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文明演講稿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搖籃,是一方純凈的沃土,校園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會的文明。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大學生道德文明演講稿,希望你喜歡。
大學生道德文明演講稿范文
孩堤的時候,老師、母親經(jīng)常在身邊說的一句話就是“小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那時的我對文明禮貌的定義是不罵人,不說臟話,不打架,不隨地吐痰,遇到長輩及老師要主動打招呼。直到現(xiàn)在,作為一名大學生,文明仍貫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校園文明,宿舍文明,教學文明,言行文明等等。
穿梭在校園中,經(jīng)??吹酵瑢W在行路時張牙舞爪的吃東西,吃完之后也是很“瀟灑”地把垃圾隨手一扔,揚長而去。這種現(xiàn)象似乎屢見不鮮。這反應出的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具有這樣的道德,我們的校園又該是怎樣的一派景象呢?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一個有美德的好人,只有這樣的個體組成的校園,才是健康幸福和諧美好的,這難道不應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嗎?
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有道德性的人寧愿捐棄世人所爭奪的名利而只求自己的高尚,寧愿享受工作勞動的艱辛,而不愿貪圖碌碌無為的平庸。”這里所說的德性就是人們常說的道德品質(zhì)。它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在個人身上的凝結和表現(xiàn)。青年人的發(fā)展,包含著成人和成才兩個方面,前者是做個好人,后者是做個有用的人,只有成為了一個有德性有本事的人,他的生命過程對于社會才是有價值的,對于自己才是有意義的,在對個人的綜合判斷中,通常把為人處事的德性擺在首位,就個人心理領域來說,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
好品德讓我們的人格更完美。
作家余秋雨曾經(jīng)這樣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色彩,一種圓潤而不刺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伸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是一種極致,一種品味,一道風景,一種游刃有余的生活,一種瀟灑的生。”你能感受到蘊藏在成熟話語中的德性光芒嗎?
我們都做有德之人,共創(chuàng)文明校園!
文明起,陋習滅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是xxx班的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起,陋習滅》。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jù)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有擁有它才會幸福、快樂。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小,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么?可是,僅僅是這一點酵母,就可以讓面包膨脹數(shù)倍。所以,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中國的歷史總是被匆忙地翻過去,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豐厚的遺產(chǎn)總是包裹著問題被永久寄存,而對未來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敗的宿命。
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自己是禮儀之邦,但現(xiàn)在人們所做的卻早已與其不符。
禮儀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禮儀是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的基礎。人際關系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性表現(xiàn)為思想和行為的互動過程。比如,當你走路時妨礙了對方,你表示歉意后,對方還之你以友好的微笑;當你遭遇天災人禍時,朋友會伸出友誼之手援助你。再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原諒、互相謙讓等等。其次,禮儀也是人際關系的尺度。人們常以“遠”、“近”、“親”、“疏”來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往往也根據(jù)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禮儀去交往。
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
不可置否,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陋習,例如隨手亂扔垃圾,用詞不雅,浪費資源等等。盡管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都攜起手來,任何陋習都可以解決。 文明是自身道德的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文明禮儀之上。倘若一個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也不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正如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那么,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告別陋習,走向文明。
謝謝。
文明在我心中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是xxx班的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起,陋習滅》。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jù)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有擁有它才會幸福、快樂。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小,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么?可是,僅僅是這一點酵母,就可以讓面包膨脹數(shù)倍。所以,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中國的歷史總是被匆忙地翻過去,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豐厚的遺產(chǎn)總是包裹著問題被永久寄存,而對未來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敗的宿命。
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自己是禮儀之邦,但現(xiàn)在人們所做的卻早已與其不符。
禮儀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禮儀是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的基礎。人際關系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性表現(xiàn)為思想和行為的互動過程。比如,當你走路時妨礙了對方,你表示歉意后,對方還之你以友好的微笑;當你遭遇天災人禍時,朋友會伸出友誼之手援助你。再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原諒、互相謙讓等等。其次,禮儀也是人際關系的尺度。人們常以“遠”、“近”、“親”、“疏”來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往往也根據(jù)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禮儀去交往。
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
不可置否,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陋習,例如隨手亂扔垃圾,用詞不雅,浪費資源等等。盡管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都攜起手來,任何陋習都可以解決。 文明是自身道德的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文明禮儀之上。倘若一個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也不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正如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那么,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告別陋習,走向文明。
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