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經(jīng)典語錄(2)
· 生有淑質(zhì),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有風(fēng)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 —— 孟子語錄
· 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
· 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又多乖異不同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 —— 孟子名句
·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 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國喪亡者,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弒也,無它焉,則千乘之家欲以萬乘之利為多也。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弒也,亦無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為多也
· 孟子言凡欲天子之萬乘者,且於其內(nèi)取千乘,而為天子之諸侯;欲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內(nèi)但取百乘而為之大夫,是亦不為少矣,何必交相爭奪,慕多為勝耶
· 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 孟子名句
· 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為飽足也
· 惠王今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國,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 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王以國為問,大夫以家為問,士庶人以身為問者,王稱國,故以國問;大夫稱家,故以家問;士庶人無稱,故以身問而已
· 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遺棄其親者,亦未有存義而後去其君者
· 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 孟子語錄
· 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孟子問王曰:今有戰(zhàn)者,兵刃已交,其負(fù)者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 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zhuǎn)粟之善政,其好戰(zhàn)殘民與鄰國同,而獨(dú)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孟子名句
·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 ,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孟子名句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 孟子名言
· 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qiáng),仁與不仁也
· 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 遠(yuǎn)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 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 孟子名句
·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孔子之門徒,頌述宓義以來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雖及五霸,心賤薄之,是以儒家後世無欲傳道之者。故曰臣未之聞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窮困便獨(dú)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 孟子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