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有很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我們要對其進行掌握并牢靠的記住它們,因為這一所學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是每個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下面小編將為大家?guī)淼母呷龤v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tǒng)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tǒng)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tǒng)一法令;②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③統(tǒng)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zhèn)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qū)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chuàng)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一戰(zhàn)后到二戰(zhàn)前的東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階段的歷史相當重要,歷來是高考命題的重點。此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1)1917-1923:兩塊內容:一塊是以十月革命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塊:俄國,歐美,東方)一塊是帝國主義戰(zhàn)后瓜分世界的分贓體系:凡爾塞-華盛頓體系的確立。(2)1923-1929年:一塊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塊是帝國主義相對穩(wěn)定局面的形成和隱含的尖銳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機沉重打擊下帝國主義陣營分化成民主陣營和法西斯陣營;二是蘇聯的建設和斯大林體制;三是法西斯的瘋狂擴張和大戰(zhàn)的醞釀??偟膩碚f是三條基本線索:一是帝國主義由一戰(zhàn)后的動蕩調整到形成暫時穩(wěn)定局面,再到大危機后走向新的動蕩爆發(fā)新的世界大戰(zhàn)。核心是帝國主義彼此間深刻而又復雜的矛盾;一是俄國經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經過曲折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是東方的革命運動進入新時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結合起來。理解這一階段的關鍵在于明確此階段是在一戰(zhàn)和十月革命影響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發(fā)生在俄國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階級、政黨、大戰(zhàn)、演習)十月革命的經過(兩個過渡: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由和平設想過渡到暴力奪權。集中體現在四月提綱中。)熟練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國的復雜形勢。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2.如何理解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的建立、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斯大林體制的政治經濟特點和評價)。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內容(宰割戰(zhàn)敗國;重分殖民地;協(xié)調大國利益和矛盾;策劃反俄;建立國聯)。如何評價該體系(反動性為主;但注意其三個積極意義?)通過分析該體系隱含的復雜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四國條約,五國公約的內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間的關系。
6.大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7.大危機下美德不同選擇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思想,歷史傳統(tǒng),外交,個人因素。)
8.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特點,正確評價羅斯福新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理論意義。)
9.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上臺的不同點。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勢的特點。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動和影響。
11.慕尼黑陰謀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2.理解綏靖政策的歷史背景,表現,影響。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軍事行動。大戰(zhàn)后期召開的會議的內容。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發(fā)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yè)區(qū)已經相當繁華。
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fā)展農耕,限制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開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wěn)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fā)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yōu)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yè)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yè)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yè)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qū)。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yè)也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yè)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guī)模大,水平高。戰(zhàn)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y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fā)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chuàng)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fā)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
一、古代中國農業(yè)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yè)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yè)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yè)的傳統(tǒng)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三、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fā)展。
2、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y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