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哪些好方法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引發(fā)探索興趣
幼兒天生好奇好問,喜歡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因此最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直接經驗,滿足其好奇心,親身去體驗、挖掘答案。
1、隨機性活動:直接觀察與從房檐上落下;平臺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立交橋是怎樣長長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2、生成性活動:盡量在現象發(fā)生的現場進行。如:某幼兒園的幼兒發(fā)現教室里有一個光環(huán),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光環(huán)從哪里來的,原來是教師手表的反光,從而引出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兒”
3、預成性活動: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活動。例如:種子發(fā)芽、磁鐵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們的小腳丫、各種各樣的工具等。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善用隨機經驗
科學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每天發(fā)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懷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也是會成為過眼煙云,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例如:春天來了,幼兒發(fā)現空中飛著許多柳絮,教師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戲,游戲過后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那里來的?它到底是什么東西?有那些好處?有什么不好?怎樣避免讓它破壞環(huán)境,你能給政府出個主意嗎?
還有很多可以作為隨機經驗的內容:“垃圾到哪里去了?”“什么東西在冒煙?”“小區(qū)里的養(yǎng)狗人和小狗的糞便”等等。教師要抓住機會,運用一些問題讓幼兒推理、思考。關注周圍世界。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滿足探索需要
物質材料也是兒童學科學的環(huán)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由教師設計和提供給兒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
學前兒童學科學是通過和物質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操作過程進行的。無論是集體的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fā)現活動,還是科技制作活動,都離不開物質材料的提供。兒童科學經驗的獲得,有賴于物質材料的提供。如果沒有可供兒童直接操作的物質材料,只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或演示,兒童就不可能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而只會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如果提供的物質材料很少、很簡單,兒童也不可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經驗。比如,我們要讓兒童感知樹葉的多種多樣,就要帶領兒童采集、感知、觀察各種各樣的樹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大小、各種氣味……兒童在感知這些樹葉的過程中,就能獲取豐富而具體的科學經驗。這是看樹葉的圖畫或聽教師講所不能比擬的。
兒童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如果引導得當,就能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因為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兒童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欲望,還能夠有所發(fā)現,或者得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這些更強化了他們對于科學活動的興趣,成為激發(fā)他們學科學的動力。(見附件三“兒童科學游戲材料制作與指導”)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強化程序能力
培養(yǎng)幼兒的程序能力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觀察、推理、預測/實驗、溝通。
觀察是用感官獲取信息的直接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科學程序能力。鼓勵幼兒用多種感官去嘗試,視幼兒的情況提出焦點問題,如:小貓的眼睛與別的動物有什么不一樣?腳趾一樣長嗎?青蛙的皮膚與蚯蚓有什么不同,為什么等等。觀察的過程可能會涉及分類、排序、比較、測量、空間關系等問題,教師要盡量讓幼兒運用這些能力。教師要注意鼓勵幼兒對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對目前現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預想未來的狀態(tài),根據觀察的現象試著提出合理的解釋,這樣可以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幫助幼兒超越從“發(fā)生了什么事”——到“這是怎么來的”這一思維進展過程。
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溝通是最容易被忽視有最為重要的科學能力。科學家以口頭、書面、肢體、文字、圖表、公式來溝通他們的研究成果,教師也應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溝通??陬^、肢體、文字、圖畫、圖表、美勞制作都是良好的溝通方式,能夠鍛煉幼兒的綜合能力。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適當提出挑戰(zhàn)
教師在必要的時候以提問的方式間接的引導幼兒,敏銳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注意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發(fā)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并重。
看了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的人還看:
1.教育孩子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