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什么要吃青團
很多地方清明有吃青團的習俗,那么,清明為什么要吃青團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吃青團的原因:
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jù)《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guī),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jié)”。
古代寒食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jié)充饑,不必舉火為炊?,F(xiàn)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團的傳說一: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吃青餣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臺州地區(qū)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jù)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后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餣”,所以后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餣。后來清明上墳吃青餣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青團的傳說二: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jié),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nóng)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nóng)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shè)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nóng)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nèi),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吃青團的介紹:
清明時節(jié)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臺州人則叫青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nèi)牖\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青團時四注重
1、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于青團在體內(nèi)的吸收。
2、務必先加熱后食用。因為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后輕易反生,極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也會被破壞。
3、最好與竹筍或馬蘭頭一起吃,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團的消化和營養(yǎng)的吸收。
4、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四類人群忌吃青團
以下四類人群應少吃或不吃青團:
1、老年人和小孩絕對不適宜吃青團。因為制作青團的主要材料--糯米是一種極難消化的食品。老年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好,吃青團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讓消化系統(tǒng)“雪上加霜”。
2、胰腺炎和胃炎患者嚴格禁止食用青團,因為青團中的糯米會導致這些炎癥的復發(fā)或病情惡化。
3、糖尿病人禁食青團,青團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現(xiàn)在商家推出的新品青團所含糖分“與日俱增”,糖尿病人食用青團無疑會使病情惡化。
4、有膽囊炎、膽結(jié)石的患者不宜食用青團,可能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