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紂的真相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事件,關于這場戰(zhàn)爭無人不知,很多人都認為武王伐紂是一場“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戰(zhàn)爭。本文是周武王伐紂的真相,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周武王伐紂的真相
武王伐紂按照歷史上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如此的,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武王趁著伐紂的好時機,也就是商朝大軍在討伐東夷的時候,在牧野的地方和眾諸侯宣讀了商紂王的種種罪行,于是決定替天行道率領約4.5萬的大軍準備攻打商朝。這個時候商朝的奴隸紛紛倒戈,周朝不攻自破,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勝利。
其實武王伐紂的真相并非如此,商紂王并非因昏庸無能才喪失商朝。武王伐紂如此順利其實都是一個叫做膠鬲的人物在從中作祟。膠鬲是當時最大的鹽商,可以用巨富來形容他。古代的戰(zhàn)爭從來都離不開經濟,商紂王在討伐東夷的時候,耗費了很多錢財,國力空虛,于是周文王舉薦了膠鬲,幫助了商紂王擺脫困境。膠鬲是周文王的人,在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開始了滅商計劃,而膠鬲這個人成為了周武王的臥底,和他商議滅商計劃,并答應了他事成之后,可以為官等條件。
回到商朝之后,膠鬲就開始行動,成功的將能征善戰(zhàn)的大臣都派到了東夷作戰(zhàn),等到周武王伐紂時,當時的70萬商軍都是他帶領的,紛紛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武王伐紂的真相就是這樣的,并非奴隸自己主動倒戈,而是人為的作用。
武王伐紂的時間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戰(zhàn)役,但武王伐紂是哪個朝代呢?具體時間一直撲朔迷離。有據可循的時間是在商朝的末年,也就是公元前1057年左右。
紂王,商朝的第三十二位帝王之子,又稱“帝辛”。 據史料記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膂力過人。他也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擴展到東南一帶,開發(fā)了長江流域,是古代統(tǒng)一中國的先驅。后當商紂王在討伐有蘇部落是得到一絕世美女,從此紂王就沉迷于酒色之中不問朝政。整天沉于酒色,自此商朝的勢力逐漸衰落,商朝的百姓民不聊生。就在這時各諸侯都勸說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機會已到,再加上周王姬發(fā)的父親姬昌與商紂王之前埋下的仇恨的種子,于是武王就起兵攻打岌岌可危的商朝。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是公元前1057年,以西周部落為主的聯(lián)軍起兵反商王帝辛(紂),最終導致商朝滅亡的一場戰(zhàn)爭?!痘茨献?兵略訓》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據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現(xiàn)和回歸地球的周期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1057 年,哈雷彗星正好回歸地球,其天象恰好與《淮南子兵略訓》記載符合。
然而我國具有準確歷史記載的史事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歷史事件都是后人經過推算得到的。所以武王伐紂是哪個朝代的問題,一直沒有最權威的最準確的答案。記載武王伐紂的《牧誓》開篇曰:“時甲子昧爽”,無明確的年代。因此,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成了后人的一個未解懸案。
武王伐紂的戰(zhàn)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開始的。然而武王伐紂是什么戰(zhàn)役呢?實際上武王伐紂又稱牧野戰(zhàn)役,是一場解救商朝黎民百姓于水火的戰(zhàn)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戰(zhàn)役。
當時的周武王親自率戰(zhàn)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步兵數(shù)萬人,出兵東征。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lián)軍總數(shù)已達到4.5萬人。據軍事史家推測,當時有三百多輛戰(zhàn)車,三千五百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是第一梯隊。剩下的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后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聯(lián)軍冒雨兼程北上,至百泉后折而東行。公元前1046年1月25日到達商的別都朝歌。
1月26日凌晨,周武王姬發(fā)一早就趕到商朝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舉行誓師。誓師完畢后,周王姬發(fā)與各諸侯商討了有關攻打商朝的戰(zhàn)略。戰(zhàn)略計劃: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占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余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后各個擊破?!对娊?middot;大明》 中記述此事,稱之為“燮伐大商”或“肆伐快速進攻大商”,和二戰(zhàn)的德國“閃電戰(zhàn)”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此要問武王伐紂是什么戰(zhàn)役?除了從戰(zhàn)爭意義上解救黎民百姓之外,從戰(zhàn)役過程上看還是一場經過周密計劃的“閃電戰(zhàn)”。牧野戰(zhàn)役讓殘暴昏庸的商紂王應接不暇,讓商朝的軍隊潰不成軍。
猜你喜歡:
3.周朝的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