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則民間故事(3)
民間故事【7】奉節(jié)縣的傳說故事
四川省奉節(jié)縣原名魚復縣,為什么要改名為奉節(jié)縣呢?這得從劉備墓說起。
傳說劉備墓就在當時魚復縣城底下,諸葛亮怕后人盜墓,把墳墓的進口掩蔽起來了,和一般地面沒有兩樣,誰也沒法知道。但是有一年,卻被一個縣官發(fā)現(xiàn)了。這人叫許友,是一個怕死的貪官。
一天晚上,許友酒醉飯飽,獨自琢磨起來:白帝城自古以來是名城重鎮(zhèn),既是西漢公孫述稱帝的都邑,又是三國劉備托孤的地方,說不定地下埋有金銀寶物,要是我許友能弄到一點,就不愁后半輩子的吃喝享福了。許友總想著得寶,便經(jīng)常溜著一雙賊眼,在四下尋來找去。他的眼光突然停留在廳堂內(nèi)一塊石板上,覺得這塊石板平滑油亮,有點異樣。許友環(huán)顧四下無人,便悄悄取來一把鋤鎬撬起石板查看。這一看更使他大吃一驚,原來石板下空空的,一條長長的地下通道伸向遠處。許友不禁大喜,心想:對了,這里面說不定是金銀寶庫呢。
許友沒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一天夜里,他提著一盞燈籠下地道去尋寶,只見這地道很深很長,七拐八彎,走了好一陣子還沒有到頭。他走著走著,迎面刮來一股冷颼颼的寒風,把他手中的燈籠吹滅了。他怕得手腳發(fā)軟,打了幾個寒戰(zhàn)。但他愛財如命,仍然壯著膽子繼續(xù)向地道深處走去……
忽然,他發(fā)現(xiàn)前面透出一點燈光,忽明忽暗的。許友走近一看,那是一間空曠的地下室,靠墻壁有個神龕,神龕下點著一盞萬年燈,一口大缸盛著燈油,油快點干了。許友心中涼了半截。他再細看那盞萬年燈,覺得燈柱發(fā)出黃燦燦的光亮,原來這燈柱是黃金鑄成的。許友心想這燈柱能值錢,為了不白跑這一趟,便伸手去取燈柱。
說來也怪,當許友伸手去取燈柱的時候,只見燈下放著一張紙條,拿來一看,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四行字:
友不像友?
無怨尋仇!
打開此墓,
罰你上油。
諸葛亮
許友一看,嚇得渾身發(fā)抖,連忙跪下磕頭:“請丞相饒恕,請丞相饒恕!”轉(zhuǎn)身連滾帶爬地跑出了地道。
許友嚇得魂不附體,回到家中便一病不起,請了好多名醫(yī),治了好些日子也沒治好。他琢磨,一定是觸犯了丞相,闖下彌天大禍。他取出墓中拿來的四句偈語又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嚇糊涂了,沒有照丞相要求的給萬年燈上油。于是他便乖乖地給萬年燈上油贖罪。這油缸很大,許友賣光了自己的全部家財,還賣了老婆的私房首飾去買油,才把萬年燈油缸盛滿了。這樣,許友的病才好了。
從此以后,許友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他怕丟臉,也不敢把這件不光彩的事讓別人知道。但由于這事傷透了他老婆的心,她抱怨丈夫不長眼睛,偷到劉備頭上,弄得傾家蕩產(chǎn)。今天抱怨,明天抱怨,無意中把這件事泄露給了旁人。新鮮事不脛而走,很快被人們傳開了,直到現(xiàn)在奉節(jié)縣人們都知道許友被罰上油的事。
由于有許友這事的教訓,以后來這里做官的縣太爺,都不敢胡作非為、貪贓枉法了。人們?yōu)榱颂嵝芽h官們要奉公守法,節(jié)儉愛民,便把魚復縣改名為奉節(jié)縣。
民間故事【8】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世人素聞其玩世不恭、才華橫溢,對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耳熟能詳,卻不知其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曾寫“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xiāng)”抒發(fā)憤懣,更不知其晚年凄涼,最終客死他鄉(xiāng)。從出生到死亡,唐伯虎歷經(jīng)54年的傳奇一生,且讓我們慢慢道來。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又稱桃花居士。據(jù)說唐伯虎出生的時間正好是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因此取名唐寅。唐伯虎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稱號,又與沈石田、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相對于詩文而言,唐伯虎的畫更著名。唐伯虎的繪畫才能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很小的時候就在繪畫方面顯露出驚人的天賦。教唐伯虎畫畫的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畫家——沈石田。
話說唐伯虎能拜于沈石田門下,與祝枝山有著不小的關系。據(jù)說唐伯虎小時候住在蘇州,家境貧寒,父親靠開酒館為生。小店雖然裝修簡樸但十分干凈,客人不多,環(huán)境足夠安靜,因此時不時會有文人墨客來喝上一杯。唐寅從小就喜歡畫畫,十三歲那年,為了幫父親照顧酒館,唐伯虎輟學在家,再也沒去過學堂。他總是忙里偷閑地畫兩張,如果畫出滿意的作品就把它貼在酒館的墻上。祝枝山是遠近聞名的才子,一日,他來到店中喝酒,看見了墻上的畫,很是喜歡,就問店家討要,還要付給銀兩,誰知老板推辭道:“這是犬子的戲作,客官要是喜歡盡管拿去,不必付什么銀兩。”祝枝山一聽這畫竟然是個孩子畫的,于是好奇心大發(fā),就問店家:“我能否見一見這作畫的孩子呢?”
父親把唐伯虎帶到祝枝山面前,經(jīng)過一番攀談,祝枝山了解到,唐伯虎完全是自學成才,看到他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華,祝枝山生了愛才之心,打算好好培養(yǎng)他,于是,決定幫他找一位老師,這老師便是沈石田。
祝枝山帶著畫師沈石田來到了酒館。沈石田看過唐伯虎的畫后,贊不絕口,但是要想在繪畫的道路上走得遠,光有技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才氣,于是沈石田出了一個字謎,只要唐伯虎答得出,就免費教他畫畫。字謎是這樣的:“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去掉兩邊是樹,這是什么字?”唐寅略一思考就說出了謎底:“是個‘彬’字。”沈石田很高興,就收下了唐寅。
起初,唐伯虎學習刻苦勤奮,很快就能掌握繪畫技藝,因此受到沈石田的稱贊。不料,由于沈石田的稱贊,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石田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時,沈石田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石田的一幅畫,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唐伯虎的畫,題材廣泛,涉及各個方面。他的畫風獨具一格,揮筆自然,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知道有個畫家唐伯虎。這些畫,在唐伯虎窮困潦倒的時候也幫了不少忙,下面就有一個伯虎賣扇的趣聞。
話說這唐伯虎向來喜歡游山玩水,這一日,恰好來到西湖,正走著,忽然看見一群人在涼亭里喝酒,被勾起了酒興,于是也進入涼亭,向酒家討了幾杯酒來。他一邊喝酒一邊觀賞美景,好不愜意。喝完酒,唐伯虎起身結(jié)賬,一掏口袋才發(fā)現(xiàn)忘了帶錢,于是跟酒家說道:“我今天走得匆忙,忘了帶錢,不知可否賒賬?”沒想到被酒家一口回絕。這下該如何是好?唐伯虎想了一會兒,忽然靈機一動,甩開手中扇,搖之,問道:“能不能用我手中的扇子來抵酒錢啊?”誰知酒家還是不答應。唐伯虎低頭想了一會兒,心生一計,大聲吆喝:“賣扇子啦,賣扇子啦!”這時走過來一個富豪,問道:“你這一把小小的扇子能賣多少錢?”唐伯虎遞過扇子說:“您看看就知道了。”誰知這富豪根本就是個門外漢,拿過扇子看了看說:“這扇子上的畫,一看就是信手涂鴉,隨意畫畫敷衍人的,根本不值錢。”說完還把扇子扔在了地上。
唐伯虎聽他這么說,很是氣憤。不一會兒,又走過來一個人,只見這人穿著一身布衣,書生模樣的打扮,他看到扇上的畫,拍著手連連稱贊,一眼就看出了是出自名家之手。這書生看完扇子,又轉(zhuǎn)過來看唐伯虎,見他氣宇軒昂,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就試探地問道:“閣下可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是也?”唐伯虎笑著點了點頭。
周圍的人一聽賣扇之人竟是唐伯虎,紛紛出高價要買那把扇子,但是唐伯虎誰也沒給,唯獨遞給了剛才那個書生,并說:“你慧眼識人,這把扇子應該歸你。”書生感激地說道:“可是我身上只帶了十兩銀子,買不起您的畫呀。”“不妨,你給我五兩即可,夠我的酒錢就行了。”書生收下扇子,對著唐伯虎拱手拜謝。
一旁的富豪看到此景,才知道剛才自己有眼不識泰山,錯失了大師的佳作,于是趕忙邀請?zhí)撇⑷胂嬅谰?。喝了一會兒后,富豪對唐伯虎說:“先生能將剛才那把扇子賣給我嗎?我愿出千兩黃金。”唐伯虎搖搖頭,起身欲走。誰知那富豪竟耍起賴來:“你剛喝了我的酒,沒給錢就想走嗎?”唐伯虎哪里會上他的當,說道:“是你自己叫我喝酒的,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免費酒我哪有不喝的道理?”說完,周圍的人都笑了。富豪胡攪蠻纏,非要唐伯虎留下畫作才能離開,唐伯虎礙不過,只得讓人準備筆墨紙硯,揮筆作畫一幅,趕緊閃人。這富豪拿起畫作一看,頓時氣得兩眼冒火。原來唐伯虎給他畫的是一只千年王八,還在旁邊題了一行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唐伯虎不僅畫畫得好,詩也寫得不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的詩作在他晚年的時候幾乎都失傳了。明萬歷年間,有個叫何君立的書商,很喜歡唐伯虎的詩詞歌賦,為了收集唐伯虎的詩詞,不惜花掉了萬兩銀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后,他將唐伯虎生前失傳的近百篇詩文收集成冊,編成書出售于市,導致一時洛陽紙貴。無獨有偶,江南著名的出版收藏家毛晉也是唐伯虎的詩迷,由他編錄的《明詩紀事》和《海虞古今文苑》就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逸事,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關于唐伯虎的風流韻事,流傳最廣的便是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
故事講述了無錫望族華學士的夫人帶著奴仆到吳中上香,正好遇見唐伯虎,當時唐伯虎受文征明和祝枝山邀請到虎丘游玩。這時,華府中的一位婢女吸引了唐伯虎的目光。只見這女子雖身處眾人之間,卻透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唐伯虎心有所動,便跟在華府眾人之后一直來到一座寺廟。只見華夫人帶著眾人走進殿堂,施禮拜佛,唐伯虎走進去,假裝拜佛的樣子,在那位婢女身邊跪下。這時,那婢女不小心將隨身攜帶的手絹掉到了地上,唐伯虎趁其不備連忙撿起揣在懷中。上完香拜完佛,華府眾人又到虎丘游玩,這時唐伯虎看準時機,跟著那位婢女一直走到一處僻靜的山石旁,才掏出手絹歸還與她。婢女接了手絹,沒有說話,只是對著唐伯虎嫣然一笑。
游玩途中,唐伯虎丟下文、祝二人,雇了一條小船尾隨在華府的大船后面,他中意的那位婢女,名叫秋香,是華夫人最寵愛的丫鬟。船走到一半,秋香端著一盆水從船艙里出來倒水,不偏不倚,這盆水正好倒在唐伯虎身上,這唐伯虎不僅不躲不閃,反而對著秋香一個勁兒地傻笑,秋香看他那憨厚的樣子,也笑出聲來。船到了無錫,華府的人都上了岸,唐伯虎連忙命船家停好船,然后追了上去,一路追到華府。眼看秋香就要進門了,唐伯虎心里正著急,忽見秋香回頭,看著氣喘吁吁的他,對著他嫣然一笑進門去了。這便是唐伯虎喜獲美人三笑的故事。
華府老爺華學士有兩個兒子,蠢笨至極,華學士貼出告示,要招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教兒子讀書寫字。為了得到秋香的心,唐伯虎改名華安,到華府應聘教書先生。唐伯虎生性頑劣,有心戲弄華府的兩個蠢少爺,便畫了一幅“一對蠢材”的畫像,不想被前來送茶的秋香看見,交給了夫人。華夫人見唐伯虎竟敢嘲笑自己的兒子,十分生氣,可她轉(zhuǎn)念一想,這畫的內(nèi)容著實氣人,可這畫功也的確了得,筆法精妙,惟妙惟肖。華府的二兒媳婦恰好是唐伯虎的表妹,趁機站出來幫他解圍,并說:“夫人,華安畫得這么好,何不讓他給您畫一幅畫像呢?”華夫人這才轉(zhuǎn)怒為喜。這時,唐伯虎便借機提出要秋香幫著磨墨的要求,唐、秋二人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后來,唐伯虎向秋香提出好幾次約會的請求,秋香雖然口頭上答應,但一次也沒有赴約。
文、祝二人許久不見唐伯虎,后來得知他在華府做事,便相伴來到無錫,親自到華府拜見。祝枝山要帶唐伯虎回家去,誰知唐伯虎百般不愿,文、祝二人只好放棄。幾天后,唐伯虎找了個機會,溜出華府,找到祝枝山和文征明,向二人說明緣由。這時文、祝二人才恍然大悟。唐伯虎覺得一直在華府待下去也不是辦法,便找二人商量,最后商量了一個對策,請求華學士答應他在所有的婢女中任意挑選一人為妻。這天,華夫人將華府所有的婢女都集合起來,讓她們站在大廳里供唐伯虎挑選。然而,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就是不見秋香的身影,唐伯虎仍不放棄,對華夫人說:“既承恩典,我想看到全部婢女。”這時,站在身旁的兒媳婦提醒華夫人:“秋香被您差去后花園了。”華夫人這才明白過來,叫人把秋香喚到大廳,秋香出現(xiàn),唐伯虎這才滿意。當天夜里就帶著秋香私奔到了祝家。
第二天,秋香與華安私奔的消息就傳遍了華府,華學士趕忙派人去祝家詢問,誰知華安說秋香不在自己府內(nèi),在唐伯虎家呢。此時華學士才恍然大悟,原來華安就是唐伯虎,這才親自到唐府拜訪,從此兩家結(jié)為親家,往來不斷。
然而,歷史上真的有此事嗎?查詢史料可知,明代歷史上的確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書生,可這位書生名叫陳立超,與唐伯虎沒有半點關聯(lián),只是好事者把它附會到唐伯虎名下罷了。另有史料表明,秋香其實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的一名妓女,本名林奴兒,但是她的年齡比唐伯虎大了足足20歲,而華學士則比唐伯虎小了27歲,三人本不在一個年代,更別說湊在一起演這么一出好戲了。
民間一些戲曲當中,唐伯虎被描寫成一個色鬼,娶了八九個老婆還不知足,日日到妓院尋歡作樂,還擅長玩弄騙術(shù)。但這與歷史并不符合。唐伯虎是個窮文人,《與文征明書》中這樣寫道:“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他依靠賣畫為生,養(yǎng)活自己尚且困難,還哪兒來的閑錢娶八九個老婆啊?實際上,唐伯虎不僅沒有納小妾,原配夫人還因病去世,雖然后來續(xù)弦了一位,但這任夫人看不起唐伯虎,覺得和他在一起沒有任何前途可言,一兩年后就離他而去了。倒是一位叫沈九娘的女子,與他成了知己。人們之所以對唐伯虎有誤解,怕就是那風流才子中的“風流”二字惹的禍吧。
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唐伯虎的性格疾惡如仇,充滿了正義感。他憤世嫉俗,又在政治斗爭中屢次慘敗,看透官場的黑暗后,他特為自己刻下一枚印章,印章上把唐寅改成了“柏虎”,用來表示對惡勢力的抗爭。“柏虎”一典出自唐代封演的《聞見錄》,書中有“魍魎精怪畏懼虎與柏”之說。此印章將唐伯虎性格里的剛直和骨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此,《論印絕句》還特別寫詩對其進行了贊揚:“六如居士最清狂,兩字曾傳‘柏虎’章。想見罔良(通魍魎)遮白日,疾邪聊示鐵肝腸。”
只可惜這么一個才子,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卻不被這個社會所容,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僅54歲。
民間故事【9】小酥肉與蘇妲己
在民間,提起小酥肉,世人皆知它是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百姓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做法:將肉剁碎,以面裹肉,再用油炸,然后用鍋蒸。味道鮮美,嫩脆可口,香而不膩,全國聞名。但若問起它的來歷,多數(shù)人則笑而不知,或答非所問了。卻不知道它與朝歌有關,發(fā)源于現(xiàn)在的馬村區(qū)一帶。有關故事,不可不信。
相傳,早在商朝未年,紂王登基,不理朝政,嗜好放蕩作樂。蘇妲己入宮,紂王見其妖嬈嫵媚,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更是百般恩寵,言聽計從,視如珍寶。為博得妲己歡心,他不惜動用國庫,增加人口賦稅,大興土木,建造豪華鹿臺,以供展示各方諸侯所獻珍寶和行樂。忠臣直諫,他制造各種酷刑,殺人如麻;*臣附會,他大加賞賜,委以重任。朝野內(nèi)外是非顛倒,正不壓邪,各路諸侯紛紛起反,江山飄搖。妲己受紂王恩寵,更是得意忘形,昨日讒言殺宮女,今日讒言殺官員,后天讒言殺百姓。朝歌內(nèi)外,世人說起妲己,無不畏懼三分,回避不及。
話說現(xiàn)在的焦作一帶,商為京畿之地,相離朝歌百里之遙,林木茂密,水草豐美,天然一處帝王狩獵之地。曾幾何時,妲己常常纏著紂王來此狩獵游玩,每次皆前有御林軍,后有車馬隊,浩浩蕩蕩,擾民害民,令人發(fā)指。百姓深受其害,稱紂王是災星,稱妲己是狐貍精。明地里敢怒不敢言,暗地里則恨不得喝了紂王的血,吃了妲己的肉。
相傳有一年秋天,紂王、妲己一行在南陽城(今馬村區(qū)安陽城村)、六色泉(今馬村區(qū)陸村)一帶狩獵,結(jié)果東跑西跑連個野兔也沒有射中。天近午時,狩獵人馬沖進一家農(nóng)戶,又是射雞,又是射羊,并勒令農(nóng)家主婦煮肉下酒。農(nóng)家主婦心疼雞、羊,少有怠慢,被妲己一陣數(shù)落,聲稱:“你若再有半點怠慢,就讓御林軍連你一同煮了。”農(nóng)婦心里害怕,連忙燒火煮肉,招待紂王、妲己一行。紂王、妲己等人吃飽喝足,分文不給,揚鞭催馬而去。
農(nóng)婦見紂王人馬遠去,心里氣憤,跑進廚房,為了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恨,將一塊生肉放至案頭,視為妲己,獨自邊哭、邊剁、邊說:“狐貍精,我讓你禍害人,老娘我今天用刀剁你,用油炸你,用鍋蒸你,然后再將你吃掉!”丈夫上山砍柴回來,見媳婦又是哭又是咒,將一團肉剁得粉碎,問清原因,不由奇思妙想道:“媳婦莫哭,常言說‘人不死,財不爛’,紂王是天子,妲己是娘娘,咱們?nèi)遣黄?,別說射殺幾只雞羊,就算連你我殺了,都沒有地方去評理。不過,瞧你將這肉剁得又細又爛,果真用油炸,用鍋蒸,還真是一道美味佳肴哩。你不是恨那狐貍精嗎,那咱不如將菜燒出來吃掉。狐貍精原名叫蘇妲己,咱們這道菜就叫蘇妲己肉好不好?”媳婦一聽,破涕為笑說:“虧你想得出,此事若是傳揚出去,說你我吃了蘇妲己肉,還不被砍頭示眾。”丈夫思索片刻道:“這好辦,我們不會將菜名再巧改一下,就說是妲蘇肉。蘇妲己,妲蘇肉,換名不換湯,換湯不換藥,暗指蘇妲己肉。”對方聽后笑說:“還是你鬼點子多,妲蘇肉就妲蘇肉。”丈夫道:“啥鬼點子多,鬼點子少,還不是被他們逼的。”兩人話落,果真將剁碎的肉,又是炸又是蒸,如此這般,一道久傳不衰的民間名吃就這樣誕生了。
消息傳出,人們競相效仿,都說此道菜又好吃又解恨。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商朝滅亡了,紂王自焚了,妲己被殺了,天下又恢復了正常秩序,百姓又恢復了平靜生活。但不知從何時起,妲蘇肉的稱謂變成了現(xiàn)在的小酥肉。
民間故事【10】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創(chuàng)始于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xiàn)天津市武清區(qū))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yǎng)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yǎng)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天津?qū)W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后,高貴友已經(jīng)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豬肉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調(diào)味劑等,精心調(diào)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fā)面,在搓條、放劑之后,搟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于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jīng)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jù)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后大悅,曰:“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搟面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有明確的規(guī)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香而不膩。
狗不理包子是中國燦爛飲食文化中瑰寶,被公推為聞名遐邇的“天津三絕”食品之首。歷經(jīng)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jīng)創(chuàng)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tǒng)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chuàng)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先后摘取“商業(yè)部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多個國內(nèi)外評選和大賽的金獎,被譽為“津門老字號,中華第一包”。
猜你感興趣:
5.哲理勵志故事十則
十則民間故事(3)
上一篇:民間經(jīng)典故事大全
下一篇:中國民間故事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