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封王制度具體是怎么樣的
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的王爺象太平天國那樣多。很難想象一個朝代能同時擁有2700多個王爺,更何況太平天國只是中國歷史上短短十幾年的地方武裝割據(jù),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朝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太平天國的封王制度介紹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規(guī)模封王。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稱“永安封王”,即有名的東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書上認為這次封王明確了革命的領(lǐng)導(dǎo)核心,對革命的發(fā)展壯大是有利的。本人認為,在仍是“流寇”時期就急著封王拜相,表明革命領(lǐng)導(dǎo)階層有很深的等級觀念,同時又現(xiàn)出了他們貪圖享樂的的本質(zhì),并為日后的爭權(quán)奪利埋下了種子。
前面我說過,太平天國并不平等,它的等級觀念比請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永安封王只封了五個王爺,就分為三等,東西為一等,南北為二等,翼王為三等,而且規(guī)定,東王以下具歸東王節(jié)制,這是很要命的一條,洪秀全當時就犯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過錯,其他王爺都歸東王節(jié)制,不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么?那還要他干什么?據(jù)叛徒洪大全講,洪秀全當時已經(jīng)有了16個王娘,可見當時的洪秀全就已經(jīng)開始貪圖享樂了,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既然都封了王,那就應(yīng)該有王爺?shù)淖V,太平天國對于王爺吃什么、穿什么、出門坐什么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連叫什么都很有譜,如東王楊秀清叫“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前軍主將東王楊”,這里的“禾乃師”“贖病主”都是教中的職務(wù),“左輔正軍師前軍主將”是軍中的主將,“東王”是政治上的職務(wù),用現(xiàn)在的話講,相當于“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主席、國務(wù)院楊秀清同志”。后來還覺得名字不夠長,又加了幾個字。
楊秀清和肖朝貴都是紫荊山地區(qū)的礦工,把他們排在馮云山之前可能也是無奈之舉,馮云山的地位類似李大釗這位中共的創(chuàng)始人,李在黨內(nèi)的地位從來沒進過前三位。馮云山的傳教作用遠大于洪秀全,可惜他軍事才能有限,否則老洪不會這樣委屈他的表弟的。另兩位北王和翼王都是當?shù)貥O有影響的人物,也是“國宗”最多的。除了這六名,還有兩名候補委員,一個是與翼王同鄉(xiāng)的秦日綱,另一個是胡以晃,這兩人與北王相似,但影響較小,定都天京后,被分別封為燕王和豫王,直到天京事變結(jié)束,洪只封了七個王爺。王爺之下是侯、丞相、指揮、檢點、、軍帥等,一個軍帥大概指揮一萬三千人左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軍。當時封為侯的有黃玉昆(翼王岳父)、陳承容(英王叔父)等,立下大功的林鳳翔、李開芳也只封為丞相,北伐時才封上侯。
有一個該封王而未封的是黃文金,他是除紫荊山地區(qū)之外的另一個博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也是元老級的人物,而且此人作戰(zhàn)勇敢威望頗高,人稱黃老虎,如果不是因為他后來負傷戰(zhàn)死,太平天國余部也不會敗得那么快。不知道什么原因,連個丞相也沒當上。
另外土匪出身的羅大綱,論功勞資歷也可封王,但他出身不好,就象賀龍一樣難當大任,給個體委主任吧。
在天京事變前,天王共封了七個王,十九個侯(有記載的),侯爺中有很多是東王的親信和親戚,大多死于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后,諸王之中只剩下洪秀全還在天國,老洪已經(jīng)不信外姓王爺,于是封兩個哥哥為“福王”和“安王”,這兩個職位在翼王之下,燕王、豫王之上。后來干脆取消王這一職位,在侯之上設(shè)立了豫、燕、安、福、義五個爵位,從設(shè)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兩王的地位(義既為翼,在石達開當正軍師時改為義王)。那時的丞相、檢點已經(jīng)成為小官了。
應(yīng)當說明的是,歷朝歷代王、侯都是爵位,而非官位,而太平天國里的王侯則即是爵位又是官位。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時間內(nèi)先后封了干王、贊王、英王、忠王、侍王、輔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屆領(lǐng)導(dǎo)班子,干王成了國務(wù)院,贊王為軍委主席,英王、忠王分別為軍委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輔王、璋王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有好事者考《北華捷報》第五二四號(1860年8月11日),發(fā)表的艾約瑟與洪仁玕在蘇州的問答:
現(xiàn)共有十一個王:一、天王;二、西王的繼承者蕭有和;三、東王的繼承者蕭有福;四、干王洪仁玕;五、翼王石達開;六、英王陳玉成;七、忠王李秀成;八、贊王蒙得恩;九、侍王李世賢;十、輔王楊輔清;十一、章王林紹璋。
當時天王詔旨之前開列的接旨者的名單為:朕詔和甥、福甥、玕胞、達胞、玉胞、秀胞、恩胞、賢胞、輔胞、璋胞、萬侄、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六部、主、佐將內(nèi)外眾臣知之。
可以看出,東王、西王雖然年幼,但王爺?shù)穆毼皇鞘酪u的,所以排名靠前,石達開雖然出走,但天朝并未將其“開除黨籍”。贊王排名雖在在英王、忠王之后,但他是中軍主將,軍中職位高過英王和忠王。東王全家被殺,洪秀全后來為其平反,據(jù)說東王娶了西王的妹妹,所以將西王兒子封為幼東王(也有說天王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東王),肖有福又名蔣有福(隨其祖父姓),后被封懿王。萬侄可能是他后來的女婿鐘萬信,也能帶兵打仗。
可見,到了1860年,太平天國也只有這些王爺。有一個該封未封的是韋俊,由于他哥哥的牽連,作為天國的五軍主將之一,得不到洪秀全的信任,甚至陳玉成和楊輔清也對他處處掣肘,只有李秀成比較同情他,韋俊最終叛變投敵,與未能封王有一定關(guān)系。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后,這次封王主要是為了分忠王、英王的權(quán),西線英王戰(zhàn)敗,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卻封英王的幾個部下為王,以羞辱英王;東線忠王頻頻告捷,老洪擔心李家兄弟權(quán)勢過大,也將其部下大舉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賢都有被革王位的經(jīng)歷。
同時洪秀全還大舉封自己的親戚為王,除了將原安王、福王改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歲、元王洪科元、長王洪瑞元、見王洪現(xiàn)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蟄元、次王洪錦元、定王洪鈺元、漢王洪釮元、金王鐘萬信、凱王黃棟梁等,所有帶元字的,都是老洪的侄子這里面最小的才八九歲。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僅過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單就變?yōu)椋弘拊t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錦元侄、棟梁婿,文勝婿、萬興親、玕胞、葵元侄、達胞、玉胞、秀胞、雍侄、賢胞、輔胞、璋胞、萬侄、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眾臣民知之。(其時蒙得恩已死,頂替的是他的兒子蒙時雍)
整個一個洪氏家譜。
在這些王當中,用李秀成的話說,天王最信任的第一是是幼西王蕭有和、第二是幼贊王蒙時雍,這兩個人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其次是洪的兩個女婿,再次是洪的兩個哥哥。蕭有和、蒙時雍與另外三個洪氏子弟合稱天京五狗,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讓兩個紈绔子弟把持朝中大權(quán),發(fā)生大舉封王的后果也就沒什么奇怪了。
直到天京被圍,洪秀全還在不斷地封王,有記載:“不問何人,有人保者俱準。……無功偷閑之人,各有封王”。甚至“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王既封多,所以分為五等,一等如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軍事統(tǒng)帥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三等如戰(zhàn)將堵王黃文金、聽王陳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黃文英,不統(tǒng)兵權(quán);五等不另定王號,統(tǒng)稱列王。有的甚至孩子剛生下來就被封王,封到最后連漢字都不夠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點加以區(qū)別,真是荒唐之極。
李秀成后來的“天朝十誤”將此也列為天國滅亡原因之一不無道理。因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數(shù)的奴仆差人,同時造成了太平天國晚期的攀比、腐敗、揮霍之風(fēng)。國庫日空,便在民間搜刮,正是王爺遍地走,小民淚常流。大舉封王另一個惡果是各自為政,洪秀全封陳坤書為護王時,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細的離間計想去征討陳之時,氣得李大罵天王糊涂,陳李矛盾由此產(chǎn)生,后來蘇州被困之時,李秀成寫信向常州的陳坤書求援,盡管語氣已經(jīng)非常客氣地稱兄道弟并申明大義,但陳坤書就是不理這個胡子,你也是王,我也是王,憑什么聽你的?《李秀成自述》中說陳坤書“將常州自霸,……分制我勢”,“不由我用,制其不能”。可以見之。后來陳坤書也難逃圍城被滅的命運。雖然陳死的也很英勇,據(jù)說他血戰(zhàn)到最后一人仍手持大刀立于王府門前,清兵不敢近前。但他對天國傾覆所負的責(zé)任,一點也不比那些叛王小。
太平天國的后期官制演變很大,層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賞過濫,郡縣守將都封為王,實為前所未見。高級官員不問其職務(wù)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階各設(shè)一套屬官。在行政上發(fā)生各自為政的現(xiàn)象,在軍事上造成指揮不靈的局面,而且浪費人力物力。這種不合理的官制成為促使太平天國革命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從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為君之道和治國之道,這樣的人,太平天國如果不毀在他手里,真是一大奇跡。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