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哲學論文(2)
工作哲學論文
工作哲學論文篇二
以哲學的方式問思哲學的教法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重點放在教授知識體系上,形成了滿堂灌輸的教學模式。我們需要走出哲學教學理念的誤區(qū),還原哲學學科的本性,以哲學的方式進行哲學教學,即變知識體系式教學為反思現(xiàn)實問題的專題式教學和變注入式單向教學為詰問式互動教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式教學;詰問式互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74-02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中心放在概念界定和邏輯推理上,極力追求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和完整性,遵循著從基本概念出發(fā),通過邏輯推理引出相關的哲學原理,然后圍繞這些概念、原理進行論證,或者再結合某些具體事例加以解釋的教學模式。我們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非但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甚或還起到了反作用,給學生一種說教或者高高在上的形象,導致學生有逆反心理或者高不可攀的畏懼心理,因此,我們需要走出哲學教學理念的誤區(qū),還原哲學學科的本性,以哲學的方式進行哲學教學。
一、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教學目的,變知識體系式教學為反思現(xiàn)實問題的專題式教學
現(xiàn)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國內有三種存在狀態(tài):講壇哲學(存在于講話、官方文件報告、公共政治課講壇上的哲學)、論壇哲學(學者們討論的哲學)、應用哲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哲學)。汪信硯教授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人們并沒有抓住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存在的根本問題,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視同知識教育和知識傳播這樣一種有嚴重缺陷的教學觀念。這種教學觀念是有其“論壇哲學”方面的根源的。時至今日,“論壇哲學”中仍然有不少人并不真正理解哲學與科學的關系,至少是并不真正懂得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區(qū)別,他們仍然把哲學視為一種知識系統(tǒng),并由此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一種科學的知識體系[1]。長期以來實際支配著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知識,并且不斷追求大而全的知識體系,唯恐遺漏了某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記憶背誦那些并不理解也來不及理解的抽象概念,使得豐富多彩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失去了它應有的靈性,變成令人生畏的教條。“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哲學教育遠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哲學被簡約成一些概念、術語、原理、規(guī)律、范疇的堆砌,成為了異己于學生的僵硬的概念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生活世界、改造生活世界的本真精神被遮蔽,斷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解釋、反思、批判的理性之鏈”[2]。
因此,我們要進行哲學教學,就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進行準確定位,必須努力破除這種教學觀念,確立起一種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特性真正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結構嚴謹、高度抽象、邏輯性強、富于思辯性、富于批判性的理論體系,但其形而上的知識體系承載著對人類生活的一種終極關懷,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反思,是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它不能脫離知識而孤立存在,但它又不是單純的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一種任何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其根本意義在于關懷和探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鮮明地體現(xiàn)了人類的崇高價值理想,可以幫助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理想和信念。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要充分展現(xiàn)這一根本的意義,就應從問題出發(fā),特別要直面社會和人生中那些引起學生普遍關注和困惑的現(xiàn)實問題,積極地回應和解決學生的各種思想問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覺地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表達的崇高價值理想,并將這種價值理想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最高價值取向。
運用專題性講座取代體系性講授,已經成為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一種新趨勢。所謂專題教學,就是針對某種現(xiàn)實需要,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所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和教學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教學一定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問題的現(xiàn)實性、思想上的針對性。哲學專題教學必須緊緊抓住學生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進行深入解剖和辨析,澄清學生的各種模糊認識或錯誤認識。比如我曾嘗試過如下選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影響不容忽視”、“實用主義觀念剖析”、“意識形態(tài)中的戰(zhàn)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的自由與解放”,等等,不僅學生感興趣,而且教學效果好。二是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管用。對于哲學知識的傳授,不是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人闡發(fā)其精髓,注重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提供分析和認識現(xiàn)實問題的基本觀點、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三是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自主性。專題教學一方面對老師而言是一種研究式教學,主要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何運用,如何與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研究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專題教學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探究性學習,要真正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必須要使學生在進行探究中獲得體驗,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
二、以激發(fā)學生哲學思維為教學手段,變注入式單向教學為詰問式互動教學
多年來,按照教授知識體系的教學觀念,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堂基本囿于一種“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即使是有所改進,也正如孫正聿老教授所認識到的那樣:理論課教學中的最為突出的問題,是以“原理+實例”的方式進行講授,在這種講授中,把理論當成枯燥的條文和現(xiàn)成的結論,只是用理論去解釋實例,或者用實例去證明理論,而理論自身的“道理”卻沒有成為被講授的對象,因而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的力量[3]。
哲學是“愛智”,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哲學思維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維。它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沖擊人類思維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弘揚人們的主體意識、反思意識和探索精神,鍛煉和提高人們的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強化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綜合素質,因此,哲學課應該采取啟迪式、思辨式、反思式和追問式的教學方式。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精神動力應當是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韓震教授認為:哲學本質上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系統(tǒng)性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維活動。如
果老師不以某種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活動,那他就是以非哲學的方式教哲學;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地進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狀態(tài),那他就是以非哲學的方式學習哲學[4]。哲學史上許多哲學巨匠的著作都是用對話、辯論的形式寫成的。以哲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我看來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詰問的活動,它可以表現(xiàn)為課堂上的對話式討論和課堂外辯論競賽等形式,由此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體間愉悅教學,在思維交鋒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目的。
所謂對話式討論,指在平等開放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展開深層次交流。對話正成為教學改革浪潮中的顯著趨勢,師生、生生間的對話正逐漸代替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因為有了對話,教師不再同化、固化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創(chuàng)新。對于哲學課程的教學而言,對話其實是對話雙方的詰難,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曾經運用過。“在討論知識和倫理道德等各種問題的時候,關于采用問答法,雙方一問一答,通過詰難,使對方陷入矛盾,承認其無知,逐漸修正意見,從而導致真理”[5]。蘇格拉底把這種方法與他母親的接生法相比稱之為“精神助產術”,即通過比喻、啟發(fā)等手段,用對話的方式,使問題的討論從具體事例出發(fā),逐步深入,層層追問,最后走向確定的知識——事物的本質。“精神助產術”包括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一是反譏階段,先承認對方的論斷是正確的,然后按照對方的邏輯從對方法的論斷中推出矛盾,從而否定了對方的命題和觀點。二是歸納,從個別中概括出一般,再從一般性的命題推出反例,使對方承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三是誘導,提出對方不得不接受的真理。四是定義,對一般作出概要性的解釋。這種方法在我們今天的教學中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在平等、開放的討論中,反復論證和詰難,致使學生在問答的雙向過程中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方法與精神。
此外,與對話式課堂活動相配套,可以適當地引入辯論賽等實踐環(huán)節(jié)。辯論古已有之,它體現(xiàn)了人類探求真理的沖動和享受思維激蕩的樂趣。辯論,也叫論辯,是人們基于本身對于某一事物的認知的不同立場而展開爭論的過程,是一個批駁謬誤,不斷加深各方對于事物的認知而逐漸統(tǒng)一觀點、趨向正確認知的過程。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特性,我們可以設計出這樣的選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是否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近墨者黑還是近墨者未必黑”、“人人為我還是我為人人”、“人類是否將毀于科學技術”、“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金錢是否是萬惡之源”,等等。通過辯論賽,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接納、智慧與智慧的較量中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形成批判思維和提高思辨能力,而且更能引發(fā)學生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切關懷,形成社會責任感,樹立崇高的理想。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是最根本的素質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遵照鄧小平同志“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本文中無論是專題式教學還是詰難式討論的教學改革,最終都是落腳于增強馬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實效性”上。
參考文獻:
[1]汪信硯.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7).
[2]劉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生活化芻議[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孫正聿.理論課要會“講理”[J].中國高等教育,2004,(2).
[4]韓震.以哲學的方式進行哲學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4,(6).
[5]全增嘏.西方哲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8.
看了“工作哲學論文”的人還看了:
1.哲學論文
2.哲學的論文范文
5.哲學有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