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姜維在歷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幾個典故,其中最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禍。”這一典故直到現(xiàn)在還是被很多歷史學家稱贊,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飯后的談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是怎么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
姜維避禍,說的是姜維在祁山與鄧艾相持,稍占上風,卻因為宦官黃皓與想要取代姜維的右將軍閻宇狼狽為奸,向后主進讒言將其召回。姜維被迫班師,求見后主不得,卻通過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維氣憤欲殺黃皓,被郤正勸止。郤正建議姜維帶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禍,并列舉四大優(yōu)勢:一可以收獲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累舉妄動,最后,將軍在外握有兵權(quán),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眾將,對漢中防御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后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通過姜維避禍的歷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于未然和補救于事后,可以從態(tài)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chǎn)生困擾。
姜維,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從政治家倫理方面言之,姜維可算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中當之無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盡本職超越了極至”
姜維北伐的結(jié)局如何
姜維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進行了11次北伐,蜀國的國力消耗過度,之后無法只能舉國投降。姜維北伐其實是延續(xù)的諸葛亮的戰(zhàn)略。因為西川易守難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國的兵力。當時諸葛亮認為可以以攻代守,積極北伐,可以保衛(wèi)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蜀軍秘不發(fā)喪,整軍后退,司馬懿追擊,不料姜維依舊擊鼓作出反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不敢靠近,使得蜀軍順利的撤退,發(fā)喪之后,司馬懿知道被騙,后悔不已。
諸葛亮死后,劉禪任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統(tǒng)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公元238年,姜維進行第一次北伐,與魏軍在南安相持不下。公元244年,姜維進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敗。到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蜀中已經(jīng)沒有大將了,姜維與魏國將領(lǐng)作戰(zhàn),雙方互有勝敗。
之后,司馬懿又進行了幾次北伐,終于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鄧艾打敗,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后只能為了避禍躲在沓中。
姜維經(jīng)歷了十一次北伐,具體戰(zhàn)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算起來也算是勝多敗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國輕魏國重,但是魏國實力本就強勁,雖消耗大,但終歸沒有消耗國本,但是姜維的北伐,卻掏空了蜀國的國本,所以蜀國在十一次北伐之后,很快便滅國了。
蜀國執(zhí)政大臣姜維圖片形象介紹
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姜維,是蜀國的第四代執(zhí)政大臣,也是甘肅早期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據(jù)相傳,姜維的故鄉(xiāng)在今甘肅甘谷縣六峰鄉(xiāng)姜家莊。
姜維本來是魏國的將領(lǐng),但卻并不是多受重視,再加上被諸葛亮用一招離間計讓魏國猜忌,他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國。不過他投靠蜀國之后,并沒有因為是魏國的人而遭到排擠,諸葛亮很是重用他,并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姜維。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漢中為屏障,守衛(wèi)成都的策略,只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計劃被擱置了幾年,直到姜維獨攬軍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進行北伐。
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勝多負少,但卻動搖了蜀國的國本,在姜維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后,蜀國兵敗如山倒,在北伐失敗的第二年就滅亡了。
適逢劉后主舉國投降,并且命令姜維也投降。姜維無奈之下,只能假意投降。在投降期間,他策反鐘會,期盼用鐘會的造反給蜀國帶來一線的生機,但是鐘會造反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也知道大勢已去,只好拔劍自刎。
姜維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許下葬,一代名將的下場不可謂不凄慘。
不過姜維的一生可謂是精彩,他文從孔明,武從趙云,是難得的文武全才,衷心可嘉,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放棄機會,雖然最后失敗,不過也成功的讓魏國少了兩名大將。
猜你喜歡:
3.三國歷史謀士排名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上一篇: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典故
下一篇:孔子讓路的典故是怎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