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詠菊》
《詠菊》 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詩人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如果你想了解關于這首詩作的信息,那么你就更加不能錯過了這篇文章!
作品原文
《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作品賞析】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里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艷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贊賞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鄭。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陽去世,葬于香山。
詩人的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chuàng)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作品風格】
語言優(yōu)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