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關于冬至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一起看看冬至的由來吧。
關于冬至的來歷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冬節(jié),也稱長至節(jié)、亞歲等。在節(jié)氣排序中,冬至排序位于第二十二節(jié)氣,但它卻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的資料 冬至祭祖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魏晉王朝以后,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于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宋王朝以后,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jié)大朝會的儀衛(wèi)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nèi)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zhuǎn)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至明清時期,冬至這天,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現(xiàn)在我國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冬至節(jié)的習俗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ldquo;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的習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另有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
冬至的習俗:臺灣民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習俗:祭祖
很多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的習俗:飲食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