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廣泛流傳的口頭性的、具有藝術(shù)虛構(gòu)性的散文敘事作品而存在,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當做內(nèi)容題材。那你知道中國民族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國民族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挑蔥會節(jié)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巖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巖諾的老人也勸巖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里,不能出去。巖諾每天黃昏趕?;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guān)在竹籠籠里,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巖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發(fā)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jié),苗族女青年穿上節(jié)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土家族打糍粑的傳說
土家族在飲食上既豐富多采,又有自身民族傳統(tǒng)特色。特別在過年中,必須要打糯米糍粑,并留有俗語:“過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媽。”由此可見,土家族打糍粑從古一直傳承至今,十分興盛。從過去一家只打三至五升米,多則打一斗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
并且花樣色彩也比過去大有增加,有小米糍粑、苞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土家族打糍粑在地方縣志上記載不多,究竟傳承多少年,尚無考察年限。民國時期,湘西永順縣風土志中曾記載:“糯糍粑系糯米飯在石舂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直徑約兩尺,尋常者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鄂西來鳳縣民間故事對糍粑傳說也十分有趣。傳說田氏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個女婿,稱九子一狀元。朝庭怕他們稱霸一方,差來士兵,要斬盡殺絕,這正是臘月二十八打過年粑的時候。驚慌間,幾弟兄從粑槽中取出一大坨糍粑,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吃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成了老厚大一坨,幾弟兄只好用菜刀劃成小塊燒來吃。后來,幾弟兄各奔一方,安家立業(yè),生養(yǎng)后代,但他們都沒有忘記當年的苦難,所以,每當過年,照舊要做大糍粑分享。
以上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但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早期就有打糍粑的傳統(tǒng)制作加工方式,也證明土家族的先祖?zhèn)儯谑称返亩鄻踊习l(fā)揮了聰明的智慧。關(guān)于大糍粑制作,如今土家族仍保持這種傳統(tǒng)習俗,特別是用在講親結(jié)緣上比較普便。因為土家族人十分講究體面,在自己的兒子通過媒人牽線搭橋相親到未來媳婦時,從開始求親,到送禮、訂婚,包括結(jié)婚后送禮都離不開糍粑,。大糍粑能夠蓋住裝盛禮品的籮筐,既體面又美觀。這樣的禮品糍粑每個最低要12斤米制成,周圓直徑一尺六左右,厚度為0。15公分。但糍粑加工制作有各種大小方式,都是根據(jù)自己生活需求進行制作。
據(jù)說土家族糍粑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在清初時期,土家族大孝子向懷德的八十歲老母得了病,吃任何東西都不合胃口,向懷德就把糯米用臘肉蒸給母親吃。雖然老人家有一段時間覺得合胃口,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不合了。向懷德一時拿不定主意,就把糯米飯用鍋鏟在鍋里反復擠壓,使糯米飯成了糍粑,再用油煎上,使之二面黃,送給母親。老人一看,忙吃上一塊,感覺好吃,心里非常喜歡。時間一長,這種樣式母親又吃膩了,總覺得油味太重。但是做好的幾塊不能丟,向懷德便把幾塊拿到火炕上,用火鉗架在火炭上烤得二面黃,再送給母親,老人吃起感到非常香脆。從此后,母親三餐不離。向懷德覺得用鍋鏟擠壓數(shù)量太少,又不方便,一天,他就用木桶蒸了半桶糯米,而后,用對舂柔和,再捏成小個,放在刀板上,用鍋蓋壓擠,并且厚薄均勻,每天他給母親烘烤兩個。后來,被土家族人稱之為“孝粑”,并世代傳承至今。
還有一種傳說,土家族大善人田老六,家有良田千畝,每年旱災(zāi),他都要給災(zāi)民施舍一些粗茶淡飯。日子一長,他總覺得太麻煩,就想一個間易辦法,把平常不漲飯,又不好吃的糯米拌一些高粱、小米、紅苕之類粗糧,用一大鍋蒸熟,然后搗爛,用手捏成小個,再用兩張方桌上下擠壓,使之成為圓粑,看起來既美觀,施舍他人又方便利索,而且在火炭上烤起吃,又香又脆。田老六一想,這么多粗糧拌在一起都好吃,如果光用糯米一種制作,那不更好吃?他想到做到,忙喊家人蒸了一木桶糯米飯。熟后,把對窩洗凈,用兩根青?木棰砸成細爛,捏成細個,再用兩張方桌上下擠壓,揭開一看,又薄又圓,而且白得透亮。烘烤食之,口感很好。后來,土家族人每年過年,都要打糍粑。
盡管兩種傳說有些粗糙,沒有什么具體地點、時間,但總是有它一定根據(jù),而且還帶著孝文化和善文化,也說明土家族人打糯米糍粑,還存在豐富的傳統(tǒng)思想內(nèi)涵,也充分說明土家族人不光是忠孝、善良,而且還善于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創(chuàng)造出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飲食文化,千古傳承,古今不衰。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牛王節(jié)”傳說
每年的陰歷4月8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都要舉辦土家族民間藝術(shù)節(jié)暨“牛王節(jié)”,來祭奠給土家族送來谷種的神牛。“牛王節(jié)”是土家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這里的土家族、苗族人民都靠捕獵野獸和采摘野果度日,長年身受饑餓的威脅。寨子旁邊有一個天湖,據(jù)說天湖那邊種有金燦燦的仙谷,人們對于能吃到天湖那邊的仙谷米非常向往。但天湖深而無際,波濤洶涌,無法渡過。為了生存,一些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扎起木排想渡過天湖去盜仙谷,可總是一去不歸,葬身湖底……土家山寨的強壯小伙子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孤寡年幼者,只能在饑餓和野獸的威脅中苦苦掙扎。
傳說天湖旁有一頭因犯天條被玉帝罰下凡間受罪的神牛,它被土家族青年舍命渡天湖的精神所感動。一天深夜,它潛水偷渡過天湖,進入仙谷田里一陣亂滾,讓身上粘滿了谷粒,但在潛回時身上的仙谷被水沖走了。幸好,神牛鼻子尖尖上和耳朵里還有幾十粒仙谷沒被沖走,它把谷種送給了當?shù)氐耐良易濉⒚缱迦?。從此土、苗人民有了谷種,年年五谷豐登,過上了好日子。但神牛卻因身受重傷和苦累,死于農(nóng)歷四月初八,土、苗人非常悲哀,他們將神牛按照安葬土、苗老人的儀式進行了厚葬。并在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八日這天,給所有的牛披紅掛彩,用最最隆重的禮儀來祭奠神牛。由此形成了“牛王節(jié)”。
猜你感興趣:
4.民族民間傳說故事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
上一篇: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故事
下一篇:中國民間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