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口才之巧用聲音
導游口才之巧用聲音
導游語言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指導游覽、進行講解、傳播知識的一種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導游語言藝術通過優(yōu)化語言來提高表達效果,從而樹立良好導游形象的。也就是說,語言符號的傳遞能起到“樹立良好的導游形象”這一效果的,才稱得上是“導游語言藝術”下面小編介紹導游講話聲音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巧用聲音
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有一個“聲音”的問題,即讀起來順不順口,聽起來悅不悅耳。人們之所以喜歡百靈鳥,討厭烏鴉的叫聲, 原因就在于百靈鳥聲音歡快、清脆、悅耳,而烏鴉的聲音沙啞、沉悶、哀傷。當然, 音質是天生的, 很難改變, 然而, 正確運用聲音的技巧, 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到的, 有些還能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意大利一位著名演員上臺表演數(shù)數(shù)字的節(jié)目,從1數(shù)到100,當時觀眾認為這個節(jié)目平淡無奇,實在沒有意思,可是這位演員一念, 竟把全場吸引住了。聽眾聽到的仿佛不是枯燥的數(shù)字, 而是一個個發(fā)自內心的傾訴, 使人大為感動。這位演員表演成功的訣竅很簡單: 在數(shù)數(shù)的時候, 巧妙地運用了聲音的技巧, 充分發(fā)揮了它的傳情作用。因此, 要使自己的語言收到“聲入心通”的效果,就要善于運用聲音的技巧。
1、掌握語調
任何語言都少不了要用抑揚頓挫、起伏多變的聲調和語調來表現(xiàn)和傳達自己的情感。英語、法語、日語等語言如此,漢語更是如此。在現(xiàn)代漢語中, 語調是以聲調為基礎的。每個音節(jié)都有四個音調(有的還有輕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聲”又分為“平聲”、 “仄聲”,平仄的對應和交錯就形成了語言的抑揚之美。古代漢語詩詞歌賦都極講究平仄等“格律”?,F(xiàn)代詩文雖不講“格律”,但說話和寫文章同樣需要講究聲音的節(jié)奏美。語言大師老舍先生說:“我寫文章, 不僅要考慮每一個字的意義,還要考慮到每個字的聲音。不僅寫文章是這樣, 寫報告也是這樣。我總希望我的報告可以一個字不改地拿來念, 大家都能聽得明白。雖然我的報告作的不好, 但是念起來很好聽, 句子現(xiàn)成。比方我的報告當中, 上句末一個字用了一個仄聲字, 如‘他去了'。下句我就要用個平聲字。如‘你也去嗎?’讓句子念起來叮當?shù)仨?。好文章讓人家愿意? 也愿意聽。”(老舍《關于文學語言問題》)
在導游活動中, 書面導游語言要講究語調變化, 口頭語言則要善于運用語調變化, 語調平平的導游文字讀起來缺乏活力; 語調平平的導游講解, 聽起來則缺乏生氣, 味同嚼蠟。因為“人的各種感官都喜歡變化, 同樣的, 也都討厭千篇一律。耳朵因為聽到同一種連續(xù)的聲調會感到不舒服。”(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1958 年第2期 ) 在導游講解中, 有高潮, 也有低潮, 在高潮時, 音色應明亮些, 圓潤些, 在低潮時, 音色應深沉些, 平穩(wěn)些。抑揚高低的語調變化往往能使語言具有音樂般的節(jié)奏感, 使人愛聽。關于語調的問題, 德國導游專家哈拉爾德•巴特爾在其著作《合格導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中說:“盡管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每個人都可以賦予自己的聲音以尖銳的、刺耳的或平穩(wěn)的不同音調。甕聲甕氣的或有氣無力的聲音會起到阻礙作用, 使人感到不快。如果你是屬于這種聲音的不幸之人, 不要感到沮喪, 通過錄音練習, 至少可以削弱這一缺陷的鋒芒。”導游的語音、語調等都要與自己積極向上的情緒“合拍”,使用的語調最好是不高不低和具有諒解性的, 并適當以情發(fā)聲, 以聲帶情, 使之聲情并茂而無矯揉造作之感。
2、調節(jié)音量
音量是指聲音的強與弱。在導游過程中, 如何調節(jié)好自己聲音的音量, 是語言表達的又一技巧。首先, 要根據(jù)游客多少及導游地點、場合來調節(jié)音量。游客多時, 音量要以離你最遠的游客聽清為度, 游客少時音量則要小一些。在室外講解, 音量要適當大些, 在室內則要小一些。因此, 導游人員平時要注意練聲, 從低聲到高聲分級練習, 以便在不同的情況下, 掌握說話音量的大小。其次, 要根據(jù)講解內容調節(jié)音量, 一是將主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加大音量, 強調其主要語義, 例如:“我們將于八點五十分出發(fā)。”這里主要是強調出發(fā)時間, 以提醒游客注意。二是故意壓低嗓門, 先抑后揚, 造成一種緊張氣氛, 以增強感染力。例如:“〔輕聲〕這天晚上 , 天黑得不見五指, 廟里靜得出奇, 突然, 一陣電閃雷鳴劃破夜空, ……” 可見, 音量大小調節(jié)得當, 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但要注意的是, 音量調節(jié)要以講解內容及情節(jié)的需要為基準, 該大時大, 該小時小, 絕不能無緣無故用高聲(尖聲) 或低聲, 不然便有危言聳聽之嫌。
3、控制語速
導游講解, 如果一直用同一種速度往下講, 像背書似的, 不僅會缺乏情感色彩, 而且使人感到乏味, 令人昏昏欲睡。因此, 導游講解應善于根據(jù)講解的內容, 游客的理解能力及反應等來控制講解語言速度。美國著名演說家費登和湯姆森在所著的《講演的經驗》一書中說:“關于講演速度, 所應遵循的原則, 就是隨時注意變化。” 在導游講解中, 語速的基本規(guī)則是:⑴放慢語速: 需要特別強調的事情, 想引起游客注意的事情, 嚴肅的事情, 容易招致疑惑、誤解的事情, 以及數(shù)字、人名、地名、人物對話等等。⑵加快語速: 眾所周知的事情, 不太重要的事情, 故事進入高潮時等等。
講解語言速度的快與慢是相輔相成的, 必須注意節(jié)奏急緩有致。講太快了, 像連珠炮似的, 聽者豎起耳朵, 集中注意力聽, 時間一長, 精神高度緊張, 特別容易疲勞, 注意力自然就會渙散。相反, 太慢了, 不能給人以流利舒暢的美感。一般來說, 講解的語速應該掌握在每分鐘200個字左右。 但對年老的游客要注意放慢語速, 以他們聽得清為準。在導游講解中, 尤為重要的是, 要善于根據(jù)講解內容控制語速, 以增強導游語言的藝術性。請看實例:“光緒的凄苦, 只有他的貼身太監(jiān)王商能領會, 一天晚上, 王商趁慈禧熟睡之機, 買通了看守珍妃的宮女, 偷偷地將珍妃帶到了玉瀾堂同光緒見面。相見之下, 兩人有訴不盡的衷情, 說不完的心里話, 真是難舍難分。月過中天了, 珍妃還不忍離去, 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啊。”講這段話時, 語速應沉重遲緩一些, 但當講到后邊一段時, 就要注意加快語速, 以渲染緊張氣氛:“就在這時, 殿外傳來小太監(jiān)的咳嗽聲, 王商一聽, 不好! 慈禧太后來了, 怎么辦? 珍妃此時再走已來不及了……”
由此可見 , 充分利用講解內容即配合內容來調整語速, 該快就快, 該慢就慢, 是控制語速的重要方法, 要使講解語言入耳動聽, 就必須注意控制語速, 控制語速的技巧并不難掌握, 把音節(jié)拉長, 速度就慢, 把音節(jié)壓縮, 速度就快。
4、注意停頓
停頓是導游員講解中短暫的中止時間。所謂“中止時間”不是指物理時間, 而是就心理時間而言的。中止時間的長短難以規(guī)定秒數(shù)。導游講解時, 并不是講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才停頓片刻而沉默, 而是為了使講解能收到心理上的反應效果, 突然故意把話頭中止, 沉默下來, 假如你一直滔滔不絕, 口若懸河地說個不停, 不但無法集中游客的注意力, 而且也會使你的講解變成催眠曲。反之, 如果說話吞吞吐吐, 老半天才說出一句話, 或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了, 不僅會渙散游客的注意力, 而且容易使人產生語言上的歧義。 因此, 這里所說的停頓, 是指語句之間、層次之間、段落之間的間歇。據(jù)專家統(tǒng)計, 最容易使聽眾聽懂的談話, 其停頓時間的總量, 約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5%至40%。
導游口才的訓練技巧
一、導游服務各階段的口才訓練內容。導游服務始于接站,終于送站,中間還要經過沿途導游、景點導游和旅途生活服務等。其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導游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藝術,比如怎樣在接站時給游客一個好的印象,怎樣使講解能牢牢地吸引住游客,又怎樣為游客排憂解難等。高超的導游口才能讓游客既飽眼福,又飽耳福。
二、導游講解的知識和技藝。導游服務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導游講解。導游講解的成功與否,依賴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知識水平,另一個就是口才水平。有口才的導游員能成功地為死景注入生機與活力,為看似普通的景點點綴上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從而激起游客參觀游覽的興致。因此,每個導游員都應努力掌握導游語言的表達技巧,為自己的導游講解添光增色。
三、由低到高進行循序漸進式地訓練。萬丈高樓平地起,要練就好口才,首先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然后再以此為基礎,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導游各階段具體的表達技巧與藝術。遵循了這樣的訓練規(guī)律,我們便能更好地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
對于口才欠佳的人來說,練就好口才并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