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傳統(tǒng)美食介紹_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
臘八節(jié)傳統(tǒng)美食介紹_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最新
2022年臘八節(jié)有哪些傳統(tǒng)美食
臘八吃啥
冰塊
這里的冰塊就是普通的冰塊,因為有俗語叫做“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指的就是在臘七臘八的時候,是一年里面比較冷的時候,能夠把特別耐寒的寒鴉凍死。還有一句俗語叫做“臘八冰,吃不壞人”。說的就是臘八節(jié)吃冰的習俗,在臘月初七的時候,用盆裝水,等到臘八的時候,水盆里的水就結冰了,然后把冰塊敲碎了食用,有一種說法就是在臘八節(jié)這天吃冰,接下來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痛。
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用紫皮蒜泡在醋里,放置一段時間之后,原本白色的大蒜就變成綠色了。而在臘八節(jié)的這天有些地區(qū)的人就會食用臘八蒜。
臘八豆腐
在安徽省的部分地區(qū),會在臘八節(jié)這天吃臘八豆腐,而臘八豆腐則是在臘八節(jié)之前就把豆腐曬干,曬豆腐的時候還要抹上一些鹽水,想要口味更好一些的話,則可以放些蝦米之類的,這樣曬干的豆腐到了臘八節(jié)這天可以直接單獨作為一道菜食用,也可以和其他葷食一起炒著吃。
臘八面
有些地方在臘八節(jié)的時候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例如陜西地區(qū)。而臘八面則是根據(jù)臘八粥演變來的,所以一般是在臘八節(jié)的早上用八種蔬菜再加上特有的肉臊子煮成一碗熱乎乎的面條。
煮五豆
有的地方在臘八節(jié)的時候吃的東西叫做煮五豆,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食材有五種豆子,再加上大米,煮好之后在自己家里食用之外,還會在街坊鄰居之間相互贈送。
粘火勺
有說法是臘八那天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所以在這天有可能會冷的凍掉下巴,那么為了避免被凍掉下巴,則在臘八節(jié)這天吃一些粘性比較大的食物黏住下巴,而粘火勺就是這種食物,原材料是糯米粉,揉成團之后中間放入紅豆沙,包裹好后壓成餅狀,烙熟之后食用。
臘八粥
直接以臘八命名了,肯定就是臘八節(jié)要吃的一種食物了,只是各個地方對于臘八粥的叫法可能有一些不同,有的地方叫臘八粥,有的地方叫臘八飯。而在臘八粥里放入的食材也會根據(jù)地方的不同而不同,大致上有大米,小米,薏米,花生,紅棗,紅豆,蓮子,綠豆,蕓豆,糯米,核桃仁等等。除了食材不同外,口味也有區(qū)別,大部分地區(qū)的臘八粥是甜的,但也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咸的。
內蒙臘八粥做法家常
配料:
黃糯米250g、白糯米250g、紅豆350g、紅棗10顆、葡萄干3顆
做法:
步驟一:紅豆用溫水浸泡3小時
步驟二:白糯米和黃糯米用溫水浸泡3小時
步驟三:將紅棗清洗干凈,并去掉棗
步驟四:葡萄干清洗干凈備用
步驟五:將浸泡好的紅豆下鍋煮半小時左右,直至開花,咬起來軟軟的!撈出,湯水留下煮米!
步驟六:用剛剛煮紅豆的水繼續(xù)煮白糯米和黃糯米,水量要比米多出一個關節(jié)!直至粘稠
步驟七:米煮好后放入紅豆,紅棗,葡萄干,繼續(xù)熬煮,小火,并用勺子不停的攪拌!
步驟八:加入紅糖即可使用!
臘八粥的營養(yǎng)功效
臘八粥作為臘八的習慣飲食,雖然有其典故,也有其真正的意義。每逢臘七臘八是一年當中氣溫最低的日子,人的體質也變的較弱,而簡單的一款臘八粥卻包含了和胃、補脾、養(yǎng)心、清肺、益腎、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作用,可謂是面面俱到,同時豐富的營養(yǎng)給為人體增強免疫力,提高耐寒指數(shù)。
臘八節(jié)的具體意義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一年最后一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關于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薄芭D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yè)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jié)慶。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毕拇Q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節(jié)喂樹
在甘肅隴南康縣南部白楊鄉(xiāng)的一些農村過去還有喂樹的風俗。喂樹是為了樹長得快,多結果子。常喂的樹主要是核桃樹。這類樹根深,長得粗壯,枝繁葉茂,結果多。喂樹時把米飯、包谷珍珍蒸熟,用斧子將樹根部砍兩下,然后塞上去。一邊往上塞一邊自言自語:“肯結吧?肯結;不落吧?不落!”(肯結,方言,意為繁殖能力強,結果子多)祈求多結果子,不到成熟收獲不會輕易剝落。同時還要燃燒包谷秸稈、麥草對樹根粗皮熏燒,據(jù)說這樣樹以后長得快。過去農村經(jīng)濟落后,文化匱乏,此俗盛行。在這里可以不吃臘八粥,但必須喂樹,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把樹喂得好才結得好。
臘月八這天,家家都要喂樹,求多結果子,實現(xiàn)豐產愿望。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科學文化普及,依靠科技和推廣優(yōu)良品種成為共識,喂樹的習俗在民間消失了。在鄉(xiāng)村一些樹齡較高的老核桃樹根部可見喂樹留下的斑斑痕跡。喂樹雖然沒有科學意義,但這種拙樸的民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