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朗誦稿
大自然的朗誦稿
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朗誦,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那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朗誦稿?下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大自然的朗誦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自然的朗誦稿一
靜靜聆聽
聽紫玉簪六角喇叭里吐出的呢喃
喃喃細語,一葉扁舟
撐著思念的玉槳,輕輕劃過
風聲緊,五彩燈籠晃
晃碎碧湖的月色
晃彎了紫玉簪婷立的細腰
晃醒了六角喇叭里沉睡的水聲
坐部樂起,瑤池里的霓裳羽衣舞
水云袖甩出最后的繁華
那盤進云髻里的浪漫
還要等一曲胡樂,一把長劍來勾挑
大自然的朗誦稿二
圣班提雷翁,以你慈悲救世之心感應她
她是湖畔迷路的孩子,啊不
她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會迷路的孩子
她的個子緊隨目光瘋長,遠遠地就吸引了眾多的眼球
她也是孤獨癥患兒,向往和需求藏掖得密不通風
像她這樣的美人,總是讓人聯(lián)想起教堂里的七彩玻璃
能把一縷陽光折射出斑斕而又肅穆的圣光
她與生具來的孤獨,也總使人聯(lián)想起地上的碎玻璃
碎到心里也無法伸出一根手指去靠近
圣班提雷翁,唯有你,才能使她不再自暴自棄
大自然的朗誦稿三
秋是收縮,也就是斂干植物水分的過程,于是我覺得這些堅貞的草木整個是以自己積攢的生命哺以秋色媚人,水分耗盡,姿色也就盡了。所以秋拖的時間越長,對它們也就越是殘酷。
可嘆的是,人類對自然永遠是把玩而無暇憐憫。
秋始于露氣變白之時。春夏為露,秋冬為霜。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春夏,露是以清綠覆蓋潤澤萬物,草木因其潤澤而成茂盛豐腴。等“一點新螢報秋信”,“梧桐尚覆階前春,秋信先殘水面花”,露色變白,它覆蓋在萬物之上也就變成焦慮,變成晶瑩無力的憂傷。
對秋有不同體會——萬物成熟之時,其色調當然就是飽滿的燃燒;而我從焦慮與憂傷角度,就看到草木因這憂傷所染而變色,秋的美麗也就建立在了感傷上。
秋色的味道在歷代文人敘述下,我以為有三種經典意境。一是漢武帝的“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橫落兮雁南飛”,很硬朗干爽清亮的初秋景象,令人想到大漠雄風穿長城而過,草木萋萋都在潔白的云影下,只有融化在長天中的雁陣有一點悲慨。
二是《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也就是蘆葦,蘆葦沾白露而成衰黃,舞動在秋風中寄托對伊人的美麗思念。這是“孤煙裊寒碧,殘葉舞愁紅”的景象,纏綿而意境悠遠。清人王士楨后來有“蘆荻無花秋水長,淡云微月似瀟湘”句,一幅霜寒而月色清淡中蘆葦凝滯著搖曳的景象,秋就變得更為深沉。
第三就是杜牧那首《山行》的味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前兩句秋風將山林梳理成清朗,秋容淡泊,也就是秋高云淡,粉墻烏瓦從變成清麗的林隙間跳躍出來,秋陽溫軟。
后兩句,夕天霽晚氣,輕霞澄暮陰,有秋香高懸,“坐愛”在那里意氣閑逸,旁若無人。“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表面看全無頹傷、悲懷之意,也就是對層林盡染的一點感嘆。但要是將它凝視放大,在我看,那紅就會強烈地侵洇、鮮艷、跳蕩開來,在其中能讀到啼血、滴血之貌。
我的觀點,秋之色彩,美在天高氣清與萬物姹紅嫣紫的對比,一種強烈的反差對應。這反差對應中,最感人的就是在秋陽中燃燒的萬山之紅中之黃、黃中之紅。為什么感人?就因它們是在濾干了自己水分后奉獻出那樣顏色。你可以說,秋以它的成熟所展示的輝煌走近冬,冬的潛藏是春的開始,大自然就這樣互為孕育,生生不息。
一年四季循環(huán)中,如果將冬為始,那么秋就是經脫胎換骨而走向重新新生的這樣一個過程,落葉流風,夜寒秋思,將一個結束與一個開始聯(lián)結在一起,秋也就在一年四季中承擔了最沉重的負荷,最令人難以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