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樂制度合集范文4篇
中國人的“禮”是憲法,不是我們今天講的禮儀禮節(jié),這個“禮”叫規(guī)則、 叫秩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禮樂制度范文合集4篇,歡迎大家閱讀。
禮樂制度合集1
禮樂制度”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
武王伐紂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傳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輔政。之后N多歷史證明,相對戰(zhàn)爭善后工作而言,戰(zhàn)爭本身反而是簡單的。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燙手的山芋一腳踢給了自己的弟弟。當時,擺在周公面前有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釋周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轍,保證天下長治久安,政權千秋萬代的問題。周公創(chuàng)造性地設立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將兩大難題合二為一,一并解決。這就是“禮樂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
周公的理論從講故事開始,故事大概是這樣。
上有天,下有地,天圓地方。圓的天猶如鍋蓋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為四海,所以整個世界稱為“天下”,也可稱為“四海之內(nèi)”。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塊巨石稱為“地膽”,與天上的“天星”遙相呼應。據(jù)說周公親自做過試驗,從地膽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走到天邊的距離完全一樣。哈哈...,小朋友,你們相信嗎?不管你信不信,當時的人們可都相信了。
接下來,天下是誰的?天的。咦,被商人統(tǒng)治多年的民眾貌似比較容易接受這個說法,看來周公也是投其所好。天能夠直接統(tǒng)治和管理天下嗎?不能,因為天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測的。那么天下由誰來統(tǒng)治和管理呢?天子——天的嫡長子。天授權自己的嫡長子代為行使天下的管理權,稱為“天命”。所謂“天命難違”,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感覺好像周人得了天下,周武王和成王成為天下至尊,多大不情愿似的。那天命是不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呢?不是,難道你沒有看到原來的天子商紂王,就被天收回了授權、革除了天命嗎?革除天命簡稱“革命”,這個詞一直沿用到今天。商紂王為什么被革命了呢?因為他“失德”,就是失去德行,比如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踐踏生命大搞人牲和人殉等,都是失德的行為。商紂王失德被革命,讓有德的周武王取而代之。周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就得到圓滿的回答和解決。
接著來,天為何要把天命授予天子——天的嫡長子,而不是授予別的兒子?周公創(chuàng)造“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長子繼承制”“父權制”一整套理論支撐他的說法。貴族男人只能有一名正式的妻子,但可以有多名側室——稱為“妾”。正妻所生第一個兒子為嫡長子,其他兒子為次子,妾所生的兒子為庶子。例如,無論從相貌、學問、能力各方面,袁紹都要比袁術出色,年齡也要大一些,但袁術卻十分瞧不起袁紹,就因為袁術是嫡子,而袁紹是庶子,地位高下立判。嫡長子具有權力和財富的繼承權,然后再將這一切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以此類推形成的系統(tǒng),就叫“嫡系”。今天依然將最親密的、最忠誠的隊伍叫做“嫡系部隊”,就是源自于此。當然,之前所講都是建立在男性掌握社會主導權的前提之下。
天授予嫡長子天命后,天的次子和庶子怎么辦呢?封為諸侯。所謂“諸侯”,就是諸多的侯。因為嫡長子只有一個,次子和庶子則可能有一大堆。根據(jù)這套理論,諸侯再分封士大夫。于是天子擁有天下,諸侯建國,士大夫立家,都擁有自己的領地,也都享有領地的所有權和管轄權。直到士大夫往下已無土地可分,便形成了貴族中最末階層——士族階層。士族階層作為貴族中唯一的無產(chǎn)階級,沒有土地和其他資產(chǎn)可以管理,只能修煉完善自身。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從此而來。這樣以來,相鄰的國或者相鄰的家,其所有人和統(tǒng)治者都是哥們弟兄或父子叔侄,一來相互之間相安無事,二來一旦有外敵入侵,便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
這就是周公的偉大創(chuàng)舉——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周公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主要體現(xiàn)“禮”的部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創(chuàng)建了社會體系、明確了社會階層、分配了社會資源,將權力層層分包下去,落了個皆大歡喜。
可是,在封建分封制的體制下,大家都各有自己的小圈子,過自己的小日子,整個天下豈不成了一盤散沙?
靠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樂。
周人之前的商人是崇拜鬼神的,認為世界被一種冥冥的力量所控制。以周公為代表的周人則看破此事,你商人對上天和鬼神畢恭畢敬,請了那么多大餐(參照之前《細說“犧牲”》),上天還不是讓我們周人取而代之了嗎?可見上天是靠不住的!上天靠不住,鬼神不可信,是不是就不必進行祭祀活動了?不是。祭祀活動作為一種集體活動,發(fā)揮著聚集人心、統(tǒng)一思想、規(guī)范行為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周人雖然對鬼神嗤之以鼻,卻并不反對祭祀活動。而在祭祀活動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后來發(fā)展到幾乎任何活動都得配以相應的音樂。在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的各種活動中,人們按照禮法制的要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再配上或莊嚴肅穆、或輕松歡快的音樂,氣勢雄偉而不失格調(diào),尊卑有序而不失尊嚴。不同階層的人享受同樣的音樂,同樣的音樂又給人同樣的快樂。拉近了不同階層之間的心理距離,位居高位也不高人一等,身居下層也不低人一頭。不平等的社會又好像無比的和諧。
這就是“樂”的作用?!岸Y”將權力分下去,“樂”將人心聚集起來,二者對立又統(tǒng)一。“禮”是思想、是制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樂”是形式、是表現(xiàn)、是可以親身感受的東西,二者相輔又相成。
偉大的周公,用這套理論維護了周朝近800年的統(tǒng)治,也為后來震古鑠今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看上去嚴絲合縫、間不容發(fā)的理論,到了春秋時期怎么就轟然坍塌、支離破碎了呢?
請關注明天《何為“禮壞樂崩”?》
禮樂制度合集2
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后經(jīng)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創(chuàng)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tǒng),從而得以傳承發(fā)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
為了徹底搞清楚禮樂及禮樂制度的相關問題,小編拜讀了項陽老師的《中國禮樂制度四階段論綱》,和大家分享一下。
何為禮樂?
學界認為禮樂生成于夏商,確立于周公制禮作樂。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國家首要大事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樂當然是為禮樂,而且祭祀儀式中所用禮樂是禮樂整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講還是因為除了祭祀儀式之外,在“國之小事”等多種禮儀場合所用的樂也是禮樂。這些禮不是國之大事之禮,然而,不管國之大事還是國之小事,既然都納入國家禮制系統(tǒng),則應視之為
禮制體系的整體,凡在國家禮制規(guī)定性中所用的樂,都應稱之為禮樂,國家禮樂顯現(xiàn)出豐富性的內(nèi)涵。
禮樂制度的確定期
如果說,中國禮樂制度確立之后有著三千載的貫穿,而不是隨著戰(zhàn)國的結束而消亡,那么,就應該審視禮樂制度有著怎樣的起伏變化,厘清其發(fā)展演化的脈絡。
在這種意義上,項陽老師將兩周定為禮樂制度的確立期。雖然周公制禮作樂使禮樂制度彰顯,經(jīng)歷了八百年又由于所謂“禮崩樂壞”似乎使禮樂制度消解,其實這只不過是顯示了禮樂制度第一個“周期”的變化,諸侯以降各等級所偕越的是“周之禮”,壞掉的是“周之樂”,但國家必有禮樂之觀念已經(jīng)是根深蒂固,非但沒有降解,而是被后世統(tǒng)治者不斷加人新的理解與詮釋,并有制度和音樂本體實踐上加以保障,因此,從整體意義上講,禮樂制度其實是經(jīng)歷了一次轉型。
這種轉型包括理念上的變化,諸如國家祭祀中所用的禮樂“六代樂舞”不再相沿、也不相傳,是隨朝代更替而改變,所謂“秦、漢、魏、晉代有加減……有帝王為治,禮樂不相沿?!?《魏書》)
從樂隊組合上也顯示這種轉型的意義。兩周時期由于金石樂懸作為制度下重器,在士以上階層中雖然依制排列的方位有異、數(shù)量多寡不同、卻可以普遍擁有,所謂“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這就造成樂懸擁有者無論哪一種樣式的禮樂、甚至俗樂都會使用這樣的樂隊組合形式。
禮樂制度的演化期
項陽老師將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定為禮樂制度的演化期,這樣講是因為這一時期有轉型的特征,沒有定型而為后世全盤接受和效法的整體把握。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宮廷太常系統(tǒng)實際上一直在對禮制加以改造,如此具有“合并同類項”的意義,在反復與游移中逐漸向五禮歸攏,換言之,即是將兩周時期所用更多禮的類型歸至五禮類下。(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從用樂的角度講來,更是可以顯現(xiàn)這一時期處于演化的過程之中,這一時期與兩周最大的差異在于鼓吹樂的出現(xiàn)。以及,秦漢以降那種金石樂懸作為士以上社會人士普遍擁有的制度規(guī)定性不再,這大概是那些視擁有樂懸為禮樂標志物的研究者認為禮樂制度消解的一個動因。然而,這種“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的樂隊組合并非不存在,只不過不再具有兩周時期被廣泛運用的普適性意義,這種樂隊組合更多用于宮廷和王府一級,這就顯得越來越小眾化,雖然至高無上,卻有些“不食人間煙火”,馬王堆、南越王、洛莊等漢墓中出土的樂懸可以明確反映這一點,這是我們所講從樂本體上認知禮制變化處于演化期的道理。
禮樂制度的定型期
從樂的視角認知并從禮制上綜合考量,項陽老師認為隋唐可視為禮樂制度的定型期,亦可稱之為成熟期。這樣認知出于以下考量。我們看到,《隋書》記載時人理念對禮樂之定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先是隋人在承繼南朝舊樂時認定了“華夏正聲”的存在,敏銳地提到了清商曲為“漢來舊曲”,無論樂曲還是樂器都是為“華夏正聲”。這種理念的出現(xiàn)對后世無論樂調(diào)的承繼、樂曲的創(chuàng)制以及樂器的使用都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隋書》中提出的另外一個重要理念“雅樂為國樂”。究竟禮樂與雅樂的概念哪一個為大呢?顯然應該是禮樂概念為大,即禮樂涵蓋了雅樂,雅樂是為禮樂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之所以將禮樂與雅樂的概念混用,更多還在于講話與認知時的語境,即在某種本來就是禮的場合,獨有雅樂在場,如此說法不為錯,但從整體說來,辨清禮樂與雅樂的關系還是非常必要。
《隋書》中的認定使得一個上千載沒有說清楚的概念得以明晰,這是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國樂”的概念。所謂國樂,應該是在國家重要的儀式場合代表國家形象而以樂的形式存在者,諸如我們現(xiàn)在的國歌具有同樣的含義。
有了漢魏南北朝之演化,隋代之新認知,從理念上對于“華夏正聲”和“國樂以雅為稱”有精到的把握,進人唐代又有百年之探索實踐,最終形成《大唐開元禮》中的用樂樣態(tài):專門為此設置樂署歸之兩種不同樂隊組合并負責管理演練,以及創(chuàng)制相關禮儀中所用樂曲,使之服務于國家所需功能性禮儀的狀況。至此,五禮及其用樂的理念、形式得以定型,這是我們將隋唐時期視為禮樂定型階段的根本理由。
禮樂制度合集3
禮樂制度的解體或消亡時期
宋至清近千年,是為禮樂制度的持續(xù)發(fā)展直至隨封建社會解體而或稱消亡、或稱被民間禮俗變化接衍的時期。
首先,從宋至清一直延續(xù)的是隋唐定型之后的五禮及其用樂制度,而且不斷有人對此進行新的診釋,諸如《五禮通考》等著述的存在,顯示對既有理念的認同。
第二點是為鼓吹樂在發(fā)展中的變化,即唐代在太常寺屬下鼓吹署管理的鼓吹樂,在宋代曾一度歸至教坊,一段時間之后又將教坊回歸太常管理,這是管理機構所產(chǎn)生的變化,但最終還是回到太常,則說明對于鼓吹樂的性質還是被認同為禮樂者。
第三點是關于鼓吹樂自身的變化,宋金時期,從西域傳人一種新的吹奏樂器開始廣泛應用于鼓吹樂隊中,這就是在史書中被稱之為“金口角”、“蘇爾奈”、“喇叭”的嗩吶。這種樂器的出,豐富了鼓吹樂隊領奏樂器,在既有笙管笛組合的基礎上延展出嗩吶、笙、笛領銜之樂隊多種樣態(tài)與其并列。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云:“喇叭,鎖那,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這是對嗩吶進人鼓吹樂隊主流的生動寫照。
持續(xù)發(fā)展中的第四點亦非常重要,那就是從明代《太常續(xù)考》中我們能夠比較全面地把握吉禮用樂的樂曲全貌,以樂譜記錄的形式而存在,這在既有禮書中如此全面記錄吉禮樂曲尚屬首次。
隨著大清帝國的解體,歷經(jīng)三千余載、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禮樂制度在國家意義上得以壽終正寢。這種禮制下的禮樂經(jīng)歷了確立、演化、定型、持續(xù)發(fā)展直至消解四個階段,在成就了禮樂文明作為中華文明有機組成部分的同時,也見證了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興衰演化,但不管怎樣講,畢竟禮樂文明的豐富內(nèi)涵已經(jīng)深深融人中華文明之中。
禮樂制度合集4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shù)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抖Y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qū)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guī)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qū)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該做和不該做的?!岸Y”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
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diào)通過禮教,使社會規(guī)則內(nèi)化為人的內(nèi)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diào)了“和為貴”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yōu)楹投?,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shù)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抖Y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薄肮蕵氛撸斓刂?,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xié)調(diào)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
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xié)調(diào)?!稑酚洝氛f:“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chì)之音矣?!逼溆梦逡舯扔鞲鞣N人物,說明要有序協(xié)調(diào),才能奏出和諧之樂。
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薄缎⒔?jīng)》也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奔礃方逃刑找毙男?,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 。
總的來說,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絕對不可混肴。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
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鬃又鲝垺叭蕫邸保翱思簭投Y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節(jié)用愛人,伺使民于時",是對執(zhí)政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基礎,禮是貴淺有序,樂是對禮的調(diào)度。禮樂不僭越,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所以,一個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高理想。
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鑒的寶貴品質。
禮樂文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說是國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內(nèi)在要求。用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用禮樂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生發(fā)“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的情操,造就孝親睦鄰、敬業(yè)樂群、尊師敬長、禮賢下士、溫良謙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風范,也只有當禮樂精神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人的社會意識和文化精神,才能實現(xiàn)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只有社會有禮,人心和樂,才能成就新時代的“禮儀之邦”!
古代禮樂制度合集范文4篇
上一篇:禮樂制度范文合集4篇
下一篇:分配制度范文合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