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3號電影觀后感精選
在人類征服太空的道路上,我們記住了一個個輝煌的名字: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楊利偉、翟志剛……他們的成功同樣也是人類的成功。《阿波羅13號》這部電影采取阿波羅13號這個故事,把一個個片段串成一部電影。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阿波羅13號電影觀后感精選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蒼穹下的國家形象片
朋友推薦的,看了還是覺得不錯,除了回味"老湯"當年的氣質(zhì)以外更多的還是感慨于美國電影中所一貫宣揚的國家精神和人道主義.
宏偉的探索成就主人翁積淀已久的夢想,伴隨登月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他們心懷壯志前往浩瀚的宇宙,但縝密的科學也難免疏漏,大千世界的奧秘又何嘗是目前人類僅有的知識所能全部理解的呢,于是一次太空與地球的共同冒險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無論是宇航員的家里,還是發(fā)射中心的控制室,隨處可見星條旗,無形中為電影增添了莊嚴與神圣的氣氛,似乎連各種大型復雜的精密儀器也瞬的肅穆起來帶著幾分威懾力。其次,就是宇航局在阿波羅13號行動失敗后上下一心竭盡智慧與毅力營救三名宇航員的高潮部分。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臨時被換下的肯,主動回到模擬飛行器中按照3個同事所處的狀況尋找能使他們脫離險境的辦法,以及為了制作簡易的二氧化碳過濾器研究人員們在最危機關(guān)頭所表現(xiàn)出的冷靜與機敏。事實上,肯的回歸代表了美國人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權(quán)衡選擇,設計過濾器則是一種集體道義的體現(xiàn),光是這兩個情節(jié)就滲透著對人權(quán)的高度尊重與關(guān)懷,可想而知整部電影閃耀著怎樣的國家精神光輝。
另外,電影幾乎是處在離政府最近的距離諷刺了電視媒體的媚俗,無知與低級趣味,做的自然,其用意卻似乎太明顯了一點。
美國人的高明之處在于將人類事業(yè)的探索與國家意志的宣揚相結(jié)合,用電影這樣文明且娛樂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也許有人會不屑一顧,殊不知,文化的感染不但是潛在的,而且事半功倍。咱們要早學會用這一招的話,恐怕也會受益不少吧。
《阿波羅13號》觀后感
這部電影那個采取阿波羅13號這個故事,把一個個片段串成一部電影。導演十分注重細節(jié),他運用了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很背景聲音表現(xiàn)出了焦急、平靜、悲傷的氣氛。
比如:在電視轉(zhuǎn)播上看到到一個宇航員為航空事業(yè)而犧牲時,場面的悄然無聲,導演不是運用哭泣、混亂表現(xiàn)出所有人心情的悲痛,而是用吉姆以及他的家人的眼神為代表,在那呆愣的眼神中體現(xiàn)了所有人的悲痛欲絕。
在地球的人員下令停止登月計劃時,另兩個宇航員臉上露出的不情愿,體現(xiàn)出了這次登月的意義之重大。而這沉默的一分鐘里,三人的眼睛里都露出了悲傷的神色,對這次沒有登月的懊惱與遺憾。這片場的僵直,導演充分的發(fā)揮了要表達的效果,讓影片的視覺情感達到了頂峰。
還有一個場景令我感悟最深,就是吉姆登上月球,踩在松軟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著,手籠起一捧沙子,慢慢地摩挲著。沙粒一點點地往下落,這種視覺效果讓觀眾感覺到這時間的緩慢地流逝。正如那從手指間的細縫中落下來的沙子,一樣輕柔緩慢。給了觀眾思維幻想的空間,令觀眾從中猜測主人公吉姆的內(nèi)心世界。在一片導演布置的幽暗的黑和藍的冷色調(diào)太空背景中,這一畫面,可以無聲無息地讓觀眾達到導演預料的反映,烘托出了吉姆內(nèi)心的依戀與對登月的渴望。
而導演的用心良苦不僅體現(xiàn)在主角吉姆身上,他還把這種效果體現(xiàn)在配角以及環(huán)境運用上。
比如在阿波羅13號氧氣過低,能量耗盡的情況下,吉姆等人與休斯頓轉(zhuǎn)述了能源的問題后,指揮室里的場面沒有過多的嘈雜和人物的手慌腳亂??坍嫵隽诉@個指揮小組的嚴謹與隨機應變、冷靜地處世態(tài)度。以及在吉姆等人出現(xiàn)極度的危機時,指揮室里的平靜的說話聲與合理地分配。但導演運用指揮人員匆忙的腳步聲,達到了一種十分緊張、危機的氣氛。
導演并沒有把鏡頭一直停留在這里。而是切換到了吉姆等人那里,他們報告數(shù)據(jù)的時候,船艙內(nèi)尖利的報警聲,與他們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有中心地吐出了,情況的緊急以及宇航員們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導演的這部電影得到了超高的票房,也是源于細節(jié)的仔細與巧妙地安排,和結(jié)構(gòu)上的特殊明顯的科普片的性質(zhì)。讓導演的這一方法達到認可,所以讓無數(shù)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為這一個個細節(jié)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