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琵琶結構的介紹
關于琵琶結構的介紹
琵琶的構造比較復雜,它主要分為琴頭(琶琶頭)和琴身(龜盤)兩部分。由琴頭、琴頸、面板、背板(琴背)、弦軸(琴軫)、相、品、縛弦(復手)和琴弦等部件組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琵琶結構的介紹,歡迎閱讀。
琵琶結構介紹
琵琶的最上端為琴頭,琴身上端的狹長部分為琴頸,下面逐漸寬闊形成橢圓體的叫琴腹,琴腹由面板、背板粘合而成,琴背凸起形成共鳴箱。琴頸和面板上設有隔音位的相和品。四條琴弦的上端卷繞在弦軸上,下端系于復手上。腹腔內面、背板之間立有音柱,面板里面粘有音梁(橫檔)。琴頭向后彎曲再斜向上方,有的還再彎向前下方,它的大小與琴身成一定比例,以使琵琶造型協(xié)調而美觀。琴頭起著安裝弦軸、系掛琴弦和美化樂器的作用。頭下部開有透底弦槽,俗稱腦縫,槽壁鉆有軸孔,用于插裝四個弦軸。弦槽下方設有山口,它是有效弦長的上方起點,過去的四相琵琶,在山口與一相之間還有一塊天牌,由兩塊材料分別制成,常會脫膠掉落,現(xiàn)在用一塊材料制作,稱為連天牌山口。弦經過山口的地方,刻有四條凹線,用以固定琴弦。琴頭的裝飾部分,明代以前多雕刻成風尾形或龍頭形,清代出現(xiàn)圓如意頭,新中國成立后出現(xiàn)方如意頭、蝙蛹頭、壽字或樂字形琴頭?,F(xiàn)在廣為使用的方如意頭飾,是1954年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張子銳先生設計的,它在琵琶和阮上同時采用,井沿用至今。
此外,還有在裝飾花紋中嵌以翡翠或寶玉的。琴頸又稱風頸,是琴身最細的部分,它上接弦槽和山口的下端,它是在背板上端狹長的板面上,正面粘以相、背面粘以風枕(又稱鳳凰臺)而成。相又稱金剛,用象牙或硬木制成,自上而下為第一相至第六相,相從端面看呈等邊三角形,相的頂部為o.2厘米寬的狹長平面。風枕與發(fā)音毫無關系,為裝飾性附件。面板又稱腹面,在琴頸以下,是蒙于琴腹正面的薄木板,是琵琶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與音量大小、音色好壞有直接關系。它的上部和中部橫膠著竹制的音品,自上而下為第一晶至第若干品,品從端面看呈梯形,品頂也為一條狹長的平面。按弦于某相或某品,即發(fā)出相應的音高。面板的下部設有縛弦,為一塊長形木雕,現(xiàn)多用竹制,上刻花紋,在縛弦的上半部鉆有四個等距穿弦孔,用以拴系琴弦,縛弦的下半部膠于面板上。出音孔(納音)開在正對縛弦上半部的面板上,以前多為圓形,現(xiàn)在都為長方形。面板周緣與背板內、外子口相膠,板里與音梁相膠。背板正面的下部,挖出瓢形腹腔,以起共鳴弦音的作用。腹腔的上部狹而淺,下部寬而深,上音粱的中部下面立有一個音柱,下音梁在兩個三分點上立有兩個音柱,音柱上端與音粱的下面相膠,音柱下端膠于腹底上。琴弦使用絲弦、鋼絲弦和尼龍纏鋼絲弦三種。如今所用的子弦、中弦(二弦)、老弦和纏弦等名稱,就是從絲弦而來的,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xiàn)了尼龍纏鋼繩琵琶弦,由于琵琶用弦的不同,對音色和效果也有顯著影響。
現(xiàn)在常用的琵琶為六相二十四品。
琵琶音樂作品分類簡析
琵琶武曲多為標意性標題音樂,特點在于寫實性、敘事性,往往根據(jù)情節(jié)內容發(fā)展連續(xù)敘述,類似章回小說或戲劇分幕分場,結構龐大、氣勢磅礴。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滿將軍令》等。以《十面埋伏》為例,此曲根據(jù)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決戰(zhàn)時,漢軍用十面埋伏陣擊敗楚軍這一歷史事實集中概括寫成的。全曲共有十幾個帶有標題的小樂段:引子為“列營”,戰(zhàn)前準備包括“吹打”、“點將”、“排陣”、“走隊”,戰(zhàn)爭過程包括“埋伏”、“小戰(zhàn)”、“大戰(zhàn)”,戰(zhàn)爭結束包括“傳號收軍”、“項王敗陣”、“烏江自刎”,尾聲為“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通過這些標題樂段的劃分,把戰(zhàn)前、戰(zhàn)時、戰(zhàn)后等每個細節(jié)繪聲繪色地表達了出來。這是琵琶武曲的典型手法。武曲在演奏技法上以掃弦、煞音、絞弦、推并雙弦、拍、提、滿輪等特殊技法運用較多。
琵琶文曲特點在于概括性、抒情性,往往以簡樸而又動人的旋律表達出深刻的內心傾訴,或以優(yōu)美清新的音調展現(xiàn)出令人向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陽蕭鼓》、《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其中一類帶有宮廷樂舞風格的作品,亦有標意性標題作為貫穿全曲的主線。以《月兒高》為例,全曲共有海島冰輪、江樓望月、銀河橫渡、玉兔西沉等十幾個段落,結構復雜而完整,旋律舒緩而有氣度。雖流傳至今無法確定作者,但從樂曲精心的構思可以想象出是與宮廷歌舞生活相關的文化音樂人所創(chuàng)編。琵琶文曲這類樂曲中《夕陽蕭鼓》又名《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抒情琵琶樂曲。旋律清新流暢、富于詩意。全曲通過引子、回風、卻月、臨水、登山、群嘯、晚眺、歸舟、尾聲等段落對夕陽西下、江上歸舟的描繪,表現(xiàn)出寧靜中不斷有新的表現(xiàn)和流動,這個流動又淹沒在中庸與典雅的秀美之中。
文曲中另一類作品是刻畫古代女性心境與文人雅士心態(tài)的作品。前者代表作有《塞上曲》、《陳隋》、《漢宮秋月》、《昭君出塞》等,這些作品中古代封建社會的女性形象總是清寂的、凄美的,曲調幽怨、柔婉,表現(xiàn)了不同身份的古代女性特有的內心世界。后者中的文人是中國社會中一個相當特殊的階層,有學問、有才華,清高脫俗。以《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為代表,是既有品位又有追求的作品,表現(xiàn)了文人雅士藉音寓意的心態(tài)。在演奏技法上,文曲以推、拉、吟、揉、打、帶等左手技巧運用較多,風格細膩,重在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