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作品過零丁洋講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之一,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總過56個字,那過零丁洋講了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搜集文天祥作品過零丁洋講了什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天祥作品過零丁洋講了什么
文天祥寫《過零丁洋》是在1279年,當時文天祥在1278年被俘后,被關押在船上,在過零丁洋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元朝張弘范逼迫文天祥向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招降,但是文天祥以此詩明志,并號召所有愛國之人一起為保衛(wèi)國家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總過56個字,前兩句就回顧了自己的生平,然后中間四句則是對當前局勢的描述,而最后兩句是文天祥對自己命運的選擇,全詩是舍身取義的高風亮節(jié),也是作為階下囚的文天祥對其他愛國人士、正義之士的感召。唐宋時期,一個人若想有所作為那就必須要從仕,所以文天祥說自己為了入仕歷經(jīng)千辛萬苦,而從起兵勤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4年了,我的國家就像在狂風中的柳絮危在旦夕,所以我這樣在風雨中漂泊的浮萍又算得了什么呢?當年的慘敗讓我依然惶恐,身陷元營的我在零丁洋上孤苦伶仃,但是世界上誰能逃過一死呢?我只想把自己的愛國之心永遠記在在史冊上。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記述,他曾是一個有志青年,但是現(xiàn)實卻很殘酷,讓他不得不面對國破家亡的事實,但是他成了階下囚胡依然有著滿腔的愛國之情,雖然對復國有著許多未知的惶恐,但就算是死他也不會回頭,因此他的詩被贊為千古絕唱。一個人能拿人格與詩融合在一起,赤膽忠心照亮后人也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
文天祥的作品
作為南宋末年的抗元領袖之一,文天祥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相當高,只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曾中過狀元。作為科舉時代的金科狀元郎,文天祥的才學自不必說,只不過由于戰(zhàn)爭等緣故,文天祥作品本來就不多,尤其以學術著作為少見,多見者乃詩詞和序言、贊、辭、頌,代表作有《文山詩集》《集杜詩》《指南錄》等。
文天祥作品以詩詞數(shù)量最多,也最為寶貴,他的詩詞集中在《指南錄》以及《指南后錄》中,另外《吟嘯集》《十八拍》中也有少量詞曲。文天祥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風格特點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從文天祥任贛州知府開始到夜走真州結束。這個時期的文天祥剛開始聚義起兵,對于收復失地和復興國家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詩歌的風格明快、豪放,令人讀之熱血沸騰。如《赴闕》一詩這樣寫道:“楚月穿春袖,吳霜透曉韉。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役役慚金注,悠悠歡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全詩雖表達了復國過程辛苦之意,但此時的作者有“填海”的凌云壯志,眼中盡是前途之光明,那一點“楚月”“吳霜”的摧殘又算的了什么呢?
從“夜走真州”開始,文天祥的詩歌風格開始轉變。此時的南宋“行朝”被奸臣把持,文天祥雖然被委以高官,但沒有實權,因此詩詞中開始顯露出旅途艱難之意。特別是崖山兵敗之后,文天祥心如刀絞如,詩詞風格集沉痛悲壯,又不失典雅。如《南安軍 》一詩寫道:“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該詩以城郭淪陷和山河永在進行對比,表明了文天祥對于復興大宋山河的信念和對敵人的蔑視,末兩句則突出了作者以死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千秋祭
文天祥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名臣,他忠貞報國、誓死不屈的精神成為后世之榜樣。幾百年來,文天祥從來不乏仰慕者,歷來學者對他也頗多贊譽之詞,《文天祥千秋祭》即是當代作家書寫文天祥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段奶煜榍锛馈返淖髡呤侵骷冶遑狗?,他以洋洋灑灑五千多字,通過對史實的運用和豐富的想象力,寫下了一篇動人心弦的大散文。
文章的前面部分是引子,通過對比喻手法的運用間接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文天祥形象,并借以引出下文。“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歲。七個多世紀,一個不朽的生命,從南宋跨元、明、清、民國昂昂而來,并將踏著無窮的歲月凜凜而去……當他死時,不,當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豎起了又一根立柱,雖共工也觸不倒的擎天玉柱。”
文章的中間部分寫文天祥被羈押之后,元政府對他的幾次勸降,不僅正面表現(xiàn)了文天祥視死如歸的品格,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文天祥的投降對元朝政府統(tǒng)治江南的重要性。“在北地,考驗他的人格的,是比殺頭更嚴峻的誘降。誘降決無刀光劍影,卻能戕滅一個人的靈魂。但見,各種身份的說客輪番登門……”文章的后面部分則集中描述了文天祥創(chuàng)作五言律詩《正氣歌》的原因及過程、影響。“既然無法復宋,那就留下了一腔正氣在人間,激勵后人吧......”在歷史上,文天祥被俘后自殺未成便忍辱活了下來,但他活著不是為了殘喘性命,而是為了完成使命,而他的使命便是創(chuàng)作《正氣歌》。
猜你喜歡:
3.文天祥的愛國詩句
5.致文天祥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