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收斂和擴散是創(chuàng)意寫作的雙重思維
寫作技巧:收斂和擴散是創(chuàng)意寫作的雙重思維
猶豫不決是創(chuàng)新思考中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沒有它,就不可能有擴散性思維。但是,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通過并且超越它的途徑,否則的話,那使創(chuàng)造力成為可能的極度不確定性將成為一種危險的力量,讓我們陷入癱瘓的境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寫作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寫作的雙重思維:收斂和擴散
文/大衛(wèi)•姚斯
多年以來,我會在我的寫作課程的導言中讓學生們進行一個包括兩部部分的練習,我半開玩笑地告訴他們,這個練習將把他們需要知道的幾乎所有創(chuàng)意寫作過程都教給他們。以下是練習的內容。
首先,我請他們在一張紙上寫出他們的名字;然后,我又請他們?yōu)樽约喝∫粋€化名。就這么多。整個練習從頭到尾只花了30~40秒,不過,這幾十秒的時間所泄露的信息通常會引起一段漫長的討論。這個小小的練習說明,在創(chuàng)意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種與我們日常思考方式恰好相反的思維模式。
當我請學生們寫下他們真正的名字時,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其他無窮多的答案都是錯誤的。但是,當我要求他們擬化名時,正確答案就無窮無盡了,唯獨有一種是錯誤的。第一種思維模式被稱為“收斂性思維”,因為它要求我們把思想聚集到唯一正確的答案上來;第二種被稱為“擴散性思維”,它要求我們繞開那個不正確的答案——事實——而去考慮各種各樣可能正確的答案。
我們在運用擴散性思維模式時,就像威廉·H·加斯的《佩德森小子》里的主人公一樣,描述自己正“獨自面對所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在自己可支配的范圍內把所有景色盡收眼底。最好的作家就像狄金森指出的那樣“棲身于可能性之間”,而不是生活在乏味的真實世界里。
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擴散性思維
當然,我們所有人都同時使用收斂和擴散兩種思維模式,不過,在我們的本能反應中,收斂性思維模式占有優(yōu)勢。當我要求學生們寫下他們的真實姓名時,他們都毫不猶豫地完成了,但是在要求他們擬一個虛假的名字時,他們可沒這么痛快。我告訴他們,創(chuàng)意寫作就存在于那一點猶豫的過程中,就發(fā)生在那個不確定的時刻。因為沒有這種不確定性,想象力根本不會出來活動一下。
正如唐納德·巴塞爾姆曾經說過:“對于藝術來說,不知道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它使得藝術得以成為現實。沒有經過不知道引發(fā)的掃描過程,沒有讓心靈在不曾預料到的方面受到感動的可能性,就不會出現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
而且,按照加斯東·巴什拉的觀點,也不會發(fā)現新的或者更大的真理?!安恢啦皇且环N無知,”他說,“而是對知識的一種艱難的超越?!闭绨褪怖脑捤凳镜模恢澜^不是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它讓大腦克制自己倒向一種輕松的確定性的偏愛,要求它付出積極且辛苦的勞動。那些能夠克制住這種偏愛的人都具備了濟慈所稱的“消極感受力”,這種能力存在于“不確定、神秘、懷疑之中,而不急于追究事實和理由”。而且,我告訴我的學生們,那種能力是一名作家所能夠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才華。
回歸收斂性思維
我相信我告訴學生們的這些話——如果不能肯定我們對于不確定性的需求的話,我將一無是處——但是我也相信,僅僅鼓勵他們接受不確定性,并不能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寫作。而且,不確定性是一個太不確定的問題,以至于我們無法把握。一旦我們接受了這個觀點,即創(chuàng)造力始于確定性止步的地方,那么,下一步我們要做什么?面對著空白的頁面,不知道故事或者詩歌中將會出現什么內容,或者它的最終意義是什么,這樣的情形對于那些天生就知道如何在想象的海洋中暢游的學生來說,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不過,還有許多在其他方面非常有天賦的學生發(fā)現自己卡在不確定性的邊緣處,無法再有所寸進。
一般來說,這些作家會在以下兩件事中選擇一件——重新使用收斂性思維模式,創(chuàng)造一個在完成前已經死亡了的枯燥無味的故事或一首這樣的詩歌;或者修改他們頭腦中浮現出的每一種想法,讓它們歸于沉默,而它們就是從這里產生的,最終他們什么都寫不出來了。
我越來越覺得伯特蘭·羅素關于教育哲學的言論對于創(chuàng)意寫作的教學也是正確的:我們首要的目標應當是“在人們沒有確定性但也沒有因為猶豫不決而喪失行動能力的情況下,讓他們知道如何生存下來”。
猶豫不決是創(chuàng)新思考中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沒有它,就不可能有擴散性思維。但是,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通過并且超越它的途徑,否則的話,那使創(chuàng)造力成為可能的極度不確定性將成為一種危險的力量,讓我們陷入癱瘓的境地。在我看來,避開這種創(chuàng)造性癱瘓的關鍵之處在于培養(yǎng)矛盾對立。