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立秋意味著什么
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也是開始明明涼爽的開端,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傳統(tǒng)立秋意味著什么,供大家參考。
立秋意味著什么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據(jù)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梧桐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jié)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叭詈s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jù)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xiàn)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jù)地球繞太陽的公轉(zhuǎn)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tǒng)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xù)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qū)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jīng)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對農(nóng)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nóng)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nóng)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diào)雨順的過日子,農(nóng)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nóng)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nóng)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shè)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怎么養(yǎng)生
1潤肺
立秋之后,氣溫早晚變化會比較大,并且氣候會變得比較的干燥,而肺部與秋季是相適應(yīng)的,因此在這樣的時間段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潤肺,這樣才能夠給讓肺氣旺盛,從而增強體質(zhì),避免疾病的產(chǎn)生。
那么大家在立秋之后,究竟應(yīng)該如何潤肺比較的好呢?小編告訴大家,潤肺先補水。每日應(yīng)該注意對水分的攝入,這樣才能夠讓體內(nèi)的水液循環(huán)變得順暢,從而有充足的水分去滋養(yǎng)自己的肺部。
除了這點之外,大家還可以做一些潤肺的湯汁來保養(yǎng)身體,比如說銀耳湯,不僅能夠給身體提供比較充足的營養(yǎng)成分,而且還能夠有效的幫助你們達到保養(yǎng)肺部的功效。
在早上起床之后,先不要急著去洗漱,你們可以先去陽臺上,打開窗戶,然后大口的呼吸新鮮的空氣,把存在于肺部的廢氣代謝出現(xiàn),這樣不僅有利于身體的健康,而且還有清肺的功效,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
2養(yǎng)肝
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是相同的,如果你在平時不注意保養(yǎng)肺部,那么就會讓肺氣過量,從而影響到肝的正常運行,這樣就會導致一些人神情倦怠,易動怒,因此在立秋后注意養(yǎng)肝也是大家需要重視的點。
而養(yǎng)肝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入手,第一種就是飲食,第二種就是按摩。在飲食上,大家可以吃點能夠降肝火的食物比如說梨,它能夠分散過多的肝氣,并且它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水分能夠有保肝的功效,特別是對于那些患有肝炎以及肝硬化的人群來說,你們在立秋之后更加需要多吃點它,有輔助治療疾病的功效。
除此之外,大家在平時還可以通過按摩太沖穴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保護肝臟,因為它是肝經(jīng)的原穴,能夠把過多的肝氣分散,從而保養(yǎng)肝臟。
這個穴位非常的好找,它位于大腳趾與二腳趾的中間向上的位置,大家在取穴的時候,可以用手慢慢的向上觸摸,直到你感覺有脈搏跳動的時候,這就是我們需要尋找的太沖穴了,每天按摩兩次,早晚一次,每次以按壓的方式按摩三分鐘這樣就可以了。
3調(diào)節(jié)脾胃
立秋后,大家先不要急著去添秋膘。而是要先把自己的脾胃調(diào)節(jié)得當,這主要就是因為大家在夏季的時候經(jīng)常會吃一些清心降火的食物,而在秋季而需要溫養(yǎng),因此,慢慢的把自己的脾胃慢慢調(diào)節(jié)過來,這樣才能夠讓身體更好的適應(yīng)變化,從而避免不適癥狀的出現(xiàn)。
首先就是大家鋪在床上的涼席可以選擇拿下來了,要不然在夜里溫度會比較低,這樣就會讓寒氣進入到體內(nèi)從而損傷脾胃,如果你是一個體質(zhì)比較熱的人,要是立刻拿掉涼你會不適應(yīng),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編建議你們在床上鋪草席,這種席子的寒氣不重,而且還能夠有吸潮的功效,在立秋后的一段時間鋪它,就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傷害,等氣溫再變得有些冷的時候,你把草席拿掉就可以了。
在飲食上你們要適量的吃些能夠健脾胃的食物,比如說薏米、冬瓜等,對于調(diào)節(jié)脾胃而言,好處還是比較多的。
4其他注意事項
立秋之后,早晚氣溫變化會比較大,因此你們在這樣的時間段中,一定要學會適量的增減衣物,你們可以在身邊準備一件長外套,在感覺比較冷的時候就穿上去,這樣就不會導致寒氣進入體內(nèi),從而感冒。
第二點就是你們在日常要適量的做一些運動,比如說散步、仰臥起坐等,以此來增強體質(zhì)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從而應(yīng)對秋季變化比較大的氣溫,但是要切記晚上不要在室外做一些運動量比較大的運動,因為大量的汗水會吸附在衣物上,而秋季晚上的氣溫比較低,容易著涼。
以上這些就是給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立秋之后,大家應(yīng)該怎么保養(yǎng)身體,這樣才能夠順應(yīng)時節(jié)的變化,從而避免一些疾病的出現(xiàn)。其實最為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大家在日常要有養(yǎng)生的意識,這樣你才會更加呵護自己的身體。
立秋應(yīng)該吃什么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贝藭r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因為古代農(nóng)耕文明,立秋到了家家戶戶要早稻收割,晚稻移栽。所以百姓也是尤為重視立秋節(jié)氣的,這一天都會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食俗。那么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nóng)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nóng)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臺灣吃龍眼肉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绷⑶飼r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chǎn)期,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將迎來立秋節(jié)氣,立秋是夏至后第三個節(jié)點。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guān)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