難越,行走艱難,想劈開大山,便掄起手中神斧,結(jié)果只在山頂上砍了一個塹口。在望口東側(cè)的山塹上,有一只全手指印的明顯痕跡,據(jù)說是魯班搬巨石留下的手印。
王相巖景區(qū)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景點是王相巖。
之所以叫王相巖,是因為一個國王和一個宰相的故事。王,是商朝的第22個國王武丁。相,是指奴隸宰相傅說。
武丁繼位前,父親小乙讓他到距離殷都百余里的西部林慮山(今河南林州石板巖)一帶,和平民一起生活,增長才干。武丁在此學會了一套生產(chǎn)勞動的本領(lǐng),還和奴隸傅說交了朋友。傅說自幼聰明,雖出身奴隸,但勤于苦學,非常關(guān)心天下大事。武丁被送到林慮山后,很快就和傅說交上了朋友。傅說感到武丁雖是商王的兒子,卻沒有貴族的傲姿,不僅能和平民和睦相處,而且還肯同自己這樣的奴隸交朋友,所以很贊賞武丁。武丁在和傅說相處期間,學到不少知識。后來,武丁做了商王,用三年不語的計謀,把傅說請進殷都王宮,拜為宰相。博說竭盡文韜武略之才華,三年工夫,就輔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秩序井然,使商王朝達到鼎盛時期,史稱“殷道復(fù)興”。后人為了紀念這一奴隸出身的宰相,把其住過的地方,稱“王相巖”。
現(xiàn)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就是王相巖景區(qū)的入口。大家可以拍照留影。
王相巖景區(qū)的地形很獨特。它東臨溪水,西依懸崖,左右兩側(cè)峭壁環(huán)繞,形成了一個閉合性極強的圍谷,與巖嶄屏開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國古代風水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歷代名人雅土來此修身隱居。(邊說邊指出周圍的山勢、方位)
商代國國王武丁和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都曾在此居住生活;東漢名士夏馥因"黨錮之禍",曾在這里隱居避難;明代河北道人趙得秀曾在這里修身養(yǎng)性,居山不舍;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曾在這里修筑別墅安度晚年?,F(xiàn)代旅游專家學者以王相巖之雄,王相九峰之秀,登山道路之險,山間景觀之奇,稱之為“太行之魂”。
這里山勢陡峭,大家一會兒上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好,我們上山吧。
王相巖植被繁茂,奇珍滿山,蛾耳櫟、遼東櫟、麻櫟、黃花木遍布溝谷,無邊無際的叢林中生長著連翹、何首烏、元胡、柴胡、靈芝等各種中草藥。生長在峽谷懸崖峭壁的何首烏,每年長玉米粒那么大,拳頭大的一塊要長二百多年,生長在王相巖潮濕山地枯樹根上的靈芝,有的生長了千余年。
沿途介紹各個小景點:蕩魂橋,棧道、森林浴廊、仰天池等等……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2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念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shù)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么,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guān)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jù)藏經(jīng)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shù)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凈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說說五爺廟佛珠的粒數(shù)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shù);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圣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jīng)所說十四忍(三賢、十圣加正覺)。其余36、18等粒數(shù)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shù)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jīng)咒時用以計數(shù)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shù)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制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shù)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jù)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凈,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xiàn)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zhì)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zhì)地硬,可反復(fù)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yōu)勢。佛珠的經(jīng)常反復(fù)把玩,使你手、腦、心并用,修身養(yǎng)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xiàn)在我們對五臺山的五爺廟佛珠了解了這么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臺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3
水鏡臺規(guī)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后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圣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在民間無論那種酬神還愿的祭祀活動,總少不于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終年辛勞,僅得一飽,閑暇有限,為了調(diào)劑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機會鼓舞歡慶。這種民間的迎神賽社的祭祀儀式,具有公開性、禮儀性和娛樂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訓(xùn)》載:“今天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為樂矣”《東京夢華錄》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觀神誕時的盛況:“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廿三日……于殿前露臺上設(shè)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廿四日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臺之上?!彼卧獣r期戲曲勃興,為適應(yīng)迎神賽社時的演出需要,在露臺、樂亭的基礎(chǔ)上分前場后幕,單面開敞的戲臺。場地也由四周圍觀,進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戲場,并在各祠廟中普遍出現(xiàn)了。
娛神娛人的心理一迎神賽社的儀式一露臺、戲臺、戲場。
廟會也是隨慶典祀獻,迎神賽社而產(chǎn)生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動。也促使祠廟中要有大容量的場院。有的還形成了商業(yè)、集會、宗教、社交等綜合功能的廟前廣場或廟前街。
人們在祭祀時懷著既依賴又恐懼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賽社中如神兼娛人,在朝山進香時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這就使祠廟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現(xiàn)出特有的宗教與世俗共存的雙重性。因祀神活動中的主體是人數(shù)眾多的鄉(xiāng)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禮目的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又必詹呈現(xiàn)出世俗性。表現(xiàn)在建筑形式上是棲神獻禮的寢殿、祭壇、獻亭為核心;娛神、娛人的樂樓,戲臺相映襯;大容量的活動空間場院為過渡,突出開章的牌坊、照壁、門樓以及長長的香道為序幕的有機完整的空間序列。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4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處,始鑿于北齊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開鑿時間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可謂歷史久遠;蒙山大佛鑿刻時,“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費時25載,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可謂規(guī)模宏偉,堪稱天下第一佛。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開始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時期,凈土宗始祖曇鸞、高僧慧瓚、以及凈土宗開宗三祖師之一的道綽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揚佛法。在那很長一段時期,晉陽地區(qū)高僧云集,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則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在海外,特別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將蒙山大佛稱為“交城蒙山大佛”,因為位于山西省交城縣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凈土宗心目中公認的祖庭。其實,佛教凈土宗的早期道場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因為年代久遠,才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稱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誤說。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認為其歷史悠久居中國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名 “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寺后大巖為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大佛經(jīng)過五個皇帝,歷時20_年終于鑿成。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傳說,隋末李淵做太原留守時,參拜蒙山大佛的當晚夢見“化佛滿空,毫光數(shù)丈”,以為祥瑞,從而堅定了起兵反隋的決心。李淵當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復(fù)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及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長“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wù)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用了兩年時間,由皇帝內(nèi)宮特制袈裟兩件,派專使馳快馬飛送并州,給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天下。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xùn)|之力,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大佛閣。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知遠留守晉陽,再次重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nèi),可見閣之大。一時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其社會和歷史地位可見一斑。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顯得尤為光鮮靈異!
中國蒙山大佛自問世以來,倍受皇家關(guān)寵,僧眾喜愛,為弘揚和傳播佛教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朝代更替、歲月變遷,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飽受戰(zhàn)火損毀和大自然風霜雨雪的剝蝕后,終于在元朝之末閣傾像塌,大佛的頭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經(jīng)崩落。從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閣遺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殘磚和泥沙之中,不為后人所知。顯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從此埋沒六百余年。史籍中曾記載蒙山大佛便已 “蕩然無存”。
上世紀80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館工作的王劍霓參加地名普查時刻意尋找失蹤多年的大佛。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戰(zhàn)時期山西佛教會會長,是山西佛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王劍霓從小就從祖父那里聽過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為尋找蒙山大佛,王劍霓踏遍了整個晉源的西山地區(qū),甚至差點失足掉落懸崖,終于在蒙山發(fā)現(xiàn)了五代后晉北平王劉知遠《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的殘碑。而他最終認定當?shù)厮碌状宓摹按蠖茄隆本褪敲缮酱蠓稹?983年,王劍霓在《地名知識》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晉陽西山大佛”遺跡找到了》,引起了中國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轟動。
自從1980年蒙山大佛被發(fā)現(xiàn)以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蒙山大佛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通過各種渠道呼吁對大佛進行修復(fù)保護和開發(fā)。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跡,這樣一尊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無法比擬的,文化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摩崖石刻藝術(shù)中的精品。湮沒在塵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間。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從兩側(cè)石崖中呼之欲出,殘破的半截佛身仍然傳達著令人震撼的莊嚴使命。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5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20_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jīng)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tǒng)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jié)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zhèn)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shè)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tài)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xiàn)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quán)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20_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gòu)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jié)構(gòu)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shù)淖≌箝T,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lián)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lián)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qū)域便趁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shè)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nèi),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yǎng)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20_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guī)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
堡內(nèi)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qū),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yīng),互相聯(lián)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shù)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nèi)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guān)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xiāng)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fù)吟哦
介紹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5篇集錦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