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3篇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卷和愛情卷即《生命驛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讀之前以為是充滿生命激情與浪漫愛情的詩作,讀完后卻發(fā)現詩中更多地呈現的是歲月流逝、青春無多所產生的哲思與深悟。這篇是讀《人生三部曲》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閱讀。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一:
《人生三部曲》是高爾基寫的自傳體小說,由《童年》、《在人間》以及《我的大學》組成的。
《童年》,這本書是他以自己的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他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或是肉體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的走了過來。“心想事成”是一個美好的的詞語,他是人皆向往而又難以觸摸的、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生路上阻礙重重。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何及時調適自己的心情和狀態(tài),克服命運加諸于身的苦難,磨煉自己的意志,化挫折為轉折,在看似盡頭的道路上學會轉彎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趕在別人前頭,不要停下來,這是競爭者的狀態(tài)。如果成功也有捷徑的話那就是給予他足夠的速度。人不能操控時間,但能操控自己把握時間的能力。不能讓等待成為你生活的常態(tài),認真對待你手中的每一個機會,將其視做自己的使命,以全力以赴,全速前進的心態(tài)讓其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佳績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高爾基在離開外祖父家后,獨自一人踏上了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高爾基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而現在的我們,真是深在福中不知福啊!不愁吃、不愁穿。而高爾基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在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就不是我們人類所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園嗎?時代在不斷進步而人類卻越發(fā)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要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的起苦”,中國有句俗語:“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須要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只想著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重新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這本書說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里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里說人壞話的小市民。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仿佛就暗示著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著名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里的天堂。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閱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fā)情感。當然,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勞。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隔,卻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萬卷書,卻腹無點墨;有人做乞丐,卻也能讀好書,學到不少的知識。人間與天堂是人心的兩個表現,被凡塵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間;反之高潔的心靈就如雞群中的鶴,與眾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腳踏實地,人間也會變成天堂。
《在人間》是一本不同的小說,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著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擇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游戲.在骯臟的環(huán)境與低俗的思想里,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里,調情與淫蕩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著,這里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愛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提供簡單的勞力而已.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面包工人和雜貨店伙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游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么還有時間來博覽群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高爾基生活于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里來找東找西,監(jiān)視人們的行動。有那么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并警告他不要看禁書。但對于青年的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為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
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吹剿菨M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為經常在這里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在高爾基以后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來,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秘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后,他帶著新生的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高爾基在他的大學里無情地吸吮著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tài)社會里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里的思考著。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zhèn)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zhàn);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凈,一片蔚藍。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要堅強,無論你對生活是否失去了信心,也要堅強地活著。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二: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卷和愛情卷即《生命驛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讀之前以為是充滿生命激情與浪漫愛情的詩作,讀完后卻發(fā)現詩中更多地呈現的是歲月流逝、青春無多所產生的哲思與深悟。本以為三部曲之中的生活卷《生命之門》應該是一位睿智的詩人對生活的精辟了悟,看了之后卻發(fā)現大部分的詩作都是以“愛情”和“激情”為主題,讀詩時,總會有一位青春洋溢的詩人形象躍入腦中。這種閱讀的偏差或許正是詩人想刻意強調的:青春若只有激情則流于膚淺,只有經歷時間的沉淀與洗練才能讓青春更顯其可貴;生活若只有智慧與了悟便失去了激情,也正因為七情六欲的穿插,生活的智慧才更見踏實溫暖。這種對生活充滿思辨意味的思考正是明杰詩作的韻味所在。
明杰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成長于思想解放的大環(huán)境下,他的詩深受現代詩歌傳統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表現為現代詩歌藝術特征的呈現,有時則是內心情感的大膽而熱烈的浪漫抒發(fā)。在明杰的詩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詩歌嘗試,在那些充滿現代意味的詩作中,他注重沉潛的意象,冷靜節(jié)制的描寫,注重詞語多義性的生發(fā),融嚴肅的思考于意象的串聯之中。而在那些熱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變成了一位童話中的勇士,單純而熱烈,敏感而執(zhí)著。
明杰的內心敏感而富于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許多自然的激情/時光的平庸讓生活面目全非”(《陽臺遐想》)。在復雜又空虛的城市生活中,詩人用虛妄譜寫了自己的神話,他解構崇高,用如夢似幻的感覺觸碰“世紀之外的那個人”,“卻是經不住歲月的回頭一篙”(《創(chuàng)世紀》),時間創(chuàng)造了一切卻又毀滅了一切,“終要遠去”的結局和“創(chuàng)世紀”的開端相比之下,反諷的意味不言自明。詩人的冷靜與理智讓他的筆下滿是寒冷、孤獨、病態(tài)的意象,喜鵲變得“肥碩 孤獨 左腿有點殘疾”,冰雪則參與了“游戲的圈套”,花草樹木“已干枯多時”,在這沒有生機的城市,“掙扎 暴虐 無處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園》)。然而,所有的懷疑與挑戰(zhàn)皆因詩人內心對這個世界抱有濃烈的愛,對“現實”的關懷是詩人所有快樂與苦痛的來源。
詩人熱愛生命,仿佛氣勢磅礴的南風“獨自橫掃宇宙/將僵硬的無趣的詛咒擊穿/把尚未熄盡的欲望/重新點燃”(《南風》),言語之中的熱情如玫瑰一般綻放于詩句,“南風”、“苞蕾”傳遞出生命的信號,“點燃”、“喚醒”都是生命力的爆發(fā)。與此同時,空間上的景象也引發(fā)了作者關于時間的思考,“永不回頭”的決絕和殘酷使得詩人只能無奈地看著“婉約的嘆息”和“逝者的倒影”,雖留戀過去卻也阻擋不了前進的腳步。奔放的詩歌語言隱約折射出作者內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嘆息。
在明杰的詩作中,常見“鳥”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鳥》中,鳥是總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國的文化系統中,鳥是祥和的圖騰。對詩人而言,鳥是精靈般的意象。例如“最后一夜 戀人/大鳥的哭聲伴我/最后在你的虛弱里/燃掉言語的影子/一切安息”(《戀人》),這里的鳥是詩人自我的影子;“遙想一場大雨/乘著鳥的翅膀/接近太陽/靜聽太陽的心路和轟然作響的骨骼”(《遙想一場大雨》),鳥變?yōu)榇撚昱c太陽的天使,是由飛越陰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須從頂端向下蔓延/許多樸素 古老 房屋和樹木/品味你的高大與神秘/像一群群祥和的大鳥/使你的這種佇立不是很孤獨”(《穿越空間》),此時鳥又成為中國神秘文化的符號。在這些詩中,“鳥”有著不同的象征意味,寄寓著詩人的心靈情感。
在鋒利的詩句下,作者的內心是溫柔敦厚的“士人”之心。親人、家庭、師友都在他的心里占有很大的分量。雖然有“現實與理想的幻化”,但詩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蟲眼/野馬的火性開始收韁/耗其一生甘為家的園丁/一生耕耘從不偷懶”(《在朝內大街的思索》)。在緩緩的時間之河里,他時常感念“傳遞著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的師情與母愛,這樣的情感使得“游動的靈魂也是那樣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輝煌”(《日子》)。深沉的父親,“一筆一劃地教我寫字畫畫”的經歷讓詩人留下了“溫暖”的內心(《溫暖》)。“秋雨”、“獨居秋水的人”、“蟬鳴”讓人仿佛又回到了古典詩意的境界之中,雖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讓冷化為溫暖,繼而化為“寂靜”(《天在變涼》)。正是這種傳統的價值觀,“自足”的心態(tài)使詩人即使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命題時也顯得氣定神閑,游刃有余。面對已逝的歲月,面對如煙的往事,“季節(jié)輪回一切都是那么短暫”,但詩人有一份“固執(zhí)的信念”,面對死亡時他“每時每刻都在準備著空手而去/空手而歸”(《歲月隨想》)。在經歷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頓悟后的感恩,詩人內心平靜如水。
知識分子書寫與平民視角的相互融合構成了明杰詩歌的另一個特點。從明杰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于一個平凡的工人之家。明杰對煤礦和礦工有著深厚感情。正因為這種深厚的情感和對現實的關懷,他以煤礦為題寫出了許多詩歌,如《金黃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漢子》、《距離中的煤礦》、《礦工挽歌》、《礦山的男人與女人》等等。詩人從不局限于狹小的自我空間,讓煤礦以一種紐帶的形式牽起了詩人與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寫作視角,但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使他脫離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渦,能夠使用個人化的詩句讓隱秘情緒得以表達。作為抵抗的知識分子,這種寫作視角可以讓詩人“從象牙之塔式的學院系科中回歸到公眾領域”,明杰也正是用這種方式來干預現實的。
煤礦像是詩人生活的一個紀念品,存在于回憶之中,遙遠又親切地仿佛就在昨天。作者使用了敘事手法,記錄了我與父親“做游戲 講故事 嬉戲打鬧”的歡樂時光(《溫暖》),與父親相見時的感動,“我的小手把父親一顆又一顆/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的淚水/擦了又擦”(《記憶》)?!督瘘S的井架》雖然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詩,在意象、語言以及節(jié)奏的運用上都不乏精巧,最能體現兩種書寫的交融。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三:
金色的太陽 一盞 一盞
走來 走來 走來
大大方方把黑夜隱藏
每一個礦工半閉的眸子里 灑下一小片濃郁的金黃
我知道今晚
你也會抬頭望熾烈的太陽
在你眼里 這金黃的太陽不會消失
多少年過去了 它卻宛如一座金字塔藏在我的心底
“金色的太陽”,“熾烈的太陽”都是詩人對礦井事物的比喻,他用金黃色覆蓋了自己的回憶。其實“黑夜”才是煤礦工人生活的主旋律,每個礦工從地面降到地下的工作都是從光明降入黑暗,這黑暗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既有離開人群的孤獨又有走向危險的恐懼。當工作完畢,再見到光明時就意味著終于從死神的手掌里逃脫,回到了人間。礦燈對礦工的意義不亞于燈塔對船員的意義。但是明杰并沒有選取這尋常的角度來切入,而是截取了煤礦工人走向井口下井之前的片段,讓人物的內心得以呈現輻射性的豐富涵義,幸福之所以幸福皆因著苦難的存在,這溫暖瞬間的背后正是冷冰冰的現實。其次,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也是作者詩藝純熟的體現。本來是人物走過一個又一個的井架,但作者卻以人物為感受的主體讓燈“走來”,這使得不熟悉煤礦生活的人仿佛也能感受到工人們的節(jié)奏。最后一節(jié)中詩人重新回到了自我抒情,并賦予以時間的沉淀。這里沒有過多的語言和激情,只用淡淡幾筆便渲染了寂寥又溫馨的黑夜,抓住了足以顯示礦工心境的對應物。
明杰有知識分子敏感而多思的內心,會因不知名小花的盛開而感慨,“收拾起風中飄落的殘花/仔細掩埋”(《爛漫春花開在這個城市的角落》)。“半山腰 你說/開始就是結束/折回頭一齊向山下去” (《千佛山下》),日?;脑姼枵Z言寄托的卻是深奧的哲思。歲月的流逝使詩人深感不安,“把一本日記小心的珍藏/也許有那么一日 還要把它出版或者焚燒”(《新年的鐘聲》),患得患失的心理被惟妙惟肖地呈現了出來。詩意就深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之中,而這種平民化的視角與寫作上的知識化思索最終形成了明杰特有的詩歌特色。
表現個人或表現社會一直都是詩歌界常爭論的話題之一,王家新把它稱之為噩夢,“這個噩夢是在自由和關懷之間反復形成的。所謂自由就是個人的、藝術的、寫作的自由,但同時還有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關注。”只要是“共同的東西——在每個偉大詩人身上存在著的——人道主義傾向:為完全的、發(fā)展完美的人而斗爭”,無論其表現手法是什么,表達的內容是什么都會得到讀者的尊重。因此,對詩本體的追求和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弘揚這二者不應該是矛盾的。一首詩沒有個人獨特的聲音就只能是宣傳品,如果沒有現實與歷史的支持,詩也只能是無病呻吟的產物。即使是一首純粹個人化的詩歌,詩人也會從其中發(fā)現現實問題的影子。“在郵局里 我和女兒一起把郵票貼在明信片上”,“連同我所有的問候一起遠離”,在這看似落伍的舉動背后是作者高貴的堅持,“在這個高科技泛濫的歲月/我無意教導女兒怎樣與人相處”,但詩人在“每年的這個時候 總想讓遠方變得近在咫尺”(《明信片》)。
在明杰的大部分詩作中,個人與社會的融合通常表現在游記詩之中。詩人通常把現實世界中的感受化為個人獨特的情思,并把這情思放入文化語境中加以拓展延伸。作者喜寫游記,不論是對康橋、鳳凰山、千佛山還是臨沂的小山村,作者都以自己的足跡為中心把現實世界圈入詩歌世界之中。詩中既有作者追求的純粹之美又有厚重的現實感。面對鐘靈毓秀的奇景,作者能夠達到物我如一的境界,“如是說 詩歌中的主宰者/是我了/也惟有我了”(《巨石和水》)?,F實世界日益荒涼,孤獨的詩人卻依然抱著一顆赤子之心想要與鳥“共同建筑一個/天空下沒有影子/土地上沒有汗水的/苦難家園”(《天地之間》)。看見長城,詩人疼痛于他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也被像無數青磚一樣的勞苦大眾所觸動,但長城不為所動,它只是在“蜿蜒 蜿蜒地生長”(《萬里長城》)。游覽黃河,詩人則通過《等候在黃河岸邊》,把他對黃河的思考記錄下來,深沉、悲壯、憂郁又兼具宏偉的氣息縈繞在耳際。在《我是孔子房前的大樹》這首詩中,詩人以樹的視角觀察著人與時間以及整個文化,對現實文化的情感體驗完全是通過私人化的話語傳達出來的。每一處場景詩人都能找到文化的切入點,對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進行反思,現實和歷史在詩人的心里得以匯合。
詩歌在今天的地位有些尷尬:一方面,詩歌作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而被人尊重和期待;但現實卻是詩歌的受眾范圍漸漸變小,寫作的人越來越多,能讓人記住并產生一定影響的詩歌卻越來越少。當談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人說到“在這個商業(yè)化的社會”云云。殊不知,西方眾多的優(yōu)秀詩人正是在物欲泛濫,人性異化的社會里找到寫作的靈感,為現代社會中孤單的人類尋求一片詩歌烏托邦。袁可嘉在《論新詩現代化》中認同里特的話,在談到現代詩人所處的困境時說到,“二十世紀經歷了更全面的傳統價值的解體:一切自前一世紀接過來的問題,不僅未得到解決,而且變本加厲。戰(zhàn)爭一方面為這些作個暫時結論,一面又引向更深的陷阱;純粹科學、宗教信仰、物質文明以及不可計量的治表制度,理論學說都不能獲取多數人們的信任而作為意識溝通的媒劑。”作為世界的圓和作為人的原點都被破壞,因此詩人必須突破傳統,建立屬于自己的象征系統。
明杰的詩歌也在試圖建立自己的詩歌世界。對“戀人”不倦的書寫,對“生命”執(zhí)著的追求,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對生活無奈的慨嘆……但作者在進行詩意建構的時候往往只從某種感受著手,把豐富的內涵局限在單一的意象之下。以《下井的孩子》為例,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最多的詞便是“紅襖”,不過百字的詩竟然出現了十七個“紅襖”。這首詩其實包含了作者非常復雜濃烈的情感。紅襖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意義所在。在這首詩里,這個意象包含了愛情的甜蜜守望,生活的艱辛維系,父母的苦心疼愛,孩子的理想堅持……還有許多更為隱秘的意義都可以由詩中的這個意象引出。但作者把如此多的意義都用近乎說教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紅襖”這個意象每次出現雖然都有不同的含義從而成為有“寓意”的“形象”,但難以讓人產生更多的想象。詩歌有其特定的表達方式:用最含蓄的語言表達最多的內容,用最精簡的語言引起讀者最多的思考。前提是這種思考必須用詩的語言來表達。波特萊爾認為:“激情是一種自然之物,甚至過于自然,不能不給純粹美的領域帶來一種刺人的,不和諧的色調;它也太親切,太猛烈,不能不敗壞居住在詩中的超自然領域中的純粹欲望,優(yōu)雅的憂郁和高貴的絕望。”有時詩人情感的真摯讓人無法懷疑,這種直接的宣泄方式留給讀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間卻已經少之又少了。
一首詩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首詩能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讀者的反復誦讀,常讀常新的詩歌才是最有魅力的詩歌。明杰的詩都以“人生”為題,從生活、愛情、青春三個角度闡釋了自己對生命的感受。這些充滿智性和靈性的詩歌如泉水一般,默默流淌在廣闊的土地上,雖然安靜,但卻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這樣一位詩人是不能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