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要吃什么東西
立秋要吃什么東西(詳情)
今天已經(jīng)是立秋了,不過秋老虎還正在發(fā)威中,炎熱的天氣仍然在炙烤著大地,出去外面想曬曬太陽吸收一下維生素D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立秋要吃什么東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立秋要吃什么東西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nóng)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nóng)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4、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臺灣吃龍眼肉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绷⑶飼r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chǎn)期,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將迎來立秋節(jié)氣,立秋是夏至后第三個節(jié)點。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guān)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立秋吃什么菜最養(yǎng)生
百合
質(zhì)地肥厚、甘美爽口,是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上品,功擅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及各種秋燥病癥有較好療效。熟食或煎湯,可治療肺癆久咳、咳唾痰血、干咳咽痛等癥。
蘿卜
能清熱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生食可治療熱病口渴、肺熱咳嗽、痰稠等癥,若與甘蔗、梨、蓮藕等榨汁同飲,效果更佳。
荸薺
可生吃,亦可作菜食用,具有清熱生津、化濕祛痰、涼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燥咽干、肺熱咳嗽、痰濃黃稠等癥,與蓮藕榨汁共飲效果更佳。
銀耳
能潤肺化痰、養(yǎng)陰生津,做菜肴或燉煮食用,可治療陰虛肺燥、干咳無痰或痰多粘稠、咽干口渴等癥,與百合做羹食用療效尤佳。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yù)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
據(jù)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梧桐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lǐng)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wèi)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節(jié)氣的含義
立秋節(jié)氣是滴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8日或9日。從文字角度來看,“秋” 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zhuǎn)涼、再由涼轉(zhuǎn)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涼風至是說,這一時節(jié)的風會使人感到?jīng)鏊?,不同于暑天時刮來的熱風;白露生是說,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而寒蟬鳴是說,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jié)”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就一只流傳了下來。
立秋節(jié)氣的時間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8日或9日。從這個時間起天氣就會逐漸轉(zhuǎn)涼。
立秋以后要注意什么
(1)既要營養(yǎng)滋補,又要易于消化吸收
秋季一到,氣溫逐漸下降,人們便習慣地想到要補養(yǎng)。因為人們經(jīng)過炎熱的夏天,身體耗損大,而進食較少,當天氣轉(zhuǎn)涼,調(diào)補一下身體頗有必要。但那種不管機體情況,把許多補藥、補品,如人參、鹿茸、雞羊肉等等集中、突擊食用,稱之為“大補”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學的,不但對健康無益,凡而浪費財力和物力,甚至還會損害身體。
因此,秋季6節(jié)氣養(yǎng)生的飲食原則是既要營養(yǎng)補養(yǎng),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同時,換季時人們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體質(zhì)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這時多吃一些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體抗力的食品,對于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2)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y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jù)中醫(yī)營養(yǎng)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jié)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yī)養(yǎng)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jié)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yǎng)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3)甘淡滋潤
古人有云:“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淡薄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笨梢娝?、淡結(jié)合的飲食,對健康是有益處的?!端貑?至真要大論》中說“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屬土,土生金,肺腸屬金。甘味養(yǎng)脾,脾旺則金(肺)氣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咸味食物則易使人出現(xiàn)口渴之象。
《遵生八箋》還指出:“秋氣燥,易食麻以潤其燥?!本褪钦f秋季6節(jié)氣干燥,應(yīng)當多進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潤味甘淡的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肺及腸胃津液不足常見的干咳、咽干口燥、腸燥便秘等身體的不適癥候或肌膚失去光澤、毛發(fā)枯槁的征象。因此,秋季6節(jié)氣飲食應(yīng)當以甘淡滋潤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